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故事虽然有些久了。但也值得一提。
这是一家南方沿海的上市公司。成立于90年代初的地产高潮时期。到98年上市之前,这家公司除了几块晒了很多年,已经严重贬值的地皮之外,惟一有点现金流的产业就是一家桑拿浴。在拿到上市指标的时候,这家公司几乎奄奄一息。但拿到了上市指标,苦日子总算告一段落。为了不至于露馅露得太大,承销商一次就给了几千万,让它先修修围墙,买买制服,装点一下门面。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个故事显然不够精彩。最精彩的是,这家公司上市的时候是以高科技的面目“横空出世”的,而且开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天价。说真的,对于中国股市,我已经算是一个有足够想象力的人了。因为实在见惯不惊了。但这家公司弄出这么大的场面,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诧异。一是佩服他们艺高人胆大,二是感慨报表捉弄人。顺便要提醒各位看客的是,这家公司目前的价格还在天上。
听完了这两个故事,你还对大盘目前的指数有信心吗?
2002年,三位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史宾斯的理论曾被应用于股市过度分红问题的研究。对照一下中国股市的现实情况,不得不承认经济学还真有点用。
股市也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加大获取信息的成本就成为必然。所以,业绩良好的公司总是采取多分现金红利的办法,以期区别于那些分不出红的股市中的“劣币”。哪怕这样做会由于双重征税而加大成本。毕竟,会计报表是可以玩很多花样的。
的确,如果我们没有更可靠、更廉价的“公共信息”的话,现金分红就是检验一个上市公司优劣的试金石。
第30节 华融开张卖破烂
华融终于开张卖股票了。从2000年9月获得股票承销资格,到2002年8月太行水泥发行,经过将近两年的操练,华融终于坐上了主承销商的位置。
其实,获得股票承销资格后的两年中,华融一直也没闲着。先是在2001年成功分销了中石化A股,接着又在今年7月担任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IPO的副主承销。可谓练兵不止。今次作为主承销商承销太行水泥,正是华融在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演练后的成果。按照华融自己的说法,这是华融证券业务取得的“重大突破”。
华融,全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19日,注册资本100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对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收购、管理和处置业务。
由于中国改革的特殊模式,中国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专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其比率相当惊人。这种巨大的隐形债务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格外刺眼。1999年,为了减少不良比例,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先行试点之后,中国政府又对口成立了三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为华融(中国工商银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银行),以处理从各大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其中华融一次从中国工商银行接受不良资产4077亿元,数额为各大资产管理公司之首。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最早,历史包袱最重,所以华融接受的不良资产也最多,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
对于以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来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是否有效,是非常有争议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灵感来自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储蓄信贷机构纷纷进入高风险领域,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设立了债务处理信托公司(RTC),接受储蓄信贷机构的不良资产。由于这一模式在美国的成功,各国纷纷效仿。中国近年来逐渐为普通人所熟悉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RTC的仿制品。说穿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好的价格将不良资产变现、盘活。但这个简单的业务在中国却可能变得复杂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良资产很难定价。
实际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处置不良资产的进度十分缓慢,各方人士评价负面。现在看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原来设定的十年存续期将被大大突破,甚至变成一个没有固定期限的永续机构。这种尴尬状况凸显了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某种特殊困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股票市场便成为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突围的一个可能途径。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获得股票承销资格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华融并不是一家普通的证券承销商,它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变现不良资产,证券市场不过是变现的一个手段而已。或者换句话说,华融再次获得主承销资格,实际上是打通了中国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存量与中国证券市场的通道。鉴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垃圾当作黄金卖的情况将不是耸人听闻。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坏账方面并没有多出三头六臂。不良资产就是不良资产,并不能一夜之间凭空消失。虽然资产管理公司是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多了一些专业性,但其管理体制以及国有企业的固有惰性都并没有表现出可以观察得到的改进。这一点,让我们颇为担心。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价格信号失灵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当低下。就制造不良资产的能力而言,中国证券市场一点都不比国有银行逊色。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直就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一堆废铜烂铁,一旦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就奇货可居,身价百倍。所以,专职处理废铜烂铁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就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惕。实际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过往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的时候,海外投资者的出价是相当低廉的。惟愿我们的资产管理公司不要因为国内投资者的盲目,而玩出不道德的帽子戏法。
