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觉悟了。要时间、要耐心!见善,希望别人也有善(也有同样的善),也是要做出来给人看,不做决定收不到效果。
现在社会动乱,冲突频繁,所以在这个社会上,国家的领导人,企业团体的领导人,宗教的领导人,学术界的这些学者专家,哪个人不关心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联合国设专门机构来研究这桩事情,每年不知道开多少会,投下去的人力、财力、物力,我参加过五次,我了解,收不到效果。我们听听专家学者的谈话,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怎么样?不能落实。动乱频率年年上升,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使许许多多参与和平工作的人都丧失了信心。会开完了之后,有很多学者专家(我们很熟了),地位很高的,有些是担任国家教育部长的、大学教授的,见面谈谈都苦笑摇头,做不到。这些会以后我不再参加了,我明白了,了解了。不参加不知道,参加之后统统了解,根本原因在哪里?我们自己本身没做到,所以不具影响力,自己没做到。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还发脾气,还拍桌子,这怎么行?这怎么能和平?心平气和,你看平就有和;心要平,气就和了,和平从这里来的。平等对待后面才有和睦相处。我参加会议也讲了不少次,我也算是一个主要的讲演人,每次我都提出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大国跟小国要平等,富国跟穷国要平等,种族要平等,宗教要平等,每个行业也要平等,平等后面才有和睦相处。如果不平等,哪来的和睦?不平等就会产生冲突,会造成误会,会造成对立。所有一切冲突的根源就是不平等,平等对待太重要!
中国人讲和平,和是果,就是和睦相处。果从哪里来?平等对待,那是因。中国跟印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把果报讲在前面,因说在后头。世间人都重视果报,你先讲果,他注意了。然后讲为什么会有这个果,因是什么。和睦之因是平等,平等一定是从本身做起。从哪里做起?要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误会的念头化解掉。别人误会我,可以,我不误会别人;别人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诸位要晓得,对立一定是两方面的,一方除掉了,那一方就对不起来了,他对立,我没有对。冲突是双方的,误会也是双方的,只要我这一方没有了,他那一方一定慢慢也就化解了。佛菩萨修行之所以能成佛,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就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在这上下功夫,无论世法佛法都能成就。怎么样教人修善?怎么样教人断恶?都从自己本身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做出好样子来给人看。人生在世很短很短,一百年确实一弹指、一刹那。我八十岁,想到以前在农村里面生活,七、八岁的时候就像昨天一样,八十年一弹指,有什么意思?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么是你的?哪一样东西你能带走?身体都带不走。既然带不走,就全部放下,不要了。带得走的,那要特别留意,唯有业随身。恶业你会带走,善业你也会带走,净业你也会带走。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最好带净业。
净业是什么?以纯净的心、纯善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带得走。你的来生是在天上不在人间,你修净土,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你一生成佛,这多殊胜!带净业不带染业,善恶都是染业。什么叫净业?行善而不著相。断恶修善不为自己就是净业,没有自己,只为众生,这就是纯净纯善,四弘誓愿的菩萨行。好,这堂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的《疏》文,「故智首总标诸德以求其因,文殊令善用心,顿获众果,但言惟愿,岂不惑哉」。这句是总结,前面是「解妨」,假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好像没有行,只有愿没有行。在这段清凉大师给我们分析,细分说了十四种,大分也有六段。所以总结里头讲智首菩萨,这品经是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来解答,这一问一答让我们开智慧。
智首菩萨。你看他名号,这名号都是表法的,这不可以不知道。总标诸德。一切诸德智慧为首,这是因。所以前面行里面,在事行里头有理行、有智行,这是修行证果的真因。文殊菩萨答覆,都是叫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善用其心,你就能顿获众果。这我在前面讲了不少,要会转境界,《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无论什么境界,再恶劣的境界,一转都变成善因。前面我说过,纵然有个人无缘无故把我杀掉了,我一点怨恨都没有,一点报复都没有,我还欢喜感谢他,为什么?他把我送到天上去了,他把我送到极乐世界去了,要不然我去,总还要耽误若干时间,他这么快就把我送去了。念头一转,一丝毫恶意都没有,纯净纯善,决定不结冤仇。纵然过去世的冤仇,那统统都化解了,善用其心。
宗门常说,考验学人,你会么?这个「会」就是你会不会用心。凡圣就是用心不一样!会用心,纯净纯善,没有一样不善。这个人,甚至於是神经分裂症,无缘无故到道场来吵吵闹闹的,要会用其心,若无其事,也是为我们大家消业障,来考考我们大家的定力,考考大家的智慧;如果你心一乱,证明你修行没功夫。你如如不动,善巧方便,应付得圆圆满满,不结怨怼(不对立,不结怨),顿获众果。众果是很多果在里头,不是一个。往往这一桩事情六波罗蜜都成就,《华严经》上十波罗蜜。但言惟愿,岂不惑哉。这句是责备的口吻,你怎么能说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只有愿,没有智、没有行?这是你迷惑。文殊菩萨一讲解,你就明了了。
