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党隼粗螅嵌匀澜缃簿捣āT谀睦锝玻吭谖佬堑缡犹ǎ谕释罚阉撬匏У模谜飧龇绞嚼唇袒磺兄谏F永系笔碧轿艺飧鲆馑迹断玻∥颐橇奶煊挠断病�
所以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佛家讲时节因缘不相同,我们的作法也不一样。以往一个世纪之前那个做法,那是已经过去了,我们要迎接新的时代,有新的作法。不仅对中国人,要对全世界的人民,佛如是,儒亦如是,道亦如是。这三家都是真实教诲、真实智慧,应当要发扬光大,应当要流传后世。这三家要有传法之人,使这三家的教学代代不绝。这是我当年给朴老所说的。非常可惜,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年岁已高,虽然有这个认识,精神体力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推动,使我们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我们非常感念老人,老人有智慧、有愿心,非常难得。这是讲今天我们在这个时代怎样舍身,怎样舍财,来严净诸刹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二卷)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2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三段「以偈赞述」,这十首偈颂,从第六首看起:
【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严净诸刹海。】
这一首偈里头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是在一处修行,第二个是长时不间断。『亿劫』是长时,这一点我们应当要学习。我们从这个地方了知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他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方法,那就是一处一处的教导,『於一一刹』。如果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区长时间的去旅游,这样教化众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这一桩事情,我在做学生的时代,老师曾经告诉我。
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同学们来邀请,我是接受邀请一定会去的,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时间短的,没有办法讲一部,我用什么方法?我是截取经典里面的一个段落来讲,用这个方法。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只截取「净业三福」这一段。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只截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段,大概时间是六个小时到十个小时。这是在美加地区,我们常常用这个方法。因为那个地区的同学都是忙於工作,他们休假的时间最长是五天,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五天十个小时,他这五天都能够来参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两天他不能来。而他们最欢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还有两天办家里私事。三天,一天两个小时,要六个小时。这是在那边受环境的约束,采取这个办法。
在东方,像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这些地方是属於中国人的地方,可以长讲。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就连续讲了四个月,没有星期假期的,讲四个月。在台湾,我过去长住在那个地方,长年讲经不中断;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长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环境愈来愈少了。
所以在八三年,我第一次在旧金山讲经,这个地点是一个老人公寓,犹太人办的,这是一栋公寓式的大楼,它里面有四百多个单位,每一个单位有一个套房,有一个小客厅,也有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阳台。它里面有活动中心,有个大厅,我们在大厅里面讲经。居住在这一栋公寓里面的中国人,多数都来听经。另外有一些当地的信徒,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有弘法的活动,他们到时间也来听。
所以我这个弥陀村的念头就是从那个地方生的。一九八三年,今年是零三年,整整二十年。我就想到在这个时代讲经说法,应当是在老人公寓,这些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物质生活没有忧虑,精神生活没有。他们能够天天听经,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一起念佛拜佛,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时代年轻人都忙於工作,所谓是分秒必争,他哪有时间,哪有这种心情定下来听讲佛法?这不可能!所以对这些人佛法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让他有个印象:佛教不是迷信,佛教里面有高深的哲理,很值得去学习。但是他现在没有时间,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他必须要劳碌奔波。等到他哪一天退休了,他会想起佛法殊胜,佛法很好,这个时候没有工作了,可以全心全力认真的来学习。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在什么时候?退休那一天开始。所以我就很重视老人福利事业。在这二十年当中,凡是我到过的地方,我一定去看当地的老人福利事业。我到澳洲来也不例外,头一个看的是此地的退休村。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我参观他们的老人院、安养院,我看得很多。所以我就想到孔老夫子所说的「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如何能够帮助老年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这是我的愿望。
二十年之后的今天,这个世界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很多人讲地球缩小了。真的!我们想想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民航还不发达,从中国到美国大多数的人还是坐轮船,要走二十多天,这个速度就相当快了。比一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坐帆船,轮船发明还没有多久,从中国到美国得一两个月的时间。现在航空发达了,从中国到美国飞行只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使我们想到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我住在南京,从南京到上海特快车十个小时。你看看南京到上海的距离,从时间上来说,现在到美国,从上海到美国。地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我们的心量要随著科学技术快速的拓展。