华融此次主承销的太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3月,是一家定向募集的公司。河北邯郸水泥厂是其独家发起人。该公司2000年实施债转股改造,其中华融转股债权19600万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权6500万元。所谓债转股改造,就是将银行的债权变成股权,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息负担,并增加企业的报表利润。由于中国国有企业负债率极高,这一政策一经推出,即受到大量国有企业的热烈喝彩。但非常清楚,债转股后,虽然可以马上改善国有企业的报表表现,但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准确地说,几乎所有实施债转股的企业都是还不起银行利息的企业,否则,就没有必要债转股了。比较滑稽的是,作为一家债转股企业,太行水泥在招股说明书中声称:“本公司是河北省建材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在银行历来保持有良好信誉,被中国工商银行评定为AA级信用企业”。我们无法考证太行水泥的真实情况,但我们要提醒投资者对此类债转股公司保持必要的怀疑。
据华融网站介绍,除了太行水泥正式进入IPO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有“两家公司已经进入证监会发行审核通道,有4个项目正在进行上市辅导”。如果考虑到其他三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上市项目,中国证券市场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债转股”板块。作为这个板块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希望华融承销的太行水泥,不要让投资者过分失望。
第31节 太行股份如期变脸
用“哭笑不得”来表达我们对太行股份(600553)最新公告的感受,恐怕最为适合。因为太行股份几乎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粗鲁的态度,应证了我们不祥的预言。
应该说,我们前面的质疑是极其克制的。之所以克制,是因为我们对中国上市公司寄予了某种绝望之后的善意期待。我们期待在经历了严酷的熊市之后,中国上市公司能够知耻而勇——就此“悔过自新”。
在太行水泥上市之后发布的第一个重要公告中(此时离太行水泥上市的2002年8月22日刚刚一个月),太行水泥就狠狠地打了投资者一个响亮的嘴巴。
这则公告称,“河北太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9月23日召开三届九次董事会及三届四次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如下决议:一、通过了中止控股设立河北省冀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议案,涉及募集资金20000万元……”
太行水泥在2002年8月,曾经以每股573元发行5000万公众股,共募集资金27558万元。20000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量的70%强,这意味着太行水泥上市时告知投资者的所谓“项目”,可能根本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幌子。滑稽的是,这个所谓项目,一直被许多人当作太行水泥的卖点。上市不到一个月,这个卖点就被管理层毫不迟疑地出卖了。对于这个赤裸裸的失信行为,太行水泥公司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募集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原合作三方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石家庄市建设投资公司、石家庄水泥厂未与其沟通已联合其他投资人启动该项目,目前公司已不便再介入该项目”。好不容易争取到上市资格,募集到急需的资金,一不留神就被人卖了,太行水泥的管理层也未免太容易上当受骗了吧。即便退一步讲,太行水泥真的是上当受骗了,那么投资者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太行股份管理层的能力。白纸黑字写好的协议,被合作伙伴轻而易举地废了,太行水泥的管理层似乎一点都不生气,一点都不在乎。他们似乎早就成竹在胸。不过,准备“长期分享太行水泥的利润”的投资者,恐怕多少要心里打鼓了。当然,对于见惯不怪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太行水泥这种变脸实在见得太多。我猜想,投资者对太行水泥的这种作为恐怕更多地会表现出麻木。惟一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可能是,太行股份竟然如此准确地与他们无奈的预期相吻合。对我们来说,上市公司变不变脸已经丝毫不具备智力上的挑战性,我们要准确预测的只剩下上市公司究竟以何种速度变脸。像太行水泥这种变脸速度,无疑又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项新记录:光速变脸。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中国股民恐怕只能在上市公司变脸的速度上去寻找所谓炒作概念了:“快变脸概念股”和“慢变脸概念股”。
不过,“光速变脸”还不是太行水泥给我们的惟一“教诲”。在寻找新项目的速度上面,太行水泥似乎也无人出其右。在同一个公告中,太行水泥的管理层迅速为投资者找到了几个“优质”项目,一是“出资7800万元投资控股组建保定太行和益水泥有限公司”;二是“出资5700万元收购北京建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北京太行建宜水泥有限公司57%的股权”。7800万加上5700万,凑起来大概14000万左右,虽然离原来的投资意向总额有点距离,但总算是对投资者有个交代。不过,如果以为太行股份的管理层是心怀愧疚才提出这种弥补方案,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太行股份董事会秘书臧志宪告诉我们“新投资项目回报率会相当不错……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照这个意思,投资者不仅不应该责怪太行股份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