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组织的各种抗议示威活动,甚至军事行动。奉军与北伐军几度遭遇,却非其敌手,任其压迫至陇海线。
此时,蒋介石要求张作霖信奉三民主义,将安国军改称东北国民革命军,并承诺由其继续担任总司令。张作霖对此嗤之以鼻,他认为自己掌握了挂五色旗的北京政府,就可继承民国的正统,而南方政府是非法的,正如青天白日旗明明是海军旗,自然不可以用作国旗!如今虽然形势危急,但皇城北京却毫无问题是在自己的囊中了,那个国家元首的位置虚悬着,不坐岂不可惜!
1927年6月,奉系在北京召开会议,杨宇霆代表张作霖提出北方必须团结起来抵御南方,因此必须立即组织安国军政府,以便号令全国。此时,就最高统帅的名称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应为“临时总统”,有人则建议仍为“临时执政”。这时,张宗昌这个粗人居然说出一番道理:“不如叫大元帅!今后的敌人不是北洋系了,不再有通融余地了,非战不可,不战必亡,有了大元帅的称号,有利于号召全体将士。何况,孙中山在广州也是这样做的。”孙传芳都当即表示赞同,最后一致通过。
6月18日,张作霖在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以军职摄行元首职权,一如孙中山广州军政府之故例。他同时发出“讨赤”通电,声称:
惟是共产标题,志在世界革命,则讨除共产,实为世界公共之事业,亦为认为共同之事。则非作霖一手一足之烈,所能告成。凡我全国同胞,既负保国安民之责,皆有同仇敌忾之忱,自必通力合作,不必功自我成。此后海外各将帅,不论何党何系,但以讨赤为标题,不特从前之敌此时已成为友,即现在之敌,将来亦可以为友。惟对于赤祸则始终一致对敌,决不相容。
他对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兴起的各种新的思潮均抱仇恨态度,因之对中国传统的旧道德日益推崇。如今,他肯仿效孙中山成立军政府并就任大元帅,可见对蒋介石的要求实已有所妥协,但他对三民主义有补充意见,即须在“民族”、“民权”、“民生”之外,再加一个“民德”,改称“四民主义”,以尊崇旧道德,维持中华文明。
五、日俄的夹缝
从20世纪初开始,东北就成为俄国和日本激烈争夺的对象。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中国竟然被迫划出交战区,宣布严守中立,成为世界的笑柄。战争虽以日本获胜而结束,但俄国并未退出东北,双方只是在势力划分上有所改动而已。
日俄战争时,张作霖正在辽西新民府占山为王。新民虽属“中立区”,但日、俄视“中立”如无物,一样来去自如。张作霖的百十人马无法与两强抗衡,就只有尽量与其周旋。一开始,由于俄国肯为他提供枪械和金钱,他便帮助俄军,为俄军筹集粮草、搜集情报,并因此被日军俘虏。日本人本要处死他,但日军参谋田中义一见他很是干练,遂为说情,保住一命,他于是转为日军效力。后来因为日本赢得战争,故张作霖的实力在此次战争中有所增强。
俄国败于日本后,两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将东北划分为“南满”、“北满”。俄国退至“北满”,大体在长春以北,从此奉天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但俄国并未放弃对奉天的争夺,他们利用地利之变,支持东蒙的蒙匪,不断侵扰辽西一带。张作霖奉命剿匪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对俄国的间接打击,因此张作霖的崛起,也可视作是亲日抗俄策略的成功。
日本人不仅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南满”的诸多特权,且逼迫清廷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开放东北十六处商埠,在营口、奉天、安东划定日租界,以及日军可在多处驻扎。张作霖在清末民初的敏感时期,为了能够督奉,曾倾心与日本人接纳。1915年,他奉段芝贵之名赴朝鲜汉城参加农产品博览会,趁机与日本的朝鲜总督寺内正毅深相接纳。次年4月,张作霖如愿以偿成为奉天督军,半年后,寺内成为日本内阁总理,双方的关系于是进一步深入。此时,有一群日本人如川岛浪速等在搞“满蒙独立运动”,妄求将东蒙和东三省变成一个实体,建立国家,并由日本托管。这些人在中国国内倾力扶植宗社党和部分内蒙叛匪,希望在东北发动武装暴动。而这些人内部也有分歧,其中一部分如田中义一等,希望游说张作霖加入行动;另一部分如川岛浪速等,则想“射人先射马”,暗杀张作霖,然后趁乱夺取奉天。结果川岛等人先下手为强,在张作霖欢晤日本载仁亲王后回返府邸的路上,以投掷炸弹的方式行刺,结果刺客错把汤玉麟当作张作霖,且掷弹不准,因此汤也只负轻伤。张作霖则早已飞马回府,途经奉天图书馆时又遇到刺客,但他提马而过,竟然毫发无伤,倒是那个刺客被溅起的弹片击中要害而死。他刚回府邸不久,日本驻奉总领事即来探望,他心下雪亮,却不动声色。有人报告说刺客的脚形显然是常穿木屐的,也被他斥退。
此次刺杀事件使他对日本人有了戒惧之心,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大难不死”,却未“必有后福”,12年后,他还是遭日本人暗杀而死。
日本人杀他不成,但并未因此放弃对“满蒙独立”的努力。1916年,日军在辽西北的郑家屯挑起事端,强占了该屯。由于在《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中,郑家屯并不允许日军驻扎,张作霖便要求敌军撤退,但遭到拒绝。日军之所以要占据郑家屯,是因为此处正当通往内蒙的咽喉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若能取得此地,就如同在奉天西北插入一把钢刀,且可为进攻蒙古奠定基础。此后不久,日军即支持蒙匪进攻奉天,被吴俊升击退。日方恼羞成怒,乃就郑家屯事件向中国提出八项苛刻的要求,包括向东北派驻警察和向奉军各部队派遣日本军事顾问等,最终被张作霖避重就轻,只同意就兹事赔礼道歉,日军终从郑家屯撤出。
