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霖已连夜乘货车赴津,遂免此难。徐树铮闻讯,顿足长叹道:“大势去矣。”徐树铮拟于席间杀张时,才把这个计划报告给段祺瑞,段祺瑞为之犹豫万分,张作霖因此看出端倪,才逃出生天的。回头再看,若徐树铮果能杀死张作霖,奉军多半大乱,而直奉夹击之势也将瓦解,故此招虽险,却是上策。如今,张作霖既然得免此难,便决意与段祺瑞决裂,决心助直讨皖了。
段祺瑞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徐树铮,徐树铮已高呼“大势去矣”,段却对两面作战极具自信。他干脆逼迫徐世昌下令严惩曹锟和吴佩孚,积极调兵遣将,自任总司令。这些举措实际上便是向直系宣战了,而当时的内战,先发动者必不得人心,因此此战未开,段祺瑞已棋输一招了。
反观直系方面,吴佩孚本已严装待发,却还要慢条斯理地发表几篇冠冕堂皇的奇文,将段政府批得体无完肤,得到全国上下的鼓掌称妙。张作霖学习能力极强,也如法炮制了几篇洋洋洒洒的妙文,接着便令张作相率二十七师入关,大军7万余集结于军粮城附近,令皖军未战而股栗。
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进攻令,直皖战争开始。最初,皖军尚打了几个小胜仗,不料这是直军的疑兵之计。16日夜的大雨之中,吴佩孚出奇兵,直扑松林店的皖系前敌总司令部,诱擒其总司令曲同丰。翌日,曲同丰被押送保定,在光园向曹锟献刀投降,并通电奉劝策反皖军,皖军的军心遂为瓦解。而与奉军正面交三、逐鹿中原
张作霖有枭雄之谓,自然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偏安一隅的东北王。他通过参加督军团,击败了第一号竞争对手冯德麟,得以独霸东北,且依附于段祺瑞,结螭于众督军,借中央以震慑地方,借地方以抗衡中央。东三省地处东部,迫近京师,毗邻海洋,其地缘优势非西南、西北等边陲地区所可比拟;又山高皇帝远,进可攻,退可守,有似于东周时的秦、楚二国,腾挪空间远较中原诸夏要广阔得多。这也是他逐鹿中原的最大本钱。
他依附段祺瑞,段褀瑞则自命清高,始终视他为绿林草寇,只是顾忌他军力强盛,不敢小觑于他而已。1918年,冯玉祥在湖北发表了“促进南北和局”的通电,段祺瑞对此束手无策,只好遣徐树铮赴奉天请张作霖出兵。张作霖对逐鹿中原早已跃跃欲试,如今自是满口应承。但他首先派杨宇霆在秦皇岛港口劫走段祺瑞新购的27000支步枪,然后向中央抱怨道没有军火无以南征,故先斩后奏云云。段祺瑞只好由得他去。
当初张勋复辟时,除张勋的“辫子军”外,冯德麟的“胡子军”也给北京人留下了较差的印象。因此,此次张作霖的军队刚进北京,市民即极为恐慌。张作霖连忙发表通电,说此胡子非彼胡子,保证不会扰民云云,京师人心始定。张作霖遂在天津附近的军粮城宣布组成关内奉军总司令部,自兼总司令,以徐树铮为副总司令且代行总司令职权,这标志着他正式与段祺瑞结盟。
沈阳张氏帅府
但张作霖是个桀骜不驯之人,他驻扎京师,仍不辞反客为主地继续劫掠段祺瑞的军火。段祺瑞的财政本来就紧张,为此只好向日本举债,军火也多购自日本,以膺南征之用,如今张作霖兵未渡河,军火却一劫再劫,实在太过跋扈。徐树铮遂在汉口成立奉军前敌指挥部,将入关奉军的六个混成旅全部调到湖南战场上,准备与南方开战。张作霖不愿让自己的部队做炮灰,便将三个奉军师长孙烈臣、汲金纯、吴俊升从前线调回,并要求撤回被推上前线的奉军。张作霖之别有用心,已是昭然若揭,徐树铮对此十分不满,却无可奈何,于是段、张之间矛盾形成。
