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旱幕埃嫡娴脑趺囱空娴哪忝恍蕖H绻嫘蘖耍阈睦锿芬桓鲈┘摇⒁桓龅卸缘亩济挥校钠狡汀�
  尔后你才能够修「随喜功德」,一丝毫嫉妒、傲慢都没有。看到一切人善心、善思惟你会赞叹;看到他做了一些好事,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你会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决定不会去障碍他。这是看出你真的在修忏悔法,你真的改了。在中国,古大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天生的圣人、贤人,哪里说没有过失?人有过失,说实在话是正常的,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浊恶的染缸。佛经里面讲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在这个浊恶的染缸里面,我们自己没有被污染,了不起!如何能够在染缸里头还能够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也不受这个染著,这是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这桩事情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处处要想到帮助社会、帮助苦难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这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时时刻刻抓到题目好做文章,好发挥教化的功能。现在世间人不知道敬祖先、孝父母,我们抓到这个题目。怎么样叫他觉悟?怎么样叫他回头?我们想出建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清明、冬至我们举行祭祖的庆典,从网路、电视把这个活动播出去,让大家看看,我们相信会启发不少的人。祭祖还是重要的,提倡「孝亲尊师」。
  所以你要会抓题目,你要会做文章,我们讲机会教育。现在世间人不知道尊重老师,不知道尊老敬贤,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首先率先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我们对老师尊敬,我们对老人尊敬,我们对贤人尊敬。要做出来给人看,这叫「随喜功德」。在现今的社会里面许多人都知道,尤其我们是住在国外,常常感到种族的歧视。尽管法律上规定种族平等决定没有歧视,可是事实上还是无法避免,我们要把这个题目抓到,好好的来教。怎么样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就像一家人兄弟姊妹一样;做出来给人看,「讲」没有用处,一般人概念不深,一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这个统统都是属於社会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今天讲多元文化,不少人在鼓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能不能在一起生活?到底有没有冲突?我们做个样子给人看,所以才有「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我们更进一步,「多元文化之家」。我们建一个社区,小型的社区,这里面居住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这里头不同的言语,但是尽管种种不同,我们都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样。做这么一个社区展示给社会大众来看,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和平,能不能真正做到和平共存,这是教育,这是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要这样作法,课堂里面说说,没用的。要做出模型出来、做出榜样出来叫大家看看,这是真的,真的可以和睦共处,真的可以变成一家人,大家就相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句还没有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六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6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第二个小段「威光获益」十一句里面第四句看起: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这一句前面已经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提示我们「知诸佛法,愿为本故」,特别是这一部《华严经》,确确实实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主。文殊所教导的十波罗蜜落实了普贤大士的十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门,这才是普贤行。十愿,「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都跟各位简略的报告过了。特别是忏悔法门通一切佛法,换句话说,一切佛法的修学,我们佛门讲修行,修什么?都是修的忏悔法门。「忏」是梵语「忏摩」的音译,意思是自己有了过失能够向大众坦白的说出,就是所谓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悔」这个字是中国字,意思是「后不再造」;我过去做的这个事情做错了,想错、做错了,我知道改正,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这是转恶为善、转凡为圣最重要的学习关键之所在。
  人生在世,古人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圣人贤人、佛菩萨跟我们一般凡夫有什么两样?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能改过。所以,能改过、能不再犯过失,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称他作圣贤;不能改过,我们称他作凡夫。现在我们是凡夫,我们想要做圣人、想要做佛菩萨,怎么做法?改过而已。所以,改正,改就正了;改进,改就进步,就往上提升。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个「改」字太重要了,改往修来!我们如何改恶为善、改迷为悟,落实在生活上,它的功效是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凡为圣。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佛法的行门无非是忏悔、改过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天天要修,时时刻刻要修!一天不改过,一天增长罪业,增长迷邪染,增长贪瞋痴;贪瞋痴的反面是戒定慧,我们一定要晓得。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在世间,如果不是每天戒定慧增长,肯定就是贪瞋痴增长。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我们是哪一方面在增长,哪一方面在衰退。希望我们贪瞋痴天天在衰退,戒定慧天天在增长,这一生没有白来,这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走向成功光明的大道;佛门的话叫烦恼轻、菩提长,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去干。
  圣贤人他们的思想、言行,完全是从性德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用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的错误。孔老夫子有五德,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的,他的学生公认老师有五德。第一个「温和」,对人、接物,他的态度、他的言词、他的容貌温和不粗鲁,总是让对方生欢喜心;对方欢喜,肯定就生尊重心,他对你尊重。夫子第一德!第二「善良」,夫子的心善良。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夫子的善是本性善,本性流露出来的,止於至善!这个话我们听不懂,什么叫「本性善」?我再说得白一点,对待一切人事物没有丝毫伤害的念头,这就是性本善。对一切人,我们今天讲的不同国家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生活习惯的人,决定没有一丝毫伤害的念头。对一切物,天地万物,我们佛法常讲九法界众生,包括蚊虫蚂蚁、蜎飞蠕动,没有丝毫伤害的心;再扩大,包括一切植物,树木花草。这是自性里头本来的善,夫子确实是性德的流露。善良!
