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妇女基金会第一次就筹集到了1。16亿元,她们将这笔资金专门用于母亲水窖工程。
到2002年底,分三期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已投入资金9818。7万元,大约在西部一些省市的农村兴建了8万座水窖,解决了78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第六章来自黄土地的渴望理想主义者的扶贫(2) 解决了缺水困难的农民,脸上显出了一种对生活自信的笑容。他们开始利用水窖种植一些农产品,从来没有吃上蔬菜的农民终于能够吃上自己种的蔬菜,他们不良的卫生习惯随着水的到来也发生了改变。
“尽管为解决西部农民吃水的问题,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但仅仅靠我们的力量还远远改变不了西部庞大人口缺水的现实。主要渠道还要靠政府,我们只是通过一种成功的实践,创造一种良好的模式并把它推行到当地。鼓励当地政府与农民来共同解决,让他们在参与当中认识到,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我们还想在当地实施饮水安全与综合服务项目。”秦国英感慨地说。
与妇女发展基金推出母亲水窖工程、母亲健康快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在实施的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这个行动是以预防为主,救援为辅,通过对贫困孕妇的监控与快速救助,使她们以最低的成本脱离危险。
基金会的人到西部的医院作了大量的调查,调查发现,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之差,超出了基金会的想像。大多数孕妇在家里生孩子并用传统的接生方式,使孕妇与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一些贫困地区的孕妇与婴儿的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 倍。
如此惨淡的景象给扶贫基金会的人以巨大的震动,一个救助贫困孕妇的母婴平安行动在他们心中产生了。他们的设想是依靠当地县、镇、村三级医院的网络,设立一个救护中心,配备一辆救护车,中心大约由5个人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选定协助抢救的村民进行技术指导,使他们能够掌握整个救护过程中的必要知识。
当紧急情况发生后,村里的保健员解决不了便转向镇卫生院,镇卫生院无力抢救时,向县救护中心发出求救信息,接到报告后县救护中心开着救护车直奔乡村。
如果车开不到村里,那么就由村里组织的担架队将病人抬到救护车停靠的地方,每个抬担架的人每次由扶贫基金会补贴10元。
贫困的孕妇由乡村保健员检查三次,村保健员必须在三个月内发现孕妇,了解她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在一周内上报到乡中心,中心再上报到县救援中心。
每检查一次填一张表,每填写一张表基金会给保健员补贴一元,这样能鼓励保健员尽最大努力去检查每一个贫困的孕妇。如果检查有问题,需要送到县医院救治的贫困孕妇,由扶贫基金会根据孕妇的情况,给予200元、400元、600元或800元的支持。
贫困地区的人口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与当地医疗水平落后有极大的联系。
一些院长对医院一年有多少就诊量,药房每天要消耗多少药品,需要多少成本,能收入多少等问题几乎不知道。等问题出现时医院已是亏损累累,其结果是西部的一些医院陷入缺钱、条件差、更缺钱、条件更差的恶性循环中。
很多西部医院的院长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医院如何管理,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为此,基金会在西部启动了一个天使工程,主要是对县一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进行现代医院如何管理,成本如何控制等培训。
基金会认为,如果提高医院领导人的管理素质,促使他们以最低的成本,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那么将会有更多贫困人口能够走进医院治病。
虽然民间的一些扶贫组织,没有像中国扶贫基金会那样有政府背景,但他们在一种理想主义的召唤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扶贫之路,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已经是73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就是在理想的召唤中踏上了对农民的扶贫之路。
当有关部门对农民的扶贫和就业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时,他与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等人,在北京通州一个名为富平的简陋学校里,开始营造这样一个理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摆脱贫困,以此去开拓新的生活。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把社会改造成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梦其实很简单,就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赞成的,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不光是对你自己、朋友还是对敌人,都要有这个精神。我把这个精神从经济学理论中推广到社会层面中来,希望对所有的人都有所帮助。当然这个社会很复杂,你做好事有人并不理解。”茅于轼说他的内心被一种理想主义在推动。
茅于轼的这个理想,来自他在山西临县龙水头村搞扶贫时得到的启示。那时他与汤敏在山西临县龙水头村成立了一个扶贫基金,他们在这里已经投入8年的时间与精力,目的是向农民提供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唤起这里的人去勇敢地改变贫困的命运。
8年以来,这个基金已发展到20多万元。从1998年开始茅于轼采用了新办法,从别人那里贷款再贷给农民。茅于轼不认为这是一种变相贷款,因为他从利息的收入中交了个人所得税,这对个人和政府都有益。
