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娉=病敢环殖暇吹靡环掷妫殖暇吹檬掷妗埂D歉觥赋暇础故翘取�
为什么在学习里头那么样讲求尊师重道?老师何必要学生尊敬他?他要那么样的好名,这个老师不是个好老师。老师的心应当是很清净的,应当是很平等的。真的,一点不错,尊师重道是自己,自己尊重老师是你学习良好的态度。因为你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诲你会百分之百的受持,你对老师没有尊重心,老师教的你不会去做,所谓是阳奉阴违,这么一回事情。哪里是老师一定要学生尊重,不是的。由此可知,尊师重道的利益是归自己。对别人,我们自己这样做,对别人造成影响。这个影响是什么?我们做个示范。我们是这样态度来学习,这样态度对老师、对同学。让别人看到,这个态度是对的,他学成功。如果对老师没有尊重心,对道业不重视,虽然跟著一个好老师,他一样不能成就。一个真正善知识,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他学生很多,其中几个有成就的?那就是印光大师讲的,你看那个学生对老师诚敬心的,真的,十分诚敬他有十分成就,两分诚敬他有两分成就,没有诚敬的,没有成就。
在中国儒家,大家晓得孔老夫子的学生三千人,真正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我们就知道了,这七十二个人何以有成就?尊师重道。三千人里头只有七十二个人,一百个人都不到。要是一百个人的话,三千人是三十分之一,三十个人里头有一个人还不到,大概差不多四十个人里头才有一个人,很了不起了。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更多,因为孔老夫子教学只有五年,时间不长。释迦牟尼佛教学五十年,从三十岁到八十岁。在我们想,跟他老人家学习的人,在那个时代,我们想像当中,二、三十万人是很可能的。他也是周游列国,到处教化。真正有成就的人有多少?经典上记载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就跟孔门的七十二贤一样。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罗汉,这不就说明都有成就的。
这个成就,佛法里面讲成就是有三层。最小的成就转恶为善;换句话说,不会堕三恶道,转恶为善,他觉悟了,但这根性并不是很利。中等根性的人转迷为悟。转恶为善的人,来生不堕三途;转迷为悟的人,来生不会堕欲界。他到哪里去了?到色界天去了,到无色界天去了。再上层的人转凡为圣,他超越六道轮回,最低限度证阿罗汉果,这讲成就。佛法里面讲的成就,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的这些成就,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转凡成圣。小成就的不提了,大成就的才提一提。这两个都是老师,孔子在中国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老师。我们要知道,他教给我们的是些什么?我学到了些什么?确实转变了,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道理搞清楚了,事实搞明白了,自己得自在。知道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念念都在转变。这个转变有一个总方向、总目标,总方向、总目标是纯净纯善。
我学习这么多年当中,我写了二十个字,做了一副对联。前面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纯净;「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纯善。起心动念一切作为,绝对不违背这二十个字。我学的就是这二十个字,我教的也是这二十个字;佛在经上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统统都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再总结为四个字,就是纯净纯善。方向目标正确,这人生法喜充满,大乘经上常讲的,常生欢喜心,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这个境界是太平盛世,或者是动乱之世,对我都没有影响,你才得真自在。你还要会受影响,你就不自在了。你为什么会受影响?你没有看破,看破就是明了,你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你不明了。你没放下,没放下是什么?没有放下分别执著。妄想我们不说,因为妄想不容易,妄想要放下的时候,你已经到一真法界了。但是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一切都不执著,六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六道不影响你,你在六道里头得自在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你就超越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像天台大师讲的藏教佛、通教佛,这个四圣法界不影响,不受四圣法界的影响。
没有执著,不受六道轮回的影响;没有分别,不受四圣法界的影响。你要把功夫再提升一层,不是难事,你就出十法界,就证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最低的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在我们佛门里面来讲,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这个念佛净土法门里面讲,得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你的寿命不止二小劫。寿命讲『寿命二小劫』是指这个世界的凡夫。凡夫福报就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这很值得人羡慕。再看底下这一句经文:
【诸佛子,彼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寿命五十亿岁。】
佛,诸位要晓得,佛没有寿命。『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是应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他为我们所示现的寿命只有八十岁,八十岁他就走了。你看看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寿命在当时平均寿命一百岁,佛的寿命八十岁,示现的。诸佛如来、菩萨、罗汉示现在这个世间,寿命的长短是决定在缘。什么缘?度化众生的缘。如果这个世间众生跟他的缘很多,那他必须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把这些人各个都帮助到,他才能走;缘尽了,他就走了。所以缘成熟他就来了,缘尽了,他就走了,来去都是感应。这个地方明确的显示人的寿命二小劫,佛的寿命只有五十亿岁,人寿命长。威光太子是人,寿命长,所以他能够遇到四尊佛,一生当中遇到四尊佛。从这就看出来了。