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早年我们住在南京,上海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我们住在南京,美国是我们的邻居。从台湾到澳洲,八个小时的航程,我常常笑著说,四十年前我在台湾,从台北到高雄特快车八个小时,从台北到高雄。今天我们坐飞机从台北到布里斯本八个小时。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懂得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我们是一家人。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把它圆融化解?这是讲化解他们的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
所以这个弥陀村的概念,随著这个时代,我们也不断在拓展,现在变成一个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更亲切了;我们不是一个村,我们是一家人,整个地球是一个家庭。凡是地球上的居民,我们都是一家人,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冲突才能化解,世界和平才能够落实,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些目的?教学。确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唤醒大家学不厌,到老,老还是要学,不能说年老就不学了,一百岁了我还上课,我还在学习,永远不能够停止。
孔老夫子晚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夫子一生教学的心得。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这里想,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都没有好处。方方面面来做个比较,夫子得到一个结论,「不如学也」,学不厌,教不倦。只有从事於教学,自己的道德成就了,学问成就了,然后教导别人。自己在教学里头又增长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教学相长。
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志学习;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然后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代的话来说,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工作,不疲不厌,做了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真的,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说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你要问夫子是什么样的人,这几句话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夫子如是,诸佛菩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的古圣先贤,你想想哪个不如是?
我们从这一首偈子里面就明白,一门深入,一个地方教学,不能到处跑。到处跑对自己没有损害,但是在教化众生上,你得不到成就。为什么?学生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的教学,你看它有道场,就是学校,它有学校。老师在这个学校里面教学往往就是一生,这里头没有期限的,终身制的。有不少的老师一生不离开学校,所以他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天下学子慕道而来参学的,比比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到另外一个世界,除非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有能力分身,行!不能分身,那就老老实实住在一个地方,不能动,成就一方。这一首偈是教我们这样的一种修学心态。
在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世尊当年是属於游化。那是什么原因?佛没有道场,随便走到哪个地方,河边树下,席地而坐,学生围绕,佛就为他们讲经说法,那就是教学。这些学生难得,虽然没有学校,但是有老师,老师在哪里,一定是跟到哪里。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世尊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五个零头省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僧团,它不散。换句话说,他的教学不间断。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天天上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跟著老师在一起,这行,这个团体不算小。
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因为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哪里都行。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邀请,佛答应他:好!我们到你那个地方去。邀请的个人也好,单位也好,他一定有园林来招待,因为不是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邀请他的僧团到我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这个就是「能於一一刹」,有这个意思在。
如果学生离开老师,听不到老师教诲,这很难成就。中国古人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哪里会有成就?固然自己成就了,念念要帮助众生;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念念帮助众生。自己已经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诸佛如来;自己还没有圆满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菩萨。菩萨教学相长,教也是学,学也是教,教学是一不是二。有耐心,绝对不改变主意,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念念都在学习之中。
学什么?第三句告诉我们『修习菩提行』。「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菩提行」这三个字怎么讲法?最简单的说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在这里面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叫菩提行。修是修学,习是实习,六道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迷染的道理!迷邪染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见色闻声,不知道根身器界,这个器界是外面的境界,不知道自己身体六根、不晓得外面五欲六尘境界的真相,这叫迷。
因为迷,换句话说,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我们周边生活环境,迷了。迷了於是怎么样?他就起妄想,以为是这样,以为是那样,都不是事实真相,这里头生起什么?邪知邪见。看错了,解错了,认识错误,在这个错误里面就起贪瞋痴慢,这个喜爱,那个憎恨,那是污染,贪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