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皈没做到。
所以三皈五戒就给你带来了人天大福报,人天不可思议的福报。可惜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怎么不肯修?你的轮回心没有断,轮回心就是求名求利,你知道佛门里头有大利、有大福,哪个不修?拼命去修去了。轮回心要是断掉了,轮回心就是前面跟诸位讲的见思烦恼,这是轮回心。见思烦恼断了,轮回就断了,那你修三皈五戒十善,你的果报在四圣法界,不在六道。
佛法殊胜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话诸位常听。究竟什么叫做殊胜功德?什么叫做不可思议?这个意思不懂。话你会说,意思不懂,所以你有疑惑,所以你不愿意去做,你做不到,烦恼永远断不掉。我们同学当中,确实有好心的,我常常碰到:法师,我很想断,断不掉;我很想做,做不到,怎么办?从哪里下手?我教他从听经,读经没有用,读得再多,不懂!听经,我讲得很详细。
现代人业障很重,讲经很苦,要讲得很详细。不像古人,古人讲经,那个时候的人,听众善根深厚,所以点到为止,他好讲。听众有智慧、有能力,讲的人举一三反,听的人一闻千悟,纵然不能到一闻千悟,闻一知十,确实有这个能力。现在人闻一,那个一都搞不懂,你说难不难?那怎么办?重复不断的讲,不断的听,好在现在科学工具好,在从前听法师讲一部经,要想听第二遍,人家不肯给你讲,你听不到。现在有录相、有录音,我在现场听,感受不一样;听完之后,我用录相带、录音带来复习。我每天听,一直听到明白了为止,真正断疑生信。
从什么地方勘验自己真明白了?做到了。我自己还没有做到,这一部经这个功课没有毕业,不能改变第二个课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在这一部经上,天天听,天天听,听上三年,三年做不到,再三年;做不到,再三年,看看三十年,能不能做到?三十年能做到,你成功了。说明什么?你业障消了,智慧开了,你入佛境界了。
所以佛法,佛法的教学跟世间其他的教学不一样,佛法里教学重在实行、在实践,做不到,你等於没有学;没有真正的懂得,等於没有听。所以我称这一门学问叫实学,实实在在真有用处的学问,实学。学一句,做到一句,得一句的受用;学十句,我就做到十句,得十句的受用。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一句话,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得到。所以降伏烦恼这个魔,是用戒、用定、用慧;用戒用定是伏烦恼,不能够把烦恼消灭,慧开了之后,转烦恼成菩提。戒定慧三学,降伏烦恼魔。离开戒定慧三学,内有烦恼,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怎么能降伏住?这个道理要明了、要懂得。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一三) 2002/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913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末后的偈颂第八段,偈颂的第八段,这一段有八首偈,说明「佛出多少」。前面我们讲到第三首,第三首还没有讲完,我们现在还从这一首念起:
【殁天与降神,处胎及出生,降魔成正觉,转无上法轮。】
我们讲到『降魔』,这是修行、化他最关键的一个科目。昨天我们举《八大人觉经》里面讲的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给诸位略略的介绍过。第三「死魔」,魔是折磨,就是障碍,修行的功夫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即使这一生学得不错,真正的是做到忏除业障,断恶修善,来生再能得人身。就算是因缘不错,又遇到善友继续来修学,诸位想想,至少要中断二十年。这个二十年把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得从头来起,这就是折磨,这种魔称之为死魔。
所以学佛的同学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成就,势必要延年益寿。我们同参道友当中,一起出家,一起受戒,四十、五十走的就有好几位,五十、六十走的就很多。能不能有成就?难。我如果在四十、五十就走了,可以说毫无成就。自己有把握的,来生还可能得个人身,这个把握我有,其他的成就没有办法了。延年益寿怎么修法?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要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原则,自己真正发愿舍己为人。我活在这个世间不为自己,没有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虽然不能够断尽,务必要把它控制住,决定不能让它增长,这样的心行是健康长寿之道。我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服务的,为正法服务的。怎么为正法服务?要把佛菩萨的教诲用这个身体做出来,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
诸位想想,如果众生有福,佛菩萨必然加持。如果我们的心行违背佛陀的教诲,那肯定是受业力的支配,你没有办法改变命运。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愿力。愿力要大,要盖过业力。虽有业力,业力不做主,愿力做主了,这在佛法里面讲,健康长寿之道。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一定要跟印祖所讲的敦伦尽分相应、闲邪存诚相应。他老人家这一句,我用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与这个相应。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样才能够奉持佛陀的教诲,降伏病魔,降伏死魔。确实有降魔的方法。