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寿命短,福报也很微薄,感佛出世,住世的时间都不长,所以我们见到一尊佛,非常非常的希有。现在佛不在世了,但是我们学大经的人知道,佛菩萨在不在世?还是在世,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於世间。示现的是什么身?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出家的身分,现在家的身分,现外道的身分,多!你只要很冷静的去观察,众生有劫难了,佛菩萨那个慈悲,众生的劫难是感,佛菩萨要来帮助苦难众生度过劫难,哪有不来的道理。
为什么不以佛的身分出现?佛的身分出现,现在的众生他受不了,没有那么大的福。受不了怎么样?他谤佛,谤佛那罪就重了。所以佛出现在世间,绝对不会让众生造罪业,他以普通人的身分出现。你纵然毁谤、侮辱,你造的业轻,不重。所以,大慈大悲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这是说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他们的真相,我们总得要明了。然后细心去观察,掌握住机会,抓住机会,认真努力修学,没有不成就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面经文:
【彼佛灭度后,有佛出世,名波罗蜜善眼庄严王,亦於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而成正觉。】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他说「此中佛名,谓智导万行,皆到彼岸」,这句话我们要认真懂得学习。万行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行为上来讲的。六道凡夫,九界众生,我们的心行都不善、都错误了,所以才感得九界、六道、三途。九界六道三途都是不正常的,《金刚经》上讲都是梦幻泡影。我们看到此地,佛『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他不一样。你看看他是智导万行,这个地方显示智慧重要,念念行行都与智慧相应,这是法身如来。我们常讲的,《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这里面的居民条件就是智导万行。如果我们所有一切行为都能够与般若智慧相应,那你就具足这个条件,往生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也是一真世界。
极乐世界的殊胜,诸位要知道,不是殊胜在上二土,上二土是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不是在这里。这两土跟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他最殊胜的,祖师大德们常常讲,是凡圣同居土,这是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他的凡圣同居土跟一切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都不一样,凡圣不亚於实报,这就不可思议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出现?世尊为我们介绍的时候说(世尊为我们讲经,就是为我们介绍),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让凡圣同居土里面生活修学的状况,跟实报土没两样。这是难信之法,不思议的境界,净土第一殊胜就是讲这桩事情。正因为这个殊胜,使我们凡夫也有机会生到一真法界,这个机会难得,太难太难了!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就是说这桩事情。我们今天真的是幸运到极处,得人身,闻佛法,还遇到不思议难逢的这个法门。只要自己真正觉悟,发心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你修这个法门去不了?你对世缘没放下,障碍了,把这一生的机会错过了,那叫真可惜,世出世间再没有一桩事情比这桩事情更令人遗憾的了。
所以要彻底放下,什么都不要了,一心念佛,这是真正凡夫作佛的道场。这个道场的典型、模范,东晋时代慧远大师为我们示现,在中国江西庐山东林念佛堂,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同参道友不是来来去去的,来来去去的不能成功。远公大师道场就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都发心到这个地方来念佛求生净土,同一个志愿。所以道场是以虎溪为界,佛门讲结界,生活在这个地方,不出这个边界,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成就,没有一个落单的。所以称为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以这种方法修行,在前几代还行、还有,往后逐渐逐渐松散了,那是来念佛的人有来来去去了,来来去去不好,影响修行人的道心。所以真正念佛堂,还是要集合志同道合,真正有决心,真正能把世缘统统放下;给世间人真正想在一生当中往生到一真法界,脱离十法界,生一真法界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藉这个念佛堂。可是,那个成就的人也要福德因缘成熟,《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诸位想想,一百二十三个人,太难得了。
我们在《西方确指》里面看到,觉明妙行菩萨他那个道场只有十二个人,修学的方法跟远公大师完全相同。十二个人下定决心,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十二个都成就。这是给我们证实净宗法门的殊胜,祖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凡是修学不能去、不能成功,是你自己没有这个愿望。净宗的三资粮,就是三个条件:信、愿、行。你这三条都没有,你没有信心,你没有愿力,你做不到;果然具足信愿行这三条,哪有不成功的。没有这个环境,没有这个缘分,你个人具足信愿行,你个人成就。个人成就的很多,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所见所闻不少,多半是在家的居士。他们年岁大了,儿孙都长成了,这个时候他放下了。他知道这个法门殊胜,在家里头做家务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我早年在旧金山,甘老居士告诉我,她有个亲戚念佛往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