这下面还有两段,我们看这前面一段的问答,「复有问言」,这是又有,又有人提出疑问,「夫妙行者,统唯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为道」。诸位想想,有没有人提这个问题?有,而且很多!总是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提出这个问题。要讲到妙行,妙行是高等的修行,我们现在用这个讲法,大家就容易懂了,佛门里面讲「向上一著」。无论是哪宗,无论是哪派,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向上一著,统唯无念。讲到最上层的,无念。惠能大师传的禅宗,「以无念为宗」,宗就是宗旨,修行之最高指导原则是无念。这个地方看到,这修行人、这些菩萨见善见恶,善愿成,恶愿离,这不是分别执著吗?对自己不是疲役身心吗?疲是疲劳,修得很辛苦!岂当为道,这是菩萨道吗?菩萨道是这样的吗?菩萨道应该离念。我们听起来好像满有道理。
再看看清凉大师底下给我们的解释,「答,若斯见者」,所以像上面这种见解,「离念求於无念」,他的见解功夫不过如是,离念求於无念;「尚未得於真无念也」,你说他是不是真的无念?真的无念就不讲这些话。说了这些话,他已经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哪里得无念。「况念无念之无碍耶」,这才叫真无念。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念跟无念是一法不是二法,那才叫真无念。他犯的毛病在哪里?都堕在二法里头,无念跟有念对立,见善跟见恶对立,愿离跟愿成对立,全是二法。要用《坛经》的话来说,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六祖惠能大师答覆印宗法师的话,你想想看有没有道理?那叫真无念。
念即无念,这真无念。不起作用的时候,真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起作用的时候,什么都明了,无量的愿行起作用。不起作用是体,起作用是相用,体相用是一不是二,有体有用,有用有体,体不离用,用不离体。如果有体无用,这个体也就没用处了。法性是体,法相是用。法性空寂,痕迹都没有,我们讲空,空也没有,法性;法相无有头数,无量无边,虽是无量无边,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说它是有还是没有?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真无念。这个道理很深很深,你对这个要是没有一些认识,这个大乘圆教,你的疑问可就多了。
所以最上一层,无障碍法。《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给我们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种无碍,这才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怎么会妨碍?我们今天怎么样?我们今天是事事都有碍,理事也有碍,理跟事不能会通就是障碍,理有碍,事也有碍,四种都有障碍,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环境。为什么这四种都有障碍?没有智慧。
所以这段经文,启请的人智首,解答的人文殊,菩萨智慧第一。这里说文殊令善用心,《金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用什么心?全是问题。怎么样把它讲圆融?给诸位说,事实上就是圆融的,说很难说得圆融,为什么?你说这边,不能同时顾那边,所以言语有限。不但言语是有限,思惟想像也有限制,放下言语思惟,你就见到圆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四无障碍的圆融法界就在你面前。所以过错在哪里?过错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过错!把圆融无碍的法界全都给扭曲了,随著我们的妄想在扭曲,是不是真的扭曲了?没有,真的如如不动,决定没有受到你干扰。你的那个扭曲,只是你幻想里头、幻觉里面产生的虚幻不实在的境界,是这么一回事情。佛菩萨要不给我们说穿,确实我们这一生当中作梦都想不到,迷惑一辈子,来生接著再迷惑。几时能破迷开悟?那真是太难太难了。所以这大经上讲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前清彭际清,这是大德,他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你闻到佛法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人家看得多么贵重、多么难得,所以他那个求法的心、学法的心不一样,成就自然就不相同。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人家十分诚敬,难怪他得十分成就。彭际清确实看破放下,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弱冠就考取进士;弱冠是不满二十岁,十八、九岁的时候他就考取进士。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像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现在人讲高干子弟,又那么聪明,不满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家很富有,不愁吃、不愁穿,他不做官,他去学佛;没有出家,居士身,学佛非常有成就。
「《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就是他讲的。他有《华严念佛论》。他的著作很多,在儒释道上下的功夫很深很深,最后皈了佛门。真的有道德、有学问,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圣贤录》上有他的传。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句话也是他说的,这说什么?说净土。你这一生能够遇到净土法门,遇到《无量寿经》,是大事不是小事。他给《无量寿经》做了一个节校本,节是节录,校是用其他的本子来校对,订正经文。他所依的本子是康僧铠的译本,《无量寿经》康僧铠的译本,参考其他的译本来做校对,节校本这个本子念起来通顺好念。
《无量寿经》现在留下来有九个本子,五种原译本,一个节校本,就是彭际清的,另外三个会集本,王龙舒,宋朝的;魏默深,清朝咸丰年间,比彭际清后,彭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