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佛法讲的平等跟不平等是一不是二,但是在世俗平等跟不平等是二不是一,佛门里面是一。这是行慈不贪著,担任执事是行慈,决定没有说,我有地位、我有权利,我来支配,错了!佛法里头永远没有对一切人事物支配的念头,有这个念头错了,那是烦恼的根源。决定不会有一个念头对一切人事物占有。你有支配的念头,迷了;你有占有的念头,你已经在造业了,造不善业,这个报三途六道。菩萨有智慧,菩萨觉悟了,他怎么会有贪著?行慈不贪著。
观不净无恚。看到不清净的,看到一些恶法,譬如说看人造十恶业,一点瞋恚心都没有,这是菩萨。那世间人不一样,看到人作恶心里就不高兴,就生烦恼了,生瞋恚了,要想制止,甚至於要想报复,起心动念,错了。菩萨为什么没有一点瞋恚心?净跟不净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不是真实的,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他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看一切法他看的是真相。看看这些芸芸众生迷惑颠倒,不但没有瞋恚心,而且还生起慈悲心,怎么样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是菩萨。
行舍而不痴。行舍是布施供养,痴是什么?心里头落印象;我今天布施供养了,回去想想值不值得。像现在救济一些苦难的,他有苦难,我去帮助他,帮助他,他用得得当不得当?我该不该帮助他?我该不该再帮助他?牵挂的事情很多,这叫痴。而菩萨布施三轮体空,什叫三轮体空?不执著我能布施,不执著这个相,自己心清净。不执著对方接受我布施,你要想到对方,就是我对他有恩,他要报答我,这就被污染了;心地清净,不把它放在心上。第三个,也不能把你布施的这些财物放在心上。换句话说,修布施供养,修完之后痕迹都不著,这叫不痴。
我常常讲到这桩事情,我就会想起新加坡的谈禅法师,真难得。法师一生过的生活非常清苦,他吃饭一个菜,不像我们现在好多菜摆在面前,他就一个菜,非常简单;喝水,自来水。我去访问他,看到我是贵宾,特别去买一杯矿泉水来招待我,这是他招待贵宾。他在城隍庙摆一个小摊子卖纸钱,卖香、蜡烛,那个利润非常微薄。他把这些钱财攒积起来数量很大。
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在美国旧金山,旧金山有一些同学是他的同乡,他是福建人。旧金山建一个道场大觉莲社,买了个房子,那个房子当时,这是二十多年前,买这个房子好像是七十万,他布施了四十万,大功德主!确实他的态度三轮体空,在任何地方从来他不提这个事情。在福州那一边(这是他的家乡)建了个道场,我不知道那个道场叫什么名字,他捐了美金大概是有一、两百万,你看他自己的生活,行舍而不痴。我在新加坡,过去有时间到他那边去坐坐跟他聊聊天,在新加坡好像也没有什么人理他,各行其道,他自在安乐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也在那里示现,虽然没有讲经说法,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人各有缘分,在自己本分上,现前的身分、现前的因缘,做出一个好榜样,那个人就是菩萨,是菩萨遍行,这是菩萨遍行。
第三首偈「在聚落空野,及与处大众,威仪终不转,是菩萨遍行」。聚落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住的地方,现在我们讲的都市、城市、乡镇、村庄,有众多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出家人常常到那个地方去托钵、去弘法。弘法一定在聚落,你讲经说法要有听众,聚落里头才有听众。空野是野外,人迹很少,出家人常常修行的地方,修心养道,修习地方在空野,没人去的地方,这是说无论你是在聚落弘化或者在空野修行。「及与处大众」,跟大众相聚的时候、相处的时候,你一定要重视威仪。「威仪常不转」,这个转就是变,你的威仪终不变。这个本子上是个「终」,有作「终」,清凉《疏钞》原本里面作「常」,意思相同。
我看到这一句,想到刚才你们同学把今年学院庆祝圣诞节活动录相拿给我看,我看了一段,威仪有问题。年节是大典,我们接待宾客,虽然是邻居常见面的,在这种场合要穿礼服,我们的礼服是海青,海青是大礼服。不但外面衣服要整齐,里面的内衣有白色的、有灰色的、有黑色的,很难看!从这些地方,我们这个学院,人家一看我们的水平就打对折了,看到你的服装的时候,就把你打对折了,本来可以评价你是一百分,现在只能给你五十分。所以威仪不能不讲究,仪是仪表,所以我希望大家对於这桩事情要重视,我们是太随便了,太马虎了。
佛门里面,这是一般的,一般应酬场合当中,要记住海青是大礼服,长褂是常礼服,我们今天穿长背心这是便服。便服不能见客的,在家庭里面工作可以,接待宾客你怎么能穿这个衣服?要注意!我看到你们法师上台致词,如果你上台致词穿的是海青,你就会打一百分,不一样。但是穿上这个长背心,人家只能给你打五十分,这在我们小城市。如果要在大城市里面、大的都会里面,一般高级的正式的场合,你穿这个衣服,你不能进门。你看看一般五星级、六星级的旅馆,门口接待的这些人,你服装不整齐,他不让你进去,我们这种便服是不能进去的。最低限度穿长褂常礼服,不能不懂,不能疏忽。
一般人看我们的道场,从这个地方来评价,你们到底是有多高的修养?有多高的程度?你们演讲的讲词不错,很难得,跟你的服装不配合,我们不能不重视。希望以后就是小的聚会我们也要重视,是我们对客人的尊敬。虽然是常客,邻居常常往来的,在这个时候我们表示对他致敬,这是应该的。我们这样随便,口里说的一套,心里没有恭敬心。你们同学稍稍注意到,我接见客人、参加别的地方这种聚会,我穿长褂,我不敢穿长背心,我这种打扮出去是失礼,人家瞧不起你。里面的内衣,如果我们团体要出去,决定要一致,穿灰色的统统穿灰色的,里面穿白色的统统穿白色的;我们的小褂、长褂大概都是灰色的跟咖啡色的这两种颜色,里面穿白的好,人家看到欢喜,干净。
