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好讲!不但没有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行处灭,这个境界里面还有四十二个等级,这怪事!这四十二个等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分成四十二个阶级。习气怎么断?随著时间慢慢断,没有方法,一用方法,错了,你一有方法马上堕落。为什么?一用方法决定就起心动念。
所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里头,他们用的什么功?大乘教里叫「无功用道」,又说「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错了,完全错了。那怎么办?任运,随其自然,很难体会!李老师给我讲这个境界,他用撑船来做比喻。我们年轻时候,抗战期间逃难,就见得太多了,我们自己也去撑过船。都是坐小的风帆,一个帆,小帆船,在长江、在洞庭湖,小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帆扯下来,摇橹,现在人很少人看见过,没有看到这个的,香港已经没有了。距离岸边大概几丈远的时候,在我们现在一般讲差不多是十公尺,十公尺这个距离,我们撑的竿也要放下。船快靠岸了,竿也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渐渐靠岸;如果你这个时候再一撑,它就冲到岸上去了。距离十公尺的时候就不能用力,让它自己靠岸,这一段期间就叫做无功用道。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慢慢慢慢的,无明习气慢慢断,再慢慢的往上提升,就像这个境界,用不得力。用什么方法?没有方法,自自然然的。需要多少时间把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佛跟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我们相信佛不是妄语,你想想看,习气多难断!无明习气难断,尘沙习气、见思习气,都难断。所以我们见到有很多人习气不好,性情不好,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好断。见思、尘沙习气靠什么断?好学,这个就是有方法,无明习气没方法,宗门的话「向上一著」,没有方法。
虽然说没有方法,还是有方法,方法就是「此处用不得力」。如果给你说穿了,就是普贤菩萨的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这四十一位诸佛如来没有不教化众生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教化众生,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换句话说,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应化在十法界,破四十二品无明习气。我们要不学《华严》,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跟一切人事物相处就能做到什么?见怪不怪!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保持著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是见思、尘沙烦恼习气在作祟,就这么回事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全是无明习气在扰乱,所以让你的心不平,让你的气不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知道遵守佛菩萨的指导,对我们决定有好处,好学。
怎么学法?读经、改过,天天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到别人的过失,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一想果然有,有赶快要改。别人那是一面镜子,他是我的善知识,他要不这样的表现,我自己不知道反省,自己有过不知道。看到别人形象有好处,想想我有没有?有,这是好事情,要努力,更精进,多做好事。所以,外面境界全都转过来了,都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个人叫会修行,真的会了,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善知识。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提出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才会懂。为什么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感恩世界,就是江本胜博士对水实验里头最美好的结晶,这是性德的流露,这不是烦恼。所以他只能以智知,非言能说,言语说不出的。
天王,你看看,问了多少次,佛怎么个答法?答不出来。问到最后,什么叫如如?佛才说出来,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如是什么?第一个如,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个如是能现、能变;第二个如是法界,所现、所变。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如如。这个比喻还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能体会到。如就是指自性,一切万事万物,哪一物不是自性?你不省悟,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么;真正契入之后,你会点头,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智,不是识,识不行,『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这是讲到真如理体。
「离相无相」,这句话也不好懂。相在不在?相在,就像我们现在萤幕上的画面,这是相;离是不执著,决定不能够执著这个东西是有还是没有,有是执著,没有也是执著。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放下执著,你才能见到真相。不是说我现在不执著这个相,你执著「不执著」,你还是执著,你还是见不到事实真相。必须二边都要放下,二边不著。二边不著不有个中道吗?二边跟中道又对立,真心本性里头没有对立的,所以祖师不得已才说「中道不存」。你想想看,他这些话什么意思?没有别的,把你对立的念头打掉;心里头没有对立,真相就现前。离相是离有相、离无相,有无统统都要离,然后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离即同时,有无不碍,或是有无不二,这才真正体会到诸法实相。
后面两句,「远离思量」,这一句对凡夫说的。凡夫总是起心动念,总是有思,量就是分别,总没有办法离开分别执著,这是凡夫,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离开思量。过是超过,超过觉观的境界,觉观是四圣法界,有觉有观。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提到过的,宗门功夫的三个阶段,观照(这个观就是观照)、照住、照见,这三个阶段,超过了。如果不能超过,还是有觉有观,《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他还有照有见,是不是如来智慧?不是,菩萨智慧,观自在菩萨,不是佛,不是如来,如来超过了。你就从这里想想这个味道。
