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所。
1957年9月至1965年,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建和扩建,海军院校发展到14所,即海军学院、指挥学校、潜艇学校、政治学校、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通信学校、技术(军械)学校,第一、二、四航空学校,卫生学校、潜艇士兵学校、预备学校。培养干部的专业由创建期的50多个发展到110多个,此外,海军还在兄弟军兵种院校设有4个海军系(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测绘学院海军系、总后勤部后勤学校海军系)、3个班(解放军后勤学院海军班、总后勤部运输学校海军油料班、空军高级气象学校海军班)。至此,海军培养各类干部逐步走向了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
各院校还紧密结合教学和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工程学院进行180多个专题项目的研究和技术革新,其中获得重大成果的有液体、固体火箭燃料的研制、“202”护艇的设计和建造、水雷水压接收器的研制等10项。同时,院校在训练方面也有创造和革新。海军各院校从1957年9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培训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1。2万余人,轮训各类干部4282人,训练专业兵9234人,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海军部队的优秀指挥员和院校、科研、生产单位的优秀工作者。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海军院校工作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3、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间,海军后勤建设在曲折中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物资供应、工程建设、装备修理和卫生医疗等保障体系,完成了部队作战、训练和其他方面的后勤保障任务。
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海军是一个装备技术密集的军种,如何组织好物资保障,使之在筹措、储备、运输、供应等环节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保证部队随时得到足够的物资支援,这是海军后勤的一项重大任务。海军所需物资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陆、海、空三军共同需要的通用物资;另一部分是海军需要而其他军种不需要或需要量不大的专用物资,比如各类舰艇油料、水中兵器、舰艇配件、帆缆器材、舰艇部队特种服装和特种食品等。50年代初期,多数海军专用物资国内还不能生产,主要靠从苏联进口。1960年,苏联政府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给人民海军物资供应带来极大困难,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人民海军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地解决海军所需物资器材。在国家有关工业部门和工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大部分海军专用物资器材试制成功,改变了主要依靠进口维持供应的状况。至70年代后期,海军物资器材的总储备量比1955年增加了27。5倍,其中专用物资器材的储备量占80%以上。海军专用军械装备的研制工作在5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至1975年,国产的海军专用枪炮已有9种,水中兵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反水雷武器等)18种,弹药10种,光学仪器10种。库存量也相应增加,与1959年相比,专用火炮增长1。4倍,鱼雷增长46%,水雷增长2。4倍,深水炸弹增长10。4倍,炮弹增长5倍,导弹增长45倍。
工程保障体系建设。海军工程建设,是海军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是战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整个海军发展规划和设防部署密切相关,50年代初,海军工程建设的任务是尽快修复原有设施,以便为陆续组建的海军部队提供必要的保障。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随着海军部队的发展,各种新建项目陆续上马。这一时期工程建设在内容上仍以舰船驻泊基地、机场建设为主,相应地增加了岸防工程、指挥通信工程、后方仓库工程和其他工程项目;在建设规模上以中、小型项目为主,适当建设一些大型项目;在建筑形式上以洞库工程为主,适当建设一些地面工程。20年中,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大批新建项目,并且重点地改建、扩建了部分原有项目,形成了以中小型工程设施为主,大中小项目相结合,地下地面相结合,既利于平时训练,又适应战时需要的防御工程保障体系。
六七十年代,海军舰艇装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新型舰艇相继服役。因此,建设大型舰艇基地就成为这一时期工程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这些舰艇基地有的是大型洞库工程,有的则需要建造多个深水泊位,加上大量配套项目,工程规模相当宏大。这个时期,海军开工建设的大型基地数不少,标志着海军工程保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此同时,还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指挥所、长波台、侦察站、雷达站、观通站、水声站、导航台等指挥通信工程,其中,长波台的建设占有突出的地位。1965年8月,中国第一座大功率长波台胜利竣工。这座长波台建成不到4年,经毛泽东主席批准,海军又建设了另一座功率更大的长波台。这座新的长波台,完全由自己设计和施工。使用以后,出色地完成了对潜艇、远航的水面舰艇编队通信联络任务。这项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此时期,海军岸防建设的重点是双管130毫米炮阵地和岸舰导弹技术阵地。经过全体指战员几年的艰苦奋战,岛礁上的钢盘混凝土工事终于高高地突出海面,逐渐形成了包括武器、弹药和粮、油、水储存及供电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岸炮阵地,像一座座“不沉的战舰”,巍然屹立在祖国的海防线上。六七十年代,是海军工程建设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在完成这些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工程保障力量也相应得到发展。到70年代中期,海军建筑力量总人数已达7。6万人,比1955年增长8。5倍。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海军技术保障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对舰艇、飞机和其他装备的修理,也包括对这些武器装备的监用,还包括对鱼雷、水雷、导弹等弹药的技术检查和技术准备。