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才知道得大利益!方老师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统统放下,那才是最高的享受;你不肯放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叫最高的享受。孔夫子《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你会念,你也会讲,你永远享受不到。什么原因?也就是你五欲六尘没有放下,你要放下之后,你才知道那个乐趣。
  这个乐趣最明显的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圣人的典籍。你读佛书无比的快乐,世间什么样的快乐都不能跟这个比。不但我们这个世间,天上,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那个享受,绝对没有读经享受的快乐。你们现在读经快不快乐?没有感受到有这么快乐,为什么?心不清净,你有杂染。这个地方讲的爱草、讲的惑垢,你没有把它除掉,你没有把贪瞋痴慢疑洗掉,你没有把七情五欲耘除掉。所以你面对著经教不生喜乐,原因在此地!你要很认真去放。
  我能够契入佛门,感激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他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我这一生得力的地方,就是从小父母教的尊师重道,这是从小教的。所以对老师尊重,对老师的教诲会依教奉行,很认真去做,这真的得利益。那个时候老师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布施就是真的放下,真的舍。他叫我做六年,我就认真做六年。果然没错,第六年,身上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舍掉了,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剩下一个铺盖,薄薄的被子,三斤重的被子,统统舍掉了。那个时候想,自己有工作,每天还上班八个钟头,所以学佛时间不够,充其量每天能用四个小时在佛法上。我就想这样不行,这样我赶不上同学。李老师在那里已经教十年,那些人,很多人跟老师跟了十年,我才到老师这里,怎么能赶上人家?就打妄想,想最好是出家,这个工作不要了,我每天用十二个小时在佛法上,我估计我有两年就跟上他们。
  统统放下之后,真的心想事成。出家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我就有这个愿望,心里面就有预感,大概这个缘会成熟。我告诉我那些同学,我同学们跟我讲,大概还要多久?我说不出半年,我有预感不出半年。结果不到两个月,心悟法师就派人来请我出家,一个多月当中来了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诚,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这才出家。所以我出家不是我找师父,师父来找我,而且找了九次。我提出的条件,我出家要学经教,我不做经忏佛事,我也不做法会,我就要学经教。我可以讲经,可以教佛学院,其他的我没有兴趣,师父跟道场都接受、都同意了。在台北出家,我又提出来,我每个月一定要到台中住一个星期,亲近老师,往返的旅费常住要给我。我一分钱都没有,统统答应,这才出家。你不放下怎么行?要晓得这些东西,五欲六尘,就好比是毒蛇,好比是猛兽,七情五欲沾都沾不得!
  老师的教诲我听得懂,我能接受,我能依教奉行。所以我自己也感到很安慰,这一生当中没有离开书本。读佛书、读圣贤书,世间其他东西我都舍弃,为什么?没有时间。而且是以佛书为主,我整个时间、精力用在这上面都嫌不够,哪有时间去看别的东西!所以我不看报纸有四十多年,报纸、电视、无线电的广播、杂志,统统都放下了;世间一般的书籍也都放下了,没有时间去看,这样才能保持清净心。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我自己亲身的经验,以前对经书看不懂的,现在能看懂。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研究的,研究搞不通;研究,你是用妄心,你用分别心,用执著心,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
  你一昧用真诚心,至诚感通,这是李老师教给我的秘诀。真诚心就是去读,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一遍不行,两遍,老老实实的一遍一遍念下去。不定在什么时候忽然意思明白了,会感到很安慰,体会到了。这种领悟、体会次数愈来愈多,愈来愈密集,法喜充满!所以经书你要去念,遍遍不一样,其味无穷,其味无穷就是其乐无穷;你尝不到法味,就是你心不清净。古大德讲的「世味哪有法味浓」!这世间的快乐,世味,总比不上法味浓厚,法味之乐超越世间太多了。世间的乐有流弊,就是说那里头有毒,法味纯善,没有恶。
  这个东西就跟念佛一样,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因为不如法。什么不如法?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他讲念佛三个秘诀,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实在讲他讲的九个字,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四个字,「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才是净念,不间断就是相继。这是秘诀,读经、学教也是这个秘诀。我们今天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怀疑、在夹杂,所以你尝不到法味,你得不到受用,於是你就懈怠,懈怠就间断,这才不能成就。由此可知,真正想契入,你要懂得章嘉大师的教诲,放下,什么都要放下;要舍,难舍能舍,你就有门进入了。放下是个门道,不放下,这个门在你面前,没办法,你入不进去,你找不到门道。
  这两首偈,前一首教我们放下烦恼,这首教我们放下七情五欲。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会学的人,统统是提醒我,统统是表法;《华严经》上讲的表法,我们一般人讲提醒。你看,看到流水,提醒要把我们贪瞋痴慢洗干净,把三毒洗掉;看到菜园就想到除草,七情五欲就是杂草,你能够把它除去,障碍就没有了,清净心就现前。虽然现的不多,管用,什么用?得法喜,尝到法味。今天你尝不到法味,障碍在此地,听经没有法喜也是这个原因。你能尝到多少,你能享受多少,与你放下多少成正比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真干!谁跟你有过节,你要能放得下,不要放在心上。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找过我的麻烦,或者是毁谤我、伤害我,你要是把这个东西存在那里,你清净心里面生了杂草,你的菩提心里面有三毒了。
  所以病在不在外面?不在,在自己,这就是中国古德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人真正懂得学。外面,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祖师告诉我们,外面的环境,人事也好、物质也好,没有好坏。再告诉你,没有是非、没有邪正、没有善恶、没有真妄,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全是自己内心里头生的。你说这个人讨厌,你不喜欢他,为什么别人喜欢他,不讨厌他?我为什么讨厌他,不喜欢他?你能够这样回过头来反省,去检点,把自己的问题找出来。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在作祟,不关外境,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迷惑颠倒,做不了主,外面境界一现前,我们讲诱惑,其实境界诱惑你吗?没有诱惑。你要说诱惑,为什么阿罗汉以上就不接受诱惑?对他一点作用都不起?还不是自己把握不住自己;一接触,自己内里面烦恼习气统统现行,还是怪自己,怎么能怪外面?
