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受用,现在西方人讲磁场,我们东方人讲气氛。金刚是比喻,比喻是坚精无怠,你的信心坚固,愿心坚固,道心坚固,修行坚固,不但坚固,还有精。精是什么?纯,精纯不杂又没有懈怠,天天有进步,法喜充满。这自世界,这个世界叫金刚世界,形容七信位菩萨他的生活环境,他的感受世间。这底下这一句也是比喻,托西北方干卦,干是坚刚,用这个来形容他坚定、刚强。
  「佛号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名为自在智佛」。这个佛是表示他的成就,你看看前面多闻、精专、坚定,这个刚强是绝不动摇,他的成就,这个位次上的成就。他所成就的就是自在智佛,七信位所修的,方便波罗蜜,所以智慧、自在显出来了,没有究竟自在,没有大自在,有小自在。
  末后这一段配位,「配随位因果者」,这是总结,「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你看看这一句,我们从这个经从头来一直念到此地,都没有更动过,真正的因是什么?是自心不动智佛,自心如如不动就称为不动智佛。因为你自心具足无量智慧,智慧的作用是觉悟,大觉,佛是大觉,这是因,因是什么?我们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佛法常说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心本来不动智佛,这是我们修行之真因,修行的根本,所以将来决定能成佛。在这个地位上你修得的叫自在智佛为果。这个地方的自在智佛,我们晓得这个佛是十法界的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到初住以上才是分证即佛,这个地方是相似即佛,我们就了解了。你再看天台家的教义,一对照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知道经教里讲的是什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五卷)  2005/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我们先看长行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段是文殊菩萨问智首菩萨,助道甚深的一段提问。前面第七大段是讲的正行,我们读过了。正行是受持正法,决定能断烦恼、能证菩提,可是正法必不能离助缘,就是此地讲的助道。我们在文殊菩萨发问里面知道,助道里头最主要的是六度、四无量心。换句话说,大乘教的正行落实在哪里?就落实在助道里头,这我们要知道,没有助道就没有正行。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问智首者,以显智为正道之体,统其助故」。这句话虽然不长,可是意思很深。佛法的正道是智慧,你看看三学里面所讲的戒定慧,这在佛法常说;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前面讲的手段、枢纽都是属於助道,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正道之体是自性本来具有的,助道也不例外,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都不是从外头来的,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可是六道凡夫久远劫以来迷失了自性,虽有而不得其用,迷久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用的恰恰是性德的反面。你看看智慧没有了,智慧没有,显露出来是什么?愚痴。现在的人确实愚迷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在佛法里面称为惑,迷惑。迷惑当然造业,造业自然就有果报,叫惑业苦,惑业苦反过来就是戒定慧。所以迷了是惑业苦,悟了是戒定慧,戒定慧跟惑业苦同一个根,全是自性迷悟所现的不同现相、不同的作用,就如是而已,这个我们学佛首先要把它搞清楚。
  清凉这一句说得好,智是正道之体。这个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语,意思就是智慧,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这里头是有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尊重不翻。而实际上还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一般人概念当中的智慧,跟如来所讲的智慧不一样,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智慧含糊笼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究竟圆满,只能够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来形容它。确实,这个智慧现前真的是如此,全知全能,能从智里头生起的,能是智之德用,它的起用就是大能,大智大能。
  所有一切助道法,除了正智之外,我们也称为正觉,正觉跟正智是一个意思,所有一切助道法都是从正智流露出来的,统其助故,无有一法不是助道法。此地只举了菩萨的六波罗蜜,上二界的四无量心,上二界就是六道里头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这把世出世间法都代表了。通常我们净宗同学所修行的五个科目比这个就多了,我们五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就是此地讲的六度)、普贤十愿。诸位要知道,这是助道法。净宗的正道是什么?正道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正道。佛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教导我们,正助双修。譬如车之两个轮,鸟之两个翅膀,两个翅膀你才能飞得起来,一个是正,一个是助;车有两个轮它才行动稳当。所以对於正行、助道我们要清楚,我们要知道怎样修学。在正行里面,受持正法一定能够断烦恼、证菩提。
  底下是「正显问端」,当中有三段,这我们都很熟悉,这品经我们已经念到第八章。『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句就是第一段。「举法案定,谓断惑证理」,断烦恼、证菩提,「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彼此就是问的人跟答的人,我们都同意、都承认,「许」是这个意思;我同意、我承认、我肯定,大家都一样。这是说断惑,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什么能断?智能断。