实在讲,这观自在菩萨是哪一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多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哪个阶级的观自在菩萨?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观照;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照住;圆教初住以上,照见。照见就是真佛了,给诸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圆教初住就照见。照见这个话是对我们说的,菩萨自己有没有念头?没有,如果他还有照见,他是十法界里头的菩萨,在我们《华严经》来讲,七信位以下的,这个地位不高。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个观世音菩萨是什么阶段?经上说得很清楚,第七回向位。《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个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初住菩萨,比十信位再高一层。都是观音菩萨,不一样。怎么会观音菩萨不一样?观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譬如我们说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我们说哲学系,哲学系的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哲学系的学生,有一年级的、有二年级的、有三年级的、有四年级,有研究所的,有硕士班的,有博士班的。你就明白了,原来观世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不是专有的,谁修学这个法门谁就是观世音菩萨,他代表一个科系。这个科系里面主修的就是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专门修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地藏菩萨亦复如是,那是另外一个科系,用我们现在的话,好比是伦理科系。因为他主修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就是我们今天讲孝悌忠信,他主修这个,我们称为地藏菩萨。虽然学科里面决定有联系、有共同的,偏重不一样。入门,入门要从地藏入门,孝悌忠信,从这儿入门。然后再提升就是大慈大悲,仁慈博爱,观音菩萨代表这个。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都不是专指一个人。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搞错了,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的、是女的?这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说念这个科系的人,这里头的学生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哲学系的学生是男的、是女的,是老的、是少的?男女老少统统都有,甚至於各行各业里头也都有,不是一个身,不是一个人。像佛教的这些基本的常识,现在都模糊了,一般人都不懂。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求升官发财,能求得到吗?求不到!那叫迷信。可是我的老师教导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当时听到这个话,我说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怎么是真的?他就说了,有求的理论,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不应的道理?
我们这才明了,你要求观世音菩萨到哪里求?经典里头求。观音有三部经,这三部经都不是独立的,都是附属於大经里面,要按次序来跟你讲。第一个是《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是第一部,讲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样修成的,第一部。第二部里面,观世音菩萨怎样自行化他,《华严经》上的「第七回向菩萨」。第三部是《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专讲观世音菩萨怎么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救苦救难。你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学,那就有求必应。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修学,你存侥幸的心理,想升官发财,「我升官发财回来再还愿,你保佑我发一百万的财,我会拿一万来供养你」,这是贿赂!跟佛菩萨谈条件,把佛菩萨也当作贪官污吏,有罪!没有好处。你这个心态去拜佛、去许愿,侮辱佛菩萨,你怎么会有好报?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依照佛菩萨的指导,那真的是有求必应。老师教给我,我用了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当中确确实实有求必应。可是要记住,没有一桩事情是为自私自利求的,为自私自利不会有感应。为正法久住,为众生福祉,佛法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有求必应。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求过,我也没有做过这个试验,没有必要。众生有福,我就有福;众生觉悟,我当然也觉悟了,何必为自己?
所以,学佛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佛法是师道,你没有一个好老师指导,你怎么会有成就?《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桩事,释迦牟尼佛给阿难讲,实在说就是给我们大家讲,学佛第一个要求明师;明不是名气很大,明是光明的明。你要有明师指导,头一个条件!所以佛法是师道。你要找个好老师,这个老师有修有证,他指导你决定不会走错路。可是在末法时期,有修有证的人没有了,这怎么办?再不得已而求其次,有证的人没有,找到什么?有修,真正有修的人,也不至於有重大的错误,真正有修的人跟他不会走错路。再有一种,这是更不得已的,修也没有,他能解,就是讲有解无行。真修的人是有解有行,好老师。有解无行,他解得不错,为什么?他跟的老师是有解有修的,所以他所学的东西、教的东西没有违背老师。我们怎么知道他讲得不错?经典来印证,他所讲的确实佛在经上讲过;佛没有讲过的,他胡说八道,那是造谣生事,那就不是真的。那种老师不能跟,你要跟,他会把你带错路。所以跟老师要小心谨慎。
有疑惑一定要问清楚。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只有一次老师讲的东西我有疑惑,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讲的这个东西,还是你自己意思,还是有经典做根据?有经典做根据,叫我去看经,这个对!我们做学生的态度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