基金现在共有20万元借给老百姓看病、上学、生产等,帮助当地农民在资本的支持下能寻找到一些致富的新资源,而且还消灭了高利贷。已经做了8年,还款率是100%。在决定是否借款的问题上,茅于轼说由三个人商量决定借给谁。这三个人是当地比较可靠的人,但也有人做买卖赔了钱还不上的,对于这种情况茅于轼主张注销他的债务。可三个人不同意,他们说注销债务后其他人都跟着赖账。所以,现在在账上挂着让他支付利息,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对于这个扶贫基金产生的效益,茅于轼请那三个人统计了一下,一共支取了570多次,总共借款60万元,它的效益大概是30%,差不多有20万元的利益。这就是说,给当地的农民增加了20万元的收入。
茅于轼认为,城市家庭是一个消费单位,农村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是生产单位就要用资金。许多人不懂得这一点,往往认为农民家庭为什么还要借钱呢。因为农民要买牛、买猪、出门打工都要用钱,卖了东西后农民才有了钱。所以,在开始时,他们要借钱。现在农村却是只能存钱不能借钱,老百姓借钱无门生产就会困难。
第六章来自黄土地的渴望理想主义者的扶贫(3) 农村的邮政储蓄在农村占的比例很大,可它只吸收存款不放贷款,结果把农民的钱都吸干了。农村有点储蓄存进去就拿不出来了,农民只好借高利贷,所以农村普遍存在高利贷。人民银行现在要打击高利贷,而农民要搞生产你不给他金融服务,只打击高利贷肯定没用。
茅于轼认为,他在山西搞的扶贫基金,能够将高利贷消灭。因为它突破了金融方面的旧框框,直接给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对农民的解困、收入的增加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茅于轼说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建立农村金融服务,而这个服务也是可以以赢利为目的的,因为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没有金融服务就会出现高利贷服务,所以,人民银行只有把农村的金融服务搞起来才能消灭高利贷。
但茅于轼在山西搞的这个扶贫基金,被当地人民银行指责为是非法集资,他们下达通知要取消这个基金,茅于轼请求他们暂缓执行,并当面跟他们有关人士讨论过,他们说作为个人非常支持这个工作,但银行不能违反金融法规。
茅于轼认为,这个规定有个缺陷,只考虑它的安全性没有考虑到它的效率。山西的扶贫基金做了这么多年,它是很安全的,涉及的只是一两百人。
看来茅于轼发起的民营扶贫基金与旧的制度发生了碰撞,老的规则有毛病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是一个博弈过程,那么这能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吗?
“我想改革的历程就是不断突破不合理制度的过程,改革就是创新。 我想,这牵涉到一个民间扶贫的问题。民间扶贫缺少的就是钱,这就需要一些扶贫的规定。这些扶贫也并不是没有风险,我们很多由民间办的事现在都由政府来办。以前许多关系到公众利益的事,都是有强制性的,很多事不要暴利就能干。”
“如发展文化,交响乐团,类似的事老百姓能干就行,还有足球、博物馆,这些都可以由非政府组织来管。美国这种组织非常发达,我们国家这样的组织也会越来越多。凡是公共需要而无暴利的事都应由民间来管,政府只管公安、国防、法律等。所以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转变时期,一些新东西都应允许试验、创新!”创新的渴望仿佛总在茅于轼心中涌动。
虽然遇到政策上的阻碍,但茅于轼说现在基金仍然存在并且想把它扩大。但在扶贫的过程中,茅于轼感受到农村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知识差距的问题。如果通过让农民接受技能的方式来扶贫,那对他们摆脱贫困会有更大的帮助。这个想法产生以后,茅于轼与汤敏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中国的保姆市场很大。
他们原来准备在太原办一个家政培训学校,校址都选好了,但当地主管部门不批。后来他们决定到北京来办,一些农村姑娘也愿意到北京来。
茅于轼还从中进一步地认识到,把中等职业院校的扩招面向中国农村青少年,以此作为启动解决三农问题一个突破口,如果做得比较好那对农村的扶贫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茅于轼认为,不是一辈子让她们当保姆,当然她们愿意也可以从初级保姆一直做到高级保姆。家政公司就是帮助她们完成人生的设计,如何挖掘机会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在寻求银行融资的问题上,创办富平学校并成为股东之一的汤敏认为,短期内商业银行不太容易对这个方面贷款。因此,需要把目前对大学生的贷款推广到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贷款才能保证公平教育。
“我们把富平学校的这种机制当作是一个试验,我们先做好这个试验。我们做好了,银行就有可能加入进来,和我们一起成立一个贷款基金。目前这一切还都在实验,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机制创新问题。”汤敏说。
但汤敏也意识到, 富平学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很难维持。所以现在要尽力扩大它的规模,要使大家知道这个事。他在吕梁山对当地农民谈起通过贷款,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以此改变贫困时,很多农民不信有这么好的事。
尽管拥有优越生活环境,但茅于轼和汤敏的心中仍然为中国的贫困问题忧虑。他们通过创办职业学校并通过贷款的方式,使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以此摆脱贫困的做法,难道不是给中国政府有关官员带来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启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中国才可以走向富强!
“改革20多年,就是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不合理的地方就要不断地突破它。没有这种精神,中国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