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专念弥陀,求生净土,善财第一个遇到的老师。印度跟中国都有这个传述,「先入为主」,头一个老师教你的,先入为主。
  再看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恍然大悟。善财修什么?念阿弥陀佛。当中所参访的,那就是广学多闻,任何宗派、任何法门,他没有不知道的。虽然统统都参观、都观摩,他有没有修?没有。怎么知道没有修?最后「恋德礼辞」,感谢、礼拜、辞退;辞,就是没有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他知道、他明了,你想修他可以教你,他自己没有修,一句佛号念到底。我这才明白,这个搞清楚了,对净土才死心塌地,没有话说了,才知道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再想想自己的根性,搞别的真不容易,教下大开圆解,宗门明心见性,太难了!老师过去给我所讲的,提醒我的,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接受,现在想一想完全明白了,死心塌地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这个法,我才体会到,所谓难信之法,真难信!我要不是《华严》、《法华》、《楞严》这些经的基础,很不容易接受这个法门。我从年轻可以说,如果这个道理我没有搞清楚、搞明白,让我在这里头起信心是做不到的,我愿意认识你、了解你,但是信心不容易生起。在读书的时代,我在基督教两年,没有受洗;我在伊斯兰教差不多有一年多,我对它很尊敬。所以佛门没有接触过,接触到很长的时间,自己《华严经》讲一半才恍然大悟,这不容易!再看末后这首:
  【著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前已辨袈裟」,『僧伽黎』是袈裟里面的一种,前面介绍过,「故此直云僧伽黎,僧伽黎者,义云和合,新者二重,故者四重,要以重成,故云和合,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出家人的三衣,第一就是「僧伽黎」,僧伽黎我们通常称为大衣,二十五条衣,现在中国人习惯称二十五条衣。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就是二十五条衣,叫僧伽黎。你看里面竖条二十五条,横的四长一短,你看这个形式,所以一般俗称为福田衣,是用杂碎的布缝成的。
  诸位要晓得,古时候托一钵饭容易,做一件衣非常不容易。出家人的衣是从哪儿来?是在家人丢弃的破衣服,不能再穿了,丢掉的,出家人捡垃圾,把它捡起来。捡起来之后,把它洗干净,还可以用的,裁成一小块一小块,连缀起来,以这个来做衣。没有那么大的、整块的布人家会布施给你。你捡来的,质料一定不相同,颜色也不一样,缝制起来之后把它染色,染成这样的咖啡色,这不是正色。前面讲的,袈裟就是染色,不是正色。所以托的这钵饭也叫袈裟,袈裟就是很多东西杂烩在一起,衣服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混合在一块,所以它有和合的意思。一钵饭不是一家人给的,他托了好几家,这个人给一点,那个人给一点,什么味道都有,酸甜苦辣咸都有,所以叫袈裟味。袈裟就是杂染的意思。
  三衣,这个大衣是礼服,二十五条是礼服。通常普通穿著七条,叫七衣,工作服五条,叫五衣;五衣是工作服,七衣是普通的衣服,二十五条是大礼服,重大的庆典活动才用这个,才用二十五条衣。讲堂里面的佛事,这是最隆重的,世尊一生,他老人家的工作就是讲经说法。所以在这个场合当中,我们一定要用大衣,二十五条衣。初学佛的时候,对这个衣服一格一格的不懂,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讲这一格一格就像种田的田地一样,所以称为福田衣。众生要想种福,到佛门里面来修供养,种福,福田衣。习俗都是这么称的,也没有人能搞得清楚。
  我在一九九九年,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纪念,那个庆典规模很大,宗教局邀请我回国去观礼。所以那一次我到北京,国家宗教局接待的。正好历史博物馆展览山东青州出土的一批文物,南北朝时代的,大概距离现在是一千七百年,早期的这些佛教文物在那边展览。叶局长邀请我,同时邀请文物局的张局长,两个局长陪同我去参观。我看到这里面有三尊毗卢遮那佛,我们讲《华严经》,《华严》是毗卢遮那,这个像雕得非常庄严。我仔细看他这二十五条衣,每一格里面都有图画。我细细一看,上面这层是佛法界、菩萨法界,到最下面是地狱法界,我才恍然大悟!这一格一格代表什么?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在一个衣上,就是一体。我悟出这么个道理,遍法界虚空界一个法身。
  大乘教里常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这才明了。所以它每一格一样大,代表平等。在十法界里面讲,一法界显,九法界隐,只有隐显不同,没有生灭;法界确实不生不灭,它是表法的。僧伽黎如是,我们就明白,七衣、五衣无不如是,二十五条衣里面,你看得多,这个表法的意思非常明显。五衣是一长一短,它的格子少,表法的意思没有二十五衣那么样的明显,我懂得这个道理了。我说那次北京没有白去,如果不是到历史博物馆参观这一次,这个衣是什么意思一直都不懂。可见得佛门就是连穿著,统统都是教学,让你看见的、听见的、接触到的无非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开悟的人讲,悟了之后原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接触的,无一不是。我们看到这个画面这才明白。
  所以发这个相应的愿,『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第一位」,如来究竟果地,这是第一位,等觉菩萨是第二位,法云地菩萨是第三位。第一位是究竟果地!「得不动法」,不动法才是究竟圆满法。我们在《弥陀经》读到的六方佛,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他老人家是意译的,玄奘大师的《弥陀经》是直译的,里面是十方;罗什大师省略了,只讲六方。东方第一位佛,阿閦鞞佛,翻成中文意思是不动,不动是根本。不动是什么?法性,法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性,也叫自性。佛说很多名相,为什么说那么多?叫你不要执著,「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著名字相,知道它代表什么就行了。这是佛说法、教学的方便,我们要懂得。