  智慧没有开,阿罗汉断了见思,权教菩萨断尘沙惑,有没有断尽?没有,为什么称他断?那是定功,伏断。他有那么深的定力,把烦恼习气我们今天讲控制住了,不会发作。在顺境里面不生贪爱,他的贪爱并没有断,能不生,这定功深;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修养好,这个人有修养,在佛法里面讲有定功。权教菩萨连尘沙惑都不起,那定就更深了,能不能开智慧?能开小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开小智慧。可是这个小智慧在我们来讲,我们就非常之羡慕,我们称为大智慧,了不起的智慧,其实在大乘教里面,小智慧。阿罗汉跟权教菩萨就是四圣法界的人,那比六道是高明太多太多了,也具足六通,我们讲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那个漏尽不是真的漏尽,相似的漏尽。
  到什么时候智慧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智慧现前,这在《华严》初住的境界。我们现在八信位,快要到初住了,九信、十信就到初住。初住才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自性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透得虽然不多,非常管用。为什么?那是真实智慧。跟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智慧不一样,那是真的,四圣法界是相似的,不是纯真。在佛法还有一个术语讲转境界,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确确实实把见思、尘沙、无明都转变成真实智慧。所以真实智慧是正道之体,这个正道就是菩提大道,体是智慧,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断惑要智慧。可是这个难,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是问号,如果你在世尊所说经论里面多涉猎一些,你就晓得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
  你看小乘,小乘我们不能轻视,我们比不上人家。佛说得很好,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这是有次第的,不能够躐等。我们今天学佛全是大乘经教,学了这么多年,没成就,什么原因?没学小乘,小乘是基础,中国人学佛犯了这个通病,这个原因我们要知道。中国人所以不学小乘是有儒家、道家足以代替,那么我们有没有学儒?有没有学道?如果我们儒跟道基础都没有,这问题严重了,那这大乘没根基,所以你学不成功。这是我们在这几年特别强调《弟子规》的重要,《弟子规》是儒,用它来代替小乘。从《弟子规》再提升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基础的教诲,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十善业道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用《弟子规》来代替小乘,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你要不是这样学,你怎么会有成就?
  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不是说你会讲,不是说你会背,最要紧的,字字句句要做到。做到才行,做到你的性德才透露出来。那是性德,透露得不多,因为你烦恼习气并没有断,透露得不多,这个时候跟烦恼习气混杂在一起,但是它能起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在六道轮回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虽出不了,只在三善道,不落三恶道,这也就很了不起!佛法里面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要说一句小乘经,小乘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有分,因为你具足弟子规、具足十善,也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做到了,现在的话说,你落实了。
  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真的做到了。以这个基础向上提升,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福。再提升这才是大乘,「发菩提心」,大乘的标准是菩提心,菩提心不发不是大乘。菩提心我们这些年来(十多年了),我们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起心动念与这十个字一定相应,这就是菩提心。如果把这十个字忘掉,你就失掉菩提心。刚刚发心的时候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连不起来,这十个字纯净纯善,所以要好好的养。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迷失久了,现在佛教导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培养,把自己的真心、把自己的本性找回来。哪一天真的找回来了,就是明心见性,那就是断惑证理。
  断惑证理在禅宗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这个真智慧它起作用,导行得果。导是引导,行就是行为,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理在引导。你起心动念是真理,你言语造作是真理,这叫得果,果是无上菩提之果,确确实实是无上菩提,可是无上菩提也有浅深,真的是无上菩提,有浅深。在《华严》上说,这个浅深有四十二个等级,我们通常称前面四十一个等级称为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四十二那是圆满的佛果,那叫究竟佛,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叫分证佛。这有时候也不太好体会,古人用月亮做比喻,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晚上看月亮,月亮是真的,月光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四圣法界叫相似佛,相似佛跟真的很接近,古人说「捏目所见」,什么叫捏目所见?我们晚上看月亮,用指头把一个眼睛用力的按下去,你就会看到两个月亮,为什么?焦距不一样,你就会看到两个月亮。这两个月亮一个是真的月亮,一个是相似的月亮,跟真的很接近;它确实从真的里面变现出来的,很接近,这相似位,四圣法界。六道里面,六道里面见的月亮是什么?古大德比喻说「水中之月」,距离这真的就远了,水中之月。
  天台大师讲观行位,观行位你见到的真理,水中之月;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