六七十年代,海军装备修理工作尽管经历了曲折过程,但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突出的成就是壮大了海军修理力量。50年代初,海军只有国民党遗留下来的10个修理厂,职工共计1741人,设备178台,固定资产329万元,年修船量71艘,2945吨,并且只能承修一些小型炮艇和登陆舰船。此后,随着海军装备的发展,按照“以地区配套,划片定点,训地修理”的原则,海军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了修理厂的建设。至70年代末,海军已有舰船修理和配件生产厂17个,职工3。5万人,各种设备9600台,固定资产3。2亿元,年修船量600余艘、20余万吨,完成的修船吨位比50年代增长67倍。军械修理以及其他装备的修理能力也有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各部队的修理力量,从60年代开始,海军逐步在舰艇编队、独立的舰艇大队组建了舰船、军械等装备修理所,配备了较好的设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经过多年建设,海军各种修理设施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且逐步成了厂与所结合、固定与机动结合、地面与地下结合、前沿与后方结合的修理力量。这支以工厂为骨干、以修理所为突击队、又有机动修理这个“野战部队”相配合的修理力量,担负起了海军大部分装备的修理任务,从而奠定了海军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
随着舰船修理力量的建设,舰船物资供应和管理也基本上形成系统。到70年代中期,海军装备维修器材专用仓库是按照战备储备和日常供应周转用库的不同要求建设的,质量较好。
建立卫勤保障体系。六七十年代,根据部队分布和当时医院的技术条件、收治范围情况,从平时、战时的需要出发,在全海军范围内逐步对医院布局进行了调整。先后将北海舰队的406医院、东海舰队的412医院、南海舰队的422医院扩编为中心医院。在海军部队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建和接收了6所医院,部队基层卫生医疗力量也有所加强。海军医学科学研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研究相结合。海军医学研究所已设有海军辐射防护、潜水医学、舰艇卫生、海军卫生勤务、海军流行病和海军航空医学等6个研究室,拥有科技人员近300人,其中包括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20多人。全所拥有价值达900余万元的科研实验仪器和设备,其中贵重的精密仪器100余台,成为中国惟一具有一定规模和多学科的海军军事医学研究机构。
(四)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1977年以后)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逐步实行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人民海军的建设也进入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新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海军遵照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对海军的指示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通过深化改革,加速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海军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20世纪末或更长一段时期内,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即达到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的要求,真正成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人民海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军建设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院校教育、战场建设、后勤保障、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逐步走上科学化、正规化建设的轨道。与此同时,部队不仅执行了大量的日常勤务,而且圆满地完成了舰队出访等国家和军委赋予的许多重大任务,显示了海军现代战斗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海军初步形成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海上机动编队的防空、反潜、反舰和电子对抗能力有所增强。
1、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50年代至70年代,海军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了从缴获、接收、购买、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等阶段。其间尽管遇到了种种艰难曲折,第一代海军武器装还是自行研制出来了。但是这一时期,特别是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科学技术正当日新月异之际,而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失去了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的机会,因而自行研制的新装备不仅在性能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海军的差距拉大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对军工生产的干扰破坏,许多自行研制的配套装备,在质量上有大量遗留问题没有解决。针对种种情况,海军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全面整顿现有装备。“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肆意破坏装备科研机构建设,把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斥之为资产阶级的条条框框,质量明显不合格的武器装备也强迫部队接收。这一切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就下决心要整顿,但在“四人帮”干扰下难以进行。直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解决军工产品质量问题才真正提上了日程。1977年、1978年,邓小平、李先念对军工产品质量问题作过多次指示。1978年5月,海军装备技术部组成五个小组分别对五种型号主要舰艇进行调查,共查出335个问题。海军提出着重解决鱼雷攻击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常规动力潜艇、导弹艇、猎潜艇等五型舰艇的技术质量和缺装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