张作霖查出徐树铮把从中央代领之奉军军费500多万元的大部分,用于编练皖系的参战军和组织安福国会的选举,发到奉军手上的只剩180万元。他盛怒之下,遂免去了徐树铮的奉军副总司令职务,且要求段祺瑞发还欠款。段祺瑞虽认为张作霖劫扣军火无礼在先,却不敢激怒他,只好答应清欠。然中央财政状况不佳,无钱可付,只好从徐树铮新编练成的5个混成旅中,拨出3个移交给张作霖。徐树铮是军事人才,于训练军队颇有成效,故张作霖的军力则得到进一步的壮大。不过,徐树铮对此耿耿于怀,对张作霖暗起杀机。
张作霖的第一次挥师入关虽然短暂,但新的机会转瞬即至。段祺瑞不断的对日举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外交,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浪潮,就连北洋系内部也出现反对的声音。北洋系的后起之秀吴佩孚在湖南前线连续发出通电,谴责段政府的武力统一政策是亡国政策。吴佩孚虽只是个师长,却是北洋军在前线的中流砥柱,也是曹锟新直系的中坚人物,段祺瑞对他不敢稍假辞色,只能在暗地里布置兵力,以防其倒戈。而曹锟早已联络了江苏李纯、江西陈光远、湖北王占元、河南赵倜,以及张作霖、鲍贵卿、孙烈臣等七督,召开联盟会议,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指桑骂槐,虚指徐树铮,实为段祺瑞。吴佩孚则不待中央命令,擅自从湖南前线撤防北上,在保定与曹锟会师。此时,张作霖也挥师入关,声称拱卫京师,与直系一起,对皖系形成夹击之势。徐树铮时任西北筹边使,驻节库伦,闻讯赶回北京,积极准备应战。
大总统徐世昌希望能和平解决,遂希望张作霖从中调停。徐世昌对张作霖有雨润之恩,当年委任张为巡防营统领,让张从绿林人物成为朝廷的高级将领,不久前又任命张为东三省巡阅使,因此,张作霖愿作鲁仲连,很大程度是承徐世昌之请。张作霖在北京和保定、段祺瑞和曹锟之间数次游走,好话说尽,终使徐世昌得以顺利发布撤免徐树铮西北巡边使的命令。当时的军事形势对皖系不利,若皖系能接受这个调停结果,虽暂时损失徐树铮之西北,却保住了段祺瑞的总理位置,并不是不能接受。不料段祺瑞尚未置可否,徐树铮已将张作霖骗至团河赴鸿门宴,准备于席间杀之。然张作霖甚是机敏,他看出对方表情有异,借口出恭而逃走。徐树铮忙令廊坊驻军截车搜捕之,但张作霖已连夜乘货车赴津,遂免此难。徐树铮闻讯,顿足长叹道:“大势去矣。”徐树铮拟于席间杀张时,才把这个计划报告给段祺瑞,段祺瑞为之犹豫万分,张作霖因此看出端倪,才逃出生天的。回头再看,若徐树铮果能杀死张作霖,奉军多半大乱,而直奉夹击之势也将瓦解,故此招虽险,却是上策。如今,张作霖既然得免此难,便决意与段祺瑞决裂,决心助直讨皖了。
段祺瑞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徐树铮,徐树铮已高呼“大势去矣”,段却对两面作战极具自信。他干脆逼迫徐世昌下令严惩曹锟和吴佩孚,积极调兵遣将,自任总司令。这些举措实际上便是向直系宣战了,而当时的内战,先发动者必不得人心,因此此战未开,段祺瑞已棋输一招了。
反观直系方面,吴佩孚本已严装待发,却还要慢条斯理地发表几篇冠冕堂皇的奇文,将段政府批得体无完肤,得到全国上下的鼓掌称妙。张作霖学习能力极强,也如法炮制了几篇洋洋洒洒的妙文,接着便令张作相率二十七师入关,大军7万余集结于军粮城附近,令皖军未战而股栗。
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进攻令,直皖战争开始。最初,皖军尚打了几个小胜仗,不料这是直军的疑兵之计。16日夜的大雨之中,吴佩孚出奇兵,直扑松林店的皖系前敌总司令部,诱擒其总司令曲同丰。翌日,曲同丰被押送保定,在光园向曹锟献刀投降,并通电奉劝策反皖军,皖军的军心遂为瓦解。而与奉军正面交锋的是徐树铮的东路军,徐树铮自知不敌,弃军而逃,皖军遂致完败。