佛这个地方几首偈你看看都是说「能净身口意」,净身口意里面威仪很重要。处顺境没有贪恋,处逆境没有瞋恚,这首偈教给我们这个。第三这一句「威仪终不转」,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世尊当年在世,大礼服就是二十五条衣,这是佛门的大礼服;常礼服是七条衣,我们叫七衣;便服是五条衣,也叫工作服。世尊接见宾客搭衣,这是大礼服。我们现在如果是在佛教的场合,这里是佛寺、典礼,我们一定搭衣。如果不是佛寺,不是佛教里面的典礼,是一般大众的聚会,要穿海青,最低限度要穿长褂,不能用这个便服去参加。这个很重要!宾客到我们这里来访问,接待的人要穿礼服,不负责接待的这个没有关系。哪几个出来招待,招待的人要穿礼服,至少要穿长褂、穿海青。这一点希望大家记住,这是菩萨遍行。好,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还没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八卷) 200/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8
诸位同学,请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句里面第七句看起:
【证得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
这一句我们依照清凉大师《疏钞》,引《思益经》四首偈,四首偈前面三句给同学们介绍过了,这是菩萨遍行。因此,我们格外要留意,要知道如何来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如何将佛陀的教诲落实。末后一首偈说「知法名为佛,知离名为法,知无名为僧,是菩萨遍行」。这是讲的三宝。这一首很难懂,古大德有许多说法,我们今天还是依清凉大师为标准,我们相信清凉大师也是折衷古大德之所说。《疏钞》说「释曰,此当第四偈,因便故来,欲释此偈,令知起尽故」。这几句话是清凉大师说的,经文『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是《思益经》上讲的这四首偈末后的一首,讲的是末后这一首。因为这个缘故,他老人家把佛说的四首偈全部节录在此地,我们在前面一堂课里面读过了。说这首偈「人多解释」,这是古大德有很多种的解释。「今观经意,三个知字,皆是观行之人,若能如是知,是菩萨遍行」,清凉大师这几句话很重要!这里面末后这首偈,「知法名为佛,知离名为法,知无名为僧」,这三个「知」字,这三个「知」果然了知,这是菩萨遍行。我们读了这首偈,意思我们明不明白?
清凉在此地又说「知法名为佛者,即是真佛」。这一句话说得好,什么是佛?法是佛,佛是觉的意思。「法身如来,佛即是法,法即是佛」。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佛在哪里?法就是佛,知法就是佛,那个「知」是觉,觉总得有个对象,如果没有对象,你觉什么?觉的是法,什么是法?一切法,无有一法不觉,这是法身如来。他老人家引用《金刚经》上两句话,「亦犹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句话是佛在《金刚经》上说的。《金刚经》在中国流通最广,不但是学佛的人绝大多数都读过,从前不学佛的人,读儒书的人、读道书的人也都读《金刚经》。《金刚经》上这句话好!什么是如来?诸法如义,那个如就是觉的意思,我们对这句意思有没有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他老人家一开头讲那三个知,这三个知是正觉,说得实在是好,「知法名为佛」,这个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所以他接著要问「次应问言,法即是佛,於义已解」。这个意思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是法。所以第二句讲「知离即是法」。为什么?「以一切法,本性离故,心体离念,即是觉故」,这句话非常重要,世尊在许多大乘经里面都曾经说过。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觉?没有离,这个离就是放下,你为什么不觉?你没放下。法是什么?法就是一切放下。为什么一切放下?一切法本性离故。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自性,唯识里面讲的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都是假的;圆成实性,无性,无性才圆成实。《般若经》上那讲得太好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常常用这九个字总结六百卷《大般若》。我这个总结结得简单,诸位仔细去观察思惟这九个字跟《般若心经》相应不相应?《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我把它再总结,《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把它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不是离?所以他举大乘经上常讲的「心体离念,即是觉故」,「本性离故」。
所以什么是觉?觉性。觉性是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心是觉性,这个心是真心、是本觉。那我们今天,好,我也修一念不生,结果怎么样?你那个一念不生堕在无明里头,你要问为什么会堕在无明里头?因为你还分别执著一念不生,你那个一念不生没丢掉。毛病就出在这里。一念不生这个念头也不能有!为什么修无想定的人他不能开悟,他生到无想天去了。什么缘故?因为他妄想分别执著就执著在那个无想,我什么都不想了。我什么都不想了,还想一个「我什么都不想」,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