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仄腥廾鞣衬绽肓耍飧鍪焙蚍届斗鹪付沤狻�
  可见得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不简单,不容易。真正解如来真实义的,是什么人?法云地的菩萨,再上去等觉菩萨,五十一位菩萨里头只有这两位真正解如来真实义,信解如来真实义。换句话说,九地以前,还是开经偈上面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有这个愿望,希望能解如来真实义,到法云地才真正信解。所以他得的这个法,名字叫『无量愿力信解藏』。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了三十九品,现在正在断第四十品,第四十品断尽了,那他就是等觉菩萨,再断最后一品。
  佛法讲到深处,真深!绝对不是我们凡夫依文解义,自以为是,差远了,差得太远太远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关键在离障。你离了多少障?你离了几分障?要用佛法来说,离了几品障?各个不相同。所以你要晓得,智慧、德能、相好样样都是究竟圆满的。这个大圆满,是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九法界都是众生,蚊虫蚂蚁是众生,地狱饿鬼还是众生,都是平等的。平等,为什么在现实境界里头,我们看到的是极不平等。这什么原因?障有厚薄不同。好比我们这个讲堂,有十几盏灯光,每一个灯光度数都是相同的,亮度都一样。但是我们为了调节光的亮度,所以这个灯光上我们用纸盖住,有的灯盖一层,有的灯盖两层,有的灯盖上三层、四层,盖的纸那就是障。盖一层的障薄,透出来的光,亮!盖两层的就弱一点,比盖一层的就差了。盖三层、盖四层的,透出来的光愈来愈少了。
  佛说我们这个心光,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明,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诸佛如来一点障碍都没有;等觉菩萨好比我们这个灯盖一层纸,等觉菩萨;法云地菩萨,十地菩萨,盖两层;九地菩萨盖三层。一直到初信位的菩萨,盖了五十一层,五十一层没什么光了。我们凡夫恐怕要盖上一百层,虽然光明跟佛相等的,实际上是漆黑的,一点光都透不出来;盖了一百层,一百张纸,就这么个意思。所以现在你就晓得,你就明白了,修行修什么?除障而已!不是修智慧,智慧你怎么个修法,不是修德能、不是修相好,那些东西统统都是你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非常可惜,你现在迷得太深太深了。
  所以佛千经万论里头,不断的提示我们,时时刻刻提示我们,断障。障有两大类,一大类叫烦恼障,一大类叫所知障。通常佛在经上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称作三障。称烦恼、称所知叫二障。二障、三障是一个意思,开合不同。执著是烦恼障,见思烦恼,这里头也有所知,所知里头也有烦恼。这些障往往它是有交互作用的,很复杂,虽复杂它又不乱,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断的方法,佛教导我们,从最初、最严重的先下手。正是像大夫治病一样,你诊断这个病人得的不是单纯一种病,他的病症很多,这么多病症里面,你仔细去观察,哪一种病最严重,我们讲的是要命的先治。其他稍微轻一点的,等这个病,重病控制住之后再治轻的。这个道理一般人都能懂得,都不会疑惑。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譬如讲烦恼障里面,烦恼很多,世尊为了教学说法方便起见,把烦恼说为十大类,这见思烦恼就是见惑五大类、思惑五大类,这十大类。十大类里头,哪一类最严重,你就先对付那一类。譬如现在这个众生,大多数的贪心最重,那你就先治贪;如果瞋恚心最重,你就先治瞋恚。最重的先下手。
  娑婆世界一切众生通病,大多数人都犯的病,佛很清楚,十恶。所以佛给我们开了个方子,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什么?对治你这十种病,这十种最严重的病。如果我们十善都把它疏忽掉了,换句话说,我们身上得的病,要命的、最严重的疏忽了,没有去治它,去治那些都是次要的,不是真正要命的,你去治这个,你的命能保得住吗?保不住!你真的把这个事实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明了,十善不能不修。什么都可以不修,要先修十善。问题是什么?先把命保住。其他小毛病虽然多,慢慢再来,先把最重要的、要命的这个病保住,这是聪明人。
  世尊非常慈悲,慈悲到极处!他给我们示现的,让我们去看他,我们看到一般是彩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佛像上面都有圆光,顶上有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我们常常看到有梵文写的、有藏文写的、有中文写的,那三个字的形状不一样,念的音一样,都念「唵、阿、吽」。意思都一样,什么意思?十善业道。唵是身业,不杀不盗不淫;阿是语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吽是意业,不贪不瞋不痴。你看看,佛把这身语意三业,这个善业放在顶上。这什么意思?要我们重视,启发我们,提醒我们。学佛的人最容易疏忽的就是十善业道,瞧不起它,这小小佛戒,还不算在戒律,十善业道;五戒才是最低的,这不算什么。比五戒还重要!你不认真在这里学,什么成就都谈不上。
  念佛往生,有许许多多往生净土的,一生没有皈依,没有受过五戒,他往生的瑞相很好。你仔细打听这个人,别人会告诉你,这个人是个善人。善在哪里?他有十善的心,他有十善的行。他不认识字,他没有念过书,他也没有听过经,只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往生了,修十善业。他能做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说老实话,他也不晓得。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好,真诚恳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的。确实这个话,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说过。印光大师赞叹他说得太好!我们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真诚恳切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想一想,那不是无上菩提心是什么心?