寺内正毅上台后,对华策略发生了重大调整。之前的大隈重信内阁,对中国实施的是赤裸裸的侵略政策,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即其“杰作”;而寺内内阁采取的是以借款方式支持中国内战,以经济控制带动政治、军事侵略。同样的,在东北,他也一改支持宗社党发动武装暴动的做法,而改为扶植张作霖统一东北,并进而达到满蒙独立的目的。在日本的支持下,奉军很快击败孟恩远的吉军,统一了东北,张作霖成为“东北王”。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他对学生的反日示威持反对态度,不仅严禁东北出现类似情况,且通电北京政府,要求对学生严惩不贷。
在他逐鹿中原的几次大战中,他都对日本相当依赖,他的日籍顾问菊池武夫和町野武马,每年都为他赴日联络朝野要人。日本人对他支持甚巨,如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日本人提供给他枪弹4000万发,炮弹10万发,对阵地战帮助极大。但他也相当精明,不轻易出让东北的利益,属于一种有伸缩性的亲日。比如,梁士诒组阁时迫于财政压力,欲向日本借款,遭到了吴佩孚的口诛笔伐,张作霖便反唇相讥。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结日本人欢心的机会,但他在奉天却积极整顿财政,以避免类似的借款,可见他对日本人的依赖是有限的。
无论吴佩孚还是冯玉祥,都是张作霖的对手,然他们彼此都一度联合,但斗争才是他们的主旋律。
张作霖对日本的外交是十分灵活的,即既不轻易就范,又不完全屈服。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有些像谈判“二十一条”时陆徵祥外长的态度,即“拖”字诀,往往虚与委蛇,等日本人自己做出调整。
郭松龄反奉事件使日本获得机会。本来他们不无助郭反奉之心,但郭松龄明确警告日本不要干涉中国内政,终使日本继续支持张作霖。在关键的巨流河之战中,日本炮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当时关东军开入奉天一带的兵力已达4万人,将日旗遍插各处,勒令郭军不得通过,遂使郭军走入死胡同。在郭军咄咄逼人时,日本即向张作霖提出签订密约,作为出兵襄助的条件,密约包括五条:
一、日本臣民在东三省和东部内蒙古,均享有商租权,即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居住和经营工商业权利;
二、间岛地区行政权的移让;
三、吉敦铁路的延长,并与图们以东的朝鲜铁路接轨和联运;
四、洮昌道所属各县均准许日本开设领事馆;
五、以上四项的详细实施办法,另由日中外交机关共同协商决定。
张作霖正慌不择路,马上一口应允。
但是这个条约是不成文的,而且有“另外协商决定”的约定,故张作霖事后即予反悔。他认为日本人帮的不是东北,而是他个人,因此亲自去旅大拜访关东军白川司令长官,盛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并以500万日元作为答谢礼,并声称这些钱完全出自自己的私产,没有花一分公款。他的意思便是,公私要严格分开,而对东北的财产和利权,是不能随便慷他人之慨的。当日本人来交涉密约时,他便尽量不见,且故意放出风去,鼓动人民抗议,再据此要求订约缓行。此事虽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但日本人从此认识到张作霖非但不会做傀儡,而且是他们侵略东北的拦路虎,尤其是关东军此次受到他的愚弄,已经恨他入骨,便必欲除之而后快。
革命先驱李大钊
但张作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他不知道,日本人的武士道,不同于中国的江湖义气,在其极其偏狭的国家主义面前是十分渺小的。他认为,他仍可以与日本维持这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因此对于其他在华的外国势力,也就没有调整政策的必要。
必须依赖某个外国势力,是当时政治实力人物的悲哀,便是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以及张作霖这样的人,主观上虽有自强之心,客观上却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外援。一般来说,当失去一个靠山时,就须马上找到下一个靠山,否则必然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英国在“一战”后对中国的影响力有很大的下降,美国则推崇“门口开放”、“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而对中国最具实际影响力的还是日、俄两国。两国在1904年为争夺东北大打出手,后来则为了争夺整个中国而相持不下。
俄国人对东北的荼毒殊不逊于日本,或许是从小就耳闻目濡俄国鬼子的残暴,张作霖的主观上对俄国人是排斥的。他从1904年为日军效力开始,就与俄国人正式决裂,此后20多年不曾更改。
1927年4月6日夜,张作霖派陈兴亚、王琦率领300士兵,查抄了苏联大使馆,捕去苏联使馆工作人员16人,搜走数卡车的文件。这次查抄还逮捕了共产党员李大钊。李大钊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的领袖,是“三一二”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运动之后被当局通缉,乃在苏联大使馆避祸,并仍旧执行党务不辍。他的朋友杨度和章士钊听说了要查抄使馆的消息,马上通知了他,但他认为当局决不敢如此,竟未及时撤离,不幸被捕。后人常认为张作霖和蒋介石互相勾结,共同残杀共产党人,实际上两者反共的立场虽同,却不可能有勾结情况。因为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