最后一类叫「天魔」。天魔是什么?是身外一切诱惑。我们身体之外的一切诱惑,在佛法里把它归类,称作五欲六尘。这个世间种种在诱惑你,财在诱惑你,色在诱惑你,这个「色」是讲男女之色,在诱惑你;名在诱惑你,这个名包括现在一般人讲的荣誉、权势、地位都在诱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在诱惑。你看看社会上有福报的,他们衣食住行种种享受,你见了动不动心?别人住的是高楼大厦,你住的是小茅蓬;别人出门,前呼后拥,你是孤家寡人一个,你动不动心?你要是起心动念,你就落在魔掌上去了。财色名食睡,佛说地狱五条根。尤其是出家人,沾都沾不得,出家人一沾肯定是阿鼻地狱,在家人也堕落,没有这么严重。这个原因是什么?出家人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破坏佛法形象,这个罪重。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把这个东西舍得干干净净,眼根决定不会被外面色尘诱惑。这个本事厉害,眼对色,眼不会被色诱惑,不会被色所迷。这个色范围就讲得大,不只是男女之色,一切的形色都不动心。耳不会被音声所迷,我们今天讲的歌舞音乐,再美妙的音声也不会动心;鼻不会被香诱惑,舌不会被味诱惑,身不会被触诱惑,意不会被法诱惑。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自己不会被诱惑了,这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成就了,不被诱惑,你就能够得到主宰,你就能转变境界。这转境界就是「降魔」。这是天魔,天魔的范围包括非常非常之多。佛说法为了方便起见,把它归成这几大类。
魔在哪里?四大类的魔都围绕在我们的周边。说老实话,一步都没有离开。我们想想,能不受诱惑吗?能不动心吗?那动心怎么办?动心,自己晓得,这不得了,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持戒。戒不清净,甚至於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戒律完全疏忽了。经,还有人去念它,谁去念戒?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受菩萨戒的人,叫半月诵戒,每半个月温习一遍,怕忘掉,怕违背。现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现在人说是半个月念一次,忘得干干净净;一个星期念一遍也不行,应该怎么样?天天念。印光大师就是这样教导我们,他教我们念什么?念《太上感应篇》,好!《太上感应篇》确确实实是戒律。
早年我在华藏图书馆,要求我们家里面的同学,在早晚课都加《太上感应篇》这篇东西,念一遍,早晚都要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做认真的反省。《太上感应篇》不长,一千三百多个字,这是代替戒律,在家出家学佛,你要想降伏烦恼魔,降伏死魔,降伏天魔,很有效!出家同学,这些年来我一再劝大家,要念《沙弥律仪》,这个分量也不算很长。你把《沙弥律仪》每天念一遍,希望真正做一个名副其实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要不肯这样做法,你不是佛弟子。你出了家,穿这个衣服,有名无实,自己破戒、犯戒,完全不知道。所以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实在讲,著重在前半部《文昌帝君阴骘文》,《阴骘文》的内容跟《感应篇》差不多。祖师大德的苦心,大慈大悲,真的是救苦救难,用这个方法。《阴骘文》的字更少,只有七百多个字。印祖提倡这个,有道理!早年我们体会没有这么深刻,现在我们体会很深。深深体会到,印光大师确实了不起,他这个教诲确确实实能够救度世尊末法九千年的四众弟子。所以千万不能够疏忽,认为这是小小戒无所谓,这个东西不足以为道。它是大道的根,根没有了,死的不是活的,千万疏忽不得。
通过降魔,才能『成正觉』。「成正觉」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证果,修行证果。在八相成道里面,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这一段是讲的是诸佛,这个刹土有佛来示现,示现八相成道。那我们修行确实称正觉。什么人是正觉?须陀洹就是正觉,初信位的菩萨就是正觉。不要小看了须陀洹,这个初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第一个阶级。这一个位子,虽然你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佛在经上讲的,永远不堕三恶道。而且还得到一个保证,什么保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之后,肯定证阿罗汉果。阿罗汉在大乘,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大乘相当於七信位的菩萨。你看看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从初信位就证到七信位,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入了四圣法界。如果遇到净土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们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是生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不是生凡圣同居土?只要证得须陀洹果,只要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刚才讲,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小圣。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我们要真干。
讲席当中,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务必要放下自私自利,你要不放下自私自利,须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肯定没有分。你要能够放下,起心动念,我不再为自己,我为一切众生,我为正法常住世间。为正法常住世间,我一定要做一个好的形象,让社会大众赞叹佛法,尊敬佛法,这样佛法就能久住世间。决定不能违背佛陀教诲,所以我劝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魔!我们要降魔,「降魔成正觉」。发大心,《华严经》上讲大心凡夫,也是《华严》的当机者。心量不能不大,心量大什么都能够包容。智慧开了,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顺逆境缘当中都不迷惑。
唯有自己成正觉,才能『转无上法轮』。转无上法轮是教学,教化众生。自己成就,就有能力教人,自自然然就教人。为什么?我自己这个形象,就是社会大众的榜样。每天示现,天天在示现,社会大众天天在看,看不懂没有关系。我天天在示现,念念在示现,时时在示现,处处在示现,总有人看懂。一个看懂了,这一个人得度;两个看懂了,两个人得度。这一切人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