  菩提心最简单的一个说法,「上求下化」。他具足上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倒驾慈航,普度众生,那是下化。所以你不要瞧不起这些没有文化、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的乡下老太婆,什么也不懂,他发的是真正菩提心。他的心纯净纯善,与净土真相应。我们这些人跟他比,差远了,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很了不起,常常瞧不起别人,到最后人家往生作佛了,我们还要继续搞三途、搞六道。心一点都不谦虚,态度一丝毫都不能够卑下。不是佛没教给我们,佛在经教里教得太多太多了。你看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我讲过多少遍,你有没有听懂?没懂。为什么没懂?因为你没做到。
  「礼敬诸佛」,诸佛是指什么人?指的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佛在经典里头有介绍,你知道一些。未来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没有学《华严》之前,我们对於未来佛看错了、想错了。只是想到什么?有情众生,这是未来佛,九法界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没想到。我们能不能往生?能,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实报土没分。为什么没分?你解得不圆,你行不圆。你只有有情,无情疏忽掉了。《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清楚,「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未来佛是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包括无情众生;花草树木是未来佛,山河大地是未来佛。这个讲法愈讲,你听得就愈迷惑了。它怎么是未来佛?这真想不通。所以实在讲,也很不好讲,讲经的法师有的时候怕麻烦,就省略了。不是他不讲,讲了你听不懂,你反而生疑惑,那这就不讲。
  现在科学家证明,无情有知觉,水无情,米煮成饭也无情,它能看、它能听,它能随著人的意念,变换不同的结晶。这不是证明无情众生既然有灵知、有知觉,它怎么不成佛?我们的礼敬,你能得罪一个人吗?你能得罪一个物吗?我们喝一杯水,我们先合掌念十句阿弥陀佛,对它的礼敬,然后接受它的供养。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对情与无情一切众生,都怀著真诚感恩的心,真诚的爱心,这叫「礼敬诸佛」。你做到了没有?你没有做到,普贤菩萨头一愿你就没有了,第一愿没有,后头就全没有了。因为后后胜於前前,就好像盖十层大楼一样,礼敬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哪有二、三、四?所以没有做到。
  不但这个没有做到,最基础、最根本的十善业,你看「净业三福」,这真的是基础,基础的基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讲过很多次,孝养、孝亲、尊师、慈心,怎么落实?落实在十善业。你能把十善做到了,那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十善没有做到,前面三句落空了。拿什么去孝养?拿什么去奉事?拿十善业道。希望同学们,包括在网络上我们共同学习的朋友,都要知道、都要明了,修行的根本在十善业道。先把这十条修好,真的落实了,真正做到了,然后慢慢向上提升。出家的同学,十善提升的一个目标就是《沙弥律仪》。今天让你学《沙弥律仪》,你不能够成功,你学不好,为什么原因?你没有十善业道。你没这个基础,你学《沙弥律仪》,你躐等了。不学十善业道,能不能入佛门?也行。儒家的《弟子规》就是十善业道,你仔细看看它的内容。儒家的小学,诸位仔细去看看《五种遗规》;《五种遗规》里面童蒙遗规,你看看里面的内容,是不是十善业道。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你仔细看看,是不是十善业道?教虽然不同,你看看扎根的基础没有两样。这正是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儒跟道在这最基础扎根的教学,跟佛这三家完全相同。他们真正找到大道的根基,我们对这个疏忽了,那一切就完了。十善要做到纯善,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那就纯净。著相修行,有功用道;不著相修十善,无功用道。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说法你能够理解了。无功用道是一定从有功用道提升的,如果没有有功用道的话,无功用道那是作梦也达不到的,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功,存心向善,修到纯熟,自自然然融化,这融化就是契入性德,跟性德融合成一体,这就变成无功用道,这大圣的境界。所以生信解,这里头有浅深差别,深的是不可思议,「愿解如来真实义」。
  「名无量愿力」,十地菩萨所得的,出生愿力清净智,他的名号叫「无量愿力信解藏」。这个藏要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图书馆,从前是藏经楼,在佛法里面称为什么?如来藏。如来藏里面本来具足圆满的信解,本来具足无量的愿力,哪里是你发心发愿的?本来有。本来有,现在迷了。如果不发愿、不发心求信解,那你就永远迷下去,你不可能将自性里面本有的愿力、信解、智慧、相好透出来,不可能。所以古德教初学,教中下根性,特别著重修德,用修德引发性德,到性修不二就无功用行。你真正见道、真正得道了,入不二法门。这十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清凉大师在后面,他说解释这段经文,略有二释。前面是第一个,「如次配於十地十度」,这我们讲完了。这个第二,二者,我们看他这个注解,「二者此上十门,随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将配於地位或通配诸位,或复不次,以人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