直皖战争的结果是,段祺瑞下野,皖系瓦解,直、奉共同进入北京。然直系鄙夷奉系渔人得利,且不忿奉军四处抢夺军械,双方矛盾顿生。不久,双方又在安徽、江苏等省的督军人选问题上争执不下,矛盾日益加剧。为解决矛盾,徐世昌命总理靳云鹏召集曹锟、张作霖以及两湖巡阅使王占元在天津召开了一个高峰会议,时称“四巨头会”。但会上唇枪舌剑,摔杯打盏,终未达成实质性的成果。由于在利益的争夺中,直系总是占据上风,令奉系十分不满,无奈之下,徐世昌只好任命张作霖为蒙藏经略使,以勘平蒙古之乱,并对热河、绥远、察哈尔各特区之防务亦有全权。张作霖满载而去,然他对外蒙不如徐树铮那样热心,惟对热、绥、察三区极为热衷,他的势力范围于是进一步扩大。
但张作霖野心极大,欲壑难填,他与直系的矛盾并未因此而稍为缓解,双方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国务总理的人选问题上。靳云鹏总理是张作霖的亲家,但他为了表示公平,反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偏向直系,久而久之,各派对靳云鹏都失去了信任,他只好辞职。张作霖遂推荐梁士诒组阁,吴佩孚虽不满意,但当时中央财政十分困难,梁士诒则素有“财神”之称,又许诺上台后会优先解决直系的欠饷问题,吴佩孚也就默许了。不料梁士诒上台后,对财政问题一筹莫展,许诺给直系的300万元欠饷也毫无着落,曹、吴对此十分不满,加之梁士诒是张作霖举荐的,又有亲日的嫌疑,曹、吴便决心要倒梁了。吴佩孚仍然发挥他善于文战的本色,通电痛斥梁士诒亲日卖国,事实上梁士诒与日本的接洽尚无实际进展,但国人宁信其有,形成了举国讨梁的声浪,上海还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游行。吴佩孚且在骂电中含沙射影,指向幕后的张作霖,气得张作霖拍案而起,反唇相讥,二人一个骂梁,一个护梁,针锋相对,文采斐然,令时人叹为观止。不过吴佩孚文章自拟,而张作霖都须文案捉刀而已。
梁士诒最终挂冠而去,令张作霖十分愤怒,但他自知非直系对手,尚须韬光养晦,以待时日,故令张景惠撤回驻关内的奉军,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但不久后,他和段祺瑞、孙中山达成同盟,胆气为之一壮,遂又大量调动奉军入关。这一去一来,引得吴佩孚十分恼怒,遂决定对奉一战。曹锟当时已与张作霖结为亲家,本不愿妄动干戈,但他对吴佩孚言听计从,也就只好委屈自己了。不料曹锟的兄弟曹锐等人出于对吴佩孚的不满,对奉军的步步进逼竟步步退让,直至让出天津。
战争于1922年4月28日打响,史称“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在战争的人事部署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派邹芬的第16师驰援梁朝栋旅,但该师原是冯国璋的旧部,本属直系,如今两兵相接,倒戈者比比皆是,加之直军破天荒地出动了飞机,将奉系炸得人仰马翻,西线奉军遂败。牵一发而动全身,西线奉军败绩后,东线也渐不能支。5月4日,张作霖下达了总退却令,自己逃往滦州,不久又下令全部退出山海关。吴佩孚虽想收并东北,但自忖无此实力,加之孙中山已开始北伐,只好作罢。但是此役与直皖战争,都足以证明吴佩孚的军事天才,他了解战争的全局性,因此其准备期可长达一年,热战却不过几天,此即闪电战之精髓。而这一点,是张作霖所不及的。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