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公元前100年,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下。单于想招降他,苏武不屈服,被关在大地窖中,并断绝粮食的供应。苏武只好吃雪吞旃(使节杖上的编织物),几天下来还活着,匈奴人非常惊奇,认为他是神。单于于是又将苏武放在北海边上,要他牧养一群公羊,告诉他说:“等公羊生小羊,就放你回去。”苏武靠着使节的仪杖牧羊,时间一久,仪杖的旃旄掉光了。没有人供给他食物,他就挖野鼠洞,把野鼠洞中的草根、野果取来充饥,长年与野鼠分食。
汉昭帝即位后数年(公元前89年),匈奴和汉朝恢复了和亲,汉朝派使者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时常惠想了一个办法,私下告诉一个使者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找到一封系在鸿雁脚上的信,信上说苏武正在某个沼泽中。这个使者依靠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大惊,只好放回了苏武。苏武流放匈奴十九年,渴餐雪,饥吞旃,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正是一腔赤诚,正气见于天地;不慕荣华,甘受放逐,于艰苦卓绝中,成就了万世美名。
原始人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欺骗,也不懂什么叫机诈乖巧,有的只是那种浑浑噩噩的本性,当然,这不能算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不筹划事情。错过了时机不后悔,抓住了机会也不得意,一切都听从自然的安排。因而,登高不发抖,下水不怕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精神达到与自然之道相同的人才能这样。
这样的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以后不发愁,饮食不讲求精美,呼吸来得深沉均匀。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的人呼吸只用咽喉。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然的本能就退化了。
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重大的生与死也看成自然事物。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界之道,不用人为的努力去改变天然——老庄把这种人叫做真人。
然而,真人与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呢?
//
…
降魔降心 驭横驭气
…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处当修行障碍解。
退听: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
驭横:控制强横无理的外物。
气:当情绪解。
要想制服邪恶必须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降服了,其他一切邪恶也自然都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住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躁,到那时所有外来的横逆事物自然不能侵入。
一个人首先要认识自我,但认识自我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以后,就要根除自己的劣根性,认识自我就是为了战胜自我。
培养自己的克制力和意志,与发展自己的智力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强迫自己干完一件好事情的自制力,那么任何理想都不能实现,不管你有多么聪明。
老子说:“自制者强”,“强行者有志”,的确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值得我们三思。应当说,强制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
…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弟子:此处同子弟。
匪人:泛指行为不正的人。
嘉禾:指长得特别茂盛的稻谷。
教导子弟,要像养育一个女孩那样谨慎才行,最关键的是要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注意所交往的朋友。万一不小心结交了行为不正的人,就好像是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籽,从此就可能一辈子也难以长成有用之材。
孔子说: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像是生来就有的天性,长期形成的习惯就像是完全出自自然。人的性情本来很近,但因为习染不同便相差很远。所以对自己的习染不可不谨慎呀。《列女传》上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孟轲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起初,孟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摹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这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挑提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有又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小孟轲摹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孟轲上学以后,有点贪玩,进步不大。有一次孟母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孟子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听后,拿过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勤奋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儒家宗师。
//
…
欲路不染 理路当先
…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欲路:泛称有关欲念、情欲、欲望,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欲烦恼”的意思。
染指:喻巧取不应得的利益。
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理路:泛称有关义理、真理、道理。
惮:害怕。
关于欲念方面的事,绝对不要贪图轻易可得的便宜,不合理地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对不要由于害怕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因为一旦退缩就会和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
《庄子?天下》篇中主张寡情少欲,希望社会平和安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受世欲的拘束,待人接物不装腔作势,对人一丝不苟,不违逆众人的意愿,希望天下安宁以保全人民的生命,对人对己,吃饱穿暖就感到满足,以此表白其心。古人有关这一方面的学问,宋钟、尹文听说了就高兴。他们做了上下均平的华山帽来象征自己的志愿,对待万物,抛弃偏见,以此作为开始。谈论心的思维,命名为心理活动。谦柔退让来求人喜欢,以此来调和各种纠纷,他们把这种态度作为行动的基础。受了欺侮不认为是耻辱,制止人民争斗,反对进攻别人,主张解散军队,要把这个世界从战火之中拯救出来。他们用这一套周游天下,上劝说君主,下教育别人,尽管人家不理他,他还是喋喋不休,所以说被上上下下讨厌,却还强要表现。”
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是和社会进步不相应的,但是过分去放纵情欲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限制,会贪图非分享乐,陷入欲念深渊。
//
…
居常嗜好 浓枯相宜
…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厚;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念头浓:心胸宽厚,念头当想法或动机解。
淡:浅薄。
居常:日常生活。
浓艳:指丰盛豪华,此处作奢侈无度解。
枯寂:寂到了极点,此处当吝啬解。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而且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以至他凡事都要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念淡薄的人,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待别人就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爱好,既不过分讲究气派太奢侈豪华,也不能过分吝啬刻薄。
气派和豪华必须与气质和境界相称,否则都是虚假。古人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白云和尚对弟子法演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位禅客从庐山到我这里来了,他们都悟道极深,让他们唱经讲法,说得有板有眼,讲得有根有据,提起公案问他们,见地也甚是精到,要他们著语写偈,也都十分精彩。然而就是他们这样的人,也仍然没有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名禅说过:“那些身心尚未饱参佛法的人总觉得法悟足够了,而那些整个身心都充满了佛意的人,却总觉得不够,仍然孜孜以求。”所以我们的祖师常说:“释迦和达摩还在修行呢!只有临死的时候,才是我们休息的时候。”伟大的圣人如此,何况我们平常之人呢!
//
…
彼富我仁 彼爵我义
…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书:“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
牢笼:牢的本义是指养牛马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缚等意。据《淮南子?本经》篇:“牢笼天地,弹压山川。”
人定胜天:指人如果能艰苦奋斗,必然能战胜命运而成功。
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理想愿望;一是专一或集中;动是统御、控制发动;气是指情绪、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造化:命运。
陶铸:陶是范土制器,铸是熔金为器。
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高风亮节的君子绝对不会被君主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能战胜大自然,理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理智的君子绝对不受命运的摆布。
西汉严遵,字君平,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他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天的收入,以足够生活的一百文钱为限,赚够就收摊关门,在家中专心研究《周易》,成为很有学问的大师。大文学家杨雄就曾以他为师。杨雄异常钦仰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的清贫风范足以抨击贪婪,勉励良好的风气,称赞老师是“当世少有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有富人罗冲预备出钱,资助他去做官扬名,严遵感叹地表示:“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始终不愿意为财富、名利,而丧失自己的志趣。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之物所牵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我行我素,也正如庄子在《则阳篇》中描述的圣人那样:
“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对于外物,他们与之各谐欢娱;对于别人,他们乐于沟通,混迹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时候一句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跟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圣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