  第三个德行「恭敬」,他老人家敬人、敬事、敬物,没有一样不敬重!对一切人事物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对人的基础就是《弟子规》,《弟子规》里面许许多多的话,都是《论语》上的;换句话说,都是孔老夫子日常生活当中学生们记录下来的,所以他那种生活的心态也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一丝毫勉强。这一句你们想想,是不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头一条「礼敬诸佛」?夫子的恭敬,实在讲就是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第四个德「节俭」,生活一丝毫的奢侈都没有,家里头日用平常,所用的用具都是很普通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家里面的生活相当於现在人所讲的一般平民,过的是一般平民的生活,非常节俭。最后一个是「让」,忍让。夫子之德:温良恭俭让。
  我们常常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还是以暴躁的心态对人,那温和就没有了。怎么样把我们这种暴躁转变成温和,真修行,真用功!真的忏悔了,改过自新要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去做。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心,起心动念自以为是,念念还是自私自利,这是过失,这是错误。我们把它改过来,改变成善良的心意、善良的行为,对待人粗暴无理改变成恭敬;得会改!日常生活当中浪费惯了,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不知道节省,现在我们要学著,学圣人、学佛菩萨、学孔老夫子懂得节俭。过去不肯让别人,样样心里面存著「我要争」,现在人讲的竞争、斗争,如何能够把这个放下,学著「忍让」。忍让的人一定有大福报,一定有大智慧,定、慧是从忍辱里头来的,忍辱就是忍让。所以在六波罗蜜里面,忍辱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精进、禅定、般若这三德是以忍辱做基础。我们依照这些德目来修学。
  佛法里面,我们如何改恶为善?这是善恶的善。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业,我们改十恶为十善,改六种严重的障碍为六波罗蜜,这个叫真修行。心里常常有,时时刻刻都有,起心动念与法相应,念头一起肯定与夫子的五德相应,与世尊所讲的六度、十善相应,我们就行在道中;这个道是佛道,是法身菩萨的大道,我们走这个路。要是一念忘掉、迷失了,走到偏差、走到岔路上去了,初学的人这是决定不免的,一不小心就走岔路,走岔路不要紧,赶快回来!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个「念」就是错误的念头又起来了,一觉悟马上就回头了。初学的人总是进进退退,到几时才能够有进无退?到这个时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不退转」。最低的不退转在小乘须陀洹果,「位不退」;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位不退了,慢慢往上提升。所以,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懂得把自己所有一切过失修正过来,真修行人。真修行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为什么?这些善神尊敬你,这是凡夫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你的德行感动诸佛、感动菩萨、感动天龙善神拥护你。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喜是对治嫉妒、傲慢。嫉妒、傲慢是菩萨修行严重的障碍,大烦恼!它排列的顺序是仅次於三毒,贪、瞋、痴、慢,嫉妒、傲慢这合在一起的。人的这个烦恼不是学来的,与生俱来的。我们细心去观察,婴儿四、五个月还不会讲话,你看他的嫉妒心。同样是两个小婴儿放在一起,你要给他玩的东西、或者吃的东西,给一个,那边就不服了,嫉妒、瞋恚马上就表现出来。谁教他的?没人教他,这叫与生俱来的烦恼,俱生烦恼!换句话说,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习气。从婴儿那个表情我们就体会到,这种烦恼是多么严重。佛教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这个烦恼?用随喜。看到别人有好事、有好报,不但不嫉妒,还能生欢喜心,能赞叹。如果是嫉妒、瞋恚,他所起的反应是毁谤,是想方法来障碍,这造罪业了。觉悟的人不会有这个念头起来,欢喜、赞叹。为什么?他的好处、他的荣耀就是一切众生的好处,一切众生的荣耀。这个道理你懂不懂?这个道理深,大乘经上常讲自他不二,性相一如。他的德行启发了我的德行,他的荣耀引发了我的荣耀,他是我们的榜样,是大众的楷模。我看到、听到了,我要向他学习、要效法他,我效法他、学习他,做给别人看,就有许许多多人看到我的时候大家都效法、大家都学习,这个社会好。
  所以,我们一个人随喜,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德,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