  真正会修的人,外面境界对他来说利益太大了。他要断贪瞋痴,贪爱怎么断?顺境里头断贪爱。你要去接触顺境,顺境把你贪爱引起来,你在这个时候提得起戒定慧的功夫。戒是勉强控制住自己不接触,定的功夫就更深一层,能够伏住,慧开了之后,化解了、没有了。佛法的修学,终极的目的是开智慧,所有一切都化解了;戒、定都是手段,都是过程,不是目的。你不真干怎么行?真干,根利的,几个月,二、三年就成功了;根钝一点的人,就不一定了,有人十年、八年,有人二十年、三十年。只要你真正,就像善导大师讲的,遇缘殊胜,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确实在遇缘,这关系太大了!缘里面最重要的是善知识,真正好老师教给你,你自己要跟老师有缘,有缘什么?真相信,不怀疑,真的依教奉行,这才能成就。
  想想看我这三个老师,学生都多,成就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尊师重道的程度不一样。印祖在《文钞》里头讲得好、讲得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统统跟老师学的这么多同学,每个人对老师诚敬不一样,所得的也不一样。老师是一个课堂教的,每个同学所得的都不一样,你要问这是什么原因?诚敬心你有几成,关系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这些都是你能看得见的,都是表面的,佛法讲这是缘。当然还有更深的,更深的是因,因是宿世,过去生所学的是这一生的根,因。过去生中没有认真修,这一生纵然遇到缘,不行,根不够深;过去生中有因,这一生遇到的善缘,成功了;过去生中有善根,这一生没有遇到善缘,也没有办法。因缘聚合,果德就现前。佛法对於一切法的解释透彻、清楚、明了,一点都不含糊。
  你说这么好的学问,今天居然没有人去学,多可惜。那时候章嘉大师给我选择这个行业,我也很喜欢,为什么?我有个使命感,现在这么多人误会,这么好的东西,必须要自己身体力行,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讲清楚、讲明白,一定要自己做到,做不到,你讲,他不相信;自己先做到,讲的时候他才相信。像从前我对我的朋友、同事、同学,那时候我初学佛没多久,我给他们介绍佛法,不相信,半信半疑。现在跟我见面,态度完全不一样,「你对了!」站在一起,我年岁比他大,看起来他比我老,这就差很多了,体力、精神他都不如。为什么?一生没有离开烦恼。我们这一生没有离开戒定慧,这个生活陶冶出来的,果报当然不相同。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九卷)  2006/4/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二小段,末后的两首偈,就是第十八、第十九。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无忧林』,清凉大师有个小注,注解只有一句,「处之忘忧故」。实在讲处之忘忧,就是没有忧愁了;换句话说,没有烦恼,这是「无忧林」。无忧林在什么地方?印度有一种植物叫无忧树,就好像世尊示现证道在毕钵罗树下,以后这个树就称之为菩提树。从表法的意思上来讲,真正有道行的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必然是在教学;教学,学生一定是众多,里面有许多有成就的人。所以,古代的佛教的道场,规模大的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无忧林。我们看到这一片森林非常的幽静,就引发菩萨的弘愿,『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怖是恐怖,由此可知,忧患、恐怖从哪儿生的?总离不开贪瞋痴,能够「永离贪爱」,忧患就不生,这是一定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古今中外,一切忧怖都是生於贪瞋痴慢。所以这首偈是愿一切众生大彻大悟,人要不是彻悟,贪爱无法消除,这是烦恼根本的根本。
  世尊为众生说法,讲到众生的烦恼是无量无尽,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太多了!把它归纳起来,讲八万四千,八万四千是归纳,这个数字不是虚说的,实实在在有八万四千头数。在教学,八万四千太多了,教学不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