  只有自性是不动的,除了自性之外,跟诸位说,没有一法是不动的;连虚空都有生灭,没有一法是不动的。现在科学家说,物质现象从哪来的?无中生有,无就是不动法,它能现相。所以《华严经》上讲宇宙万有是怎么回事情?「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就是法性,法性变现的,它能现。现的这些它产生变化,变化是识的作用,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随著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它产生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这是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解释宇宙的起源,万物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这个生命的根,宇宙万物生命的根是法性。法性不是缘起法,法性没有生灭,没有始终,没有开始。
  所以佛在经上讲,法性是什么回事?法尔如是。用现在的话就是自然而然的,其实自然而然还没有法尔如是这句话说得妙,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是对这个起疑,起了疑问,那叫无明。一切众生迷失了自性,怎么迷的?就是在这里头起了一念疑情,这一念疑就迷惑了,一念觉,众生就成佛。迷不是真的,妄心!迷能不能破?不能,你要是破迷就更加迷惑。到那个境界,这修行人常讲的,「此处用不得力」,完全要回归自然,你才大彻大悟;想用一点点心,起个念头,错了,永远见不到。
  所以只要你把起心动念放下,原来就是!没有一法不是。可是什么人能把起心动念放下?先有起心动念,而后才有分别,才有执著,这是讲迷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要回头,回头一定先断执著,再断分别,最后再断起心动念,反过头来才能还源。我们现在於一切法还有严重执著,这个很糟糕,这个佛法说悟门堵塞了,边缘都找不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九卷)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澡漱盥洗时有七愿」。我们先看第一愿: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这段也是说日常生活当中,洗澡、漱口、洗脸,你看都在日常点点滴滴这些生活当中,引发无尽的悲愿。这就是前面文殊菩萨给我们说的,「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早起的时候这些琐碎事情,我们天天都要做的,就是没有发愿,这就是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常说,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这一百四十一愿是给我们举个例子。展开来那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量无尽琐碎事相之中,没有一桩不能够引发菩萨弘愿。
  从这些地方你才体会到文殊菩萨所讲的「善用其心」,什么叫善用其心?心,哪个没有?大家都有。菩萨有真心,没有妄心;凡夫有妄心,也有真心,只是迷惑了自性,妄心当家了,真心做不了主。真心要做主,念念都能生起弘愿,那是真心;妄心做主,念念不是落在无明,就是落在妄想。妄想,佛经的术语叫掉举,就是你的心不安定,七上八下,我们今天讲的胡思乱想,这是妄心。妄心如果止住了,真心起作用,那跟菩萨没有两样,念念都是怜悯一切苦难众生。
  不仅是这个娑婆世界,十方诸佛刹土许许多多皆有十界、六道,这个现象可以说相当的普遍。这些苦难众生跟我们原本是一体,我们忘掉了,原本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常讲的「同体大悲」,同体,「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爱心,大慈大悲,念念是大慈大悲。大到什么程度?念念遍法界虚空界,念念遍前后际。前后际是讲时间的,我们今天的术语就是讲时空,念念遍一切时空;时空里头加个一切,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这里面的众生对於这个时空的感受不相同,在佛法里面称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一展开,无量的法界,真心以此为境界。你要问为什么?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手执杨枝』,这一条是讲漱口,现在不用杨枝,现在牙刷代替杨枝,比杨枝更进步;就是你早晨漱口,现在都用牙刷、用牙膏,古时候用杨枝。在《疏钞》里头,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疏》,「杨枝五利,是曰妙法,去秽为净」,能够清洁我们的牙齿。「西域皆朝中嚼杨枝」,朝是早晨,中是中午,真正懂得养生之道。这种常识,我不知道现在学校有没有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生多半生活在战乱的环境当中,老人跟学校老师对我们都疏忽了。虽然常常讲,讲得不清楚、不透彻,所以我们对於牙齿的保护疏忽了。
  我是到七十岁才明了,那时候在新加坡,有位同修带著我去看牙医,洗牙齿。在洗牙齿的时候,这个医生就告诉我,他说我七十岁了,牙齿还没有坏,这是素食的关系。他说要不然像你这个年龄,牙齿坏的人都很多;他说你还能保持得完整,还能使用。他就告诉我,牙齿的保养,每次吃东西之后一定要漱口。牙膏品牌很多,最好是要找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