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煤芸植溃啡肥凳悼吹轿颐强床坏降木辰纭�
所以我说神通各个都有。有少数人能保持,保持到十几岁还有这个能力。到二十几岁还有这个能力的,就愈来愈少。为什么这个能力退化、失掉了?烦恼多了,烦恼现前,你的清净心被污染,你这个能力就失掉。所以佛给我们讲,禅定能发神通。我们相信这个道理。真的,心清净,妄想杂念没有,六根的能力渐渐恢复。这个时候你有能力突破时空维次,你能够接触不同维次空间生物,你能跟他们交往,把自己生活空间扩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这个不欺骗人,你只要肯认真努力去学。
最容易突破的空间维次,鬼道,很容易突破。人看到鬼了,小小定功,不要很深的,有那么一点点;当你在静坐的时候,入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妄想,身心很清净,有时候突然就看到。
早年我在台北,简丰文居士他最初学佛接近的是禅宗,参禅打坐。在静坐时候,他出现很多现象,非常不可思议,家里人看到都恐怖。他告诉我,他多次见到十殿阎王,他说鬼道个子都不高,大概是我们三尺,三尺大概就是一公尺,他们身高大概一公尺。不是见到一次,多次!后来认识我,他把他定中境界讲给我听。我就告诉他:这个境界不是很好的境界。
《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真正好境界,你看看,像佛菩萨入定那么样的安详,不会出现奇异的动作。会打拳、会跳舞、会瑜珈术,没有学过的,而且都是很高的功段,从来没有学过的。为什么他有这些稀奇古怪的动作?那不是自己的能力,是什么能力?《楞严经》上讲的,鬼神附身,他在那里表演。真正入定,没有这些事情。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常常入定,有时候入定一、两个星期,安详坐在那里,定中有境界,但是不会在乱动。这不是好境界。他问我那怎么办?我说:最好不要去打坐,拜佛、念佛、经行。他就把修行的方法换了,大概过了半年,这些境界都没有了,恢复正常。所以跟鬼接触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你也能真正证实有鬼神存在。六道里面,你看到人道,你看到畜生道,那么你也能看到鬼道。你跟鬼道有往来、有接触。佛在经上讲的六道,你就会相信了。你要有更深一层的禅定,把你空间维次再提升,多突破几层,你就能够见到天道。天道很复杂,二十八层。我们说至少有二十八个不同维次的空间,看你的功夫能突破多少层?这是把神通,什么叫神通要认识清楚、要搞明白。
神通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智慧,神通从定、慧生的。有这种能力,观机方便,说法契机,众生容易度。众生为什么难度?不契机。佛菩萨对於这些难度的众生佛菩萨清楚,为什么难?根没熟!要用很长的时间,帮助他消业障,帮助他培养善根,帮助他修积福德,难在这里。佛菩萨乐意帮助,众生还要肯接受,还要肯合作;众生跟佛菩萨不合作,佛菩萨就难了。其实佛菩萨并不难,佛菩萨等待,等待你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有意思,真想学,他就来。没有真正修学的意愿,佛菩萨不来。
所以不是真正学佛的人,跟佛菩萨没有感应;跟佛菩萨有感应,多少你有几分真的想学,真的想干。感应的事情很复杂、很多,有的是跟佛菩萨感应,有的是跟善神感应,也有跟邪神感应的。这些事情,世尊在《楞严经》上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阴魔,为什么称阴魔?从五阴里头变现出来的,色、受、想、行、识,五阴,每一条之下有十大类。还不是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
所以心要真正恢复到觉正净,所有一切魔障都消除了,这个原理原则不能不把握住。到身心清净,这所有一切的阴魔,在佛眼睛当中统统是未来佛。所以给你讲真的,外面境界「无佛亦无魔」,外面境界「一真法界」。佛跟魔都是从妄想生的,妄想能生魔,当然也能生佛,看你怎么个想法。
佛教众生确实恒顺,你喜欢打妄想,随顺你的妄想,引导你的妄想。引导什么时候?「思尽还原」,你就回头。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真的是叫你想。法相唯识宗的经典,我们读了之后,真的是佛法里面的心理学,非常高深的心理学。它的方法就是叫你想,想到源头,你就回头,你就觉悟了。
佛帮助人觉悟的方法太多太多。像我们这些人不愿意用思考,为什么?太伤脑筋。不愿意用思考的,佛就教你念佛、教你持咒,同样也能明心见性。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果然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
这一句佛号是方法、是手段,让你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这个佛号上,把其他的妄念放下。功夫到成熟的时候,这一句佛号也放下,觉悟了。用一个念头止一切妄念,对治的方法。持咒,跟这个是同一个道理。用一句咒语,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代替了。妄想分别执著尽了,这一句神咒也不要了,就开悟了。
悟了之后,还持不持咒?还念不念佛?还念,为什么还念?念给别人看的。『广度』的意思,自度已经圆满,这时候度众生。我用这个方法得度的,在这个方法当中,我有经验、我有功夫,我用这个方法接引跟我相同根性的人,特别方便。所以念佛成佛,成佛之后还念佛,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用讲经的方法,能不能成佛?能,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讲经,你要会讲。什么叫会,什么叫不会?执著就不会。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不会;离妄想分别执著,会了,那能开悟。心,没有言说。心离言说,口不离言说;心绝不分别执著名字,口即名字;心里头决定没有缘虑,口不离缘虑。真会!身口意在做表演,心里头有没有?没有,完全没有。这个样子讲经能得三昧,能入境界,能大彻大悟。如果有丝毫分别执著,悟门堵死了。
讲经的法师,当然接触听众。接触听众要戒定慧的功夫,你才不会被污染;戒定慧功力不够,往往被信徒度跑了,你自己还不知道。眼著了色相,耳著了声相,鼻著了香的相,舌著了味的相,起贪瞋痴慢,堕落了;把讲经的功德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很可惜。这叫什么?不会。你没有遇到真善知识,遇到真善知识,他教你,他提醒你。所以自己没有能力抗拒外面的诱惑,最好不离开老师,老师是保姆!
我们一般学佛跟一个老师,说老实话,至少要十年。老师保护你十年,慢慢培养自己有这个能力。不会,就是接触外头境界,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你弘法利生,好!无量功德。如果你还会被外面境界影响,接触外头境界你会起七情五欲,你会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你会起贪瞋痴慢,马上堕落了。这功夫!这个功夫要仰赖老师。
我跟李老师学经教,说实在的话,一个月我就上台就会讲经了,我的进度非常快。为什么还要跟他十年?原因在此地。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招架不住,要跟这个保姆跟十年。到真正有能力的时候才离开老师,自己有了把握了。没有把握,不能离开,离开没有不出事情的。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六五卷) 2002/9/2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65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五金刚轮庄严底海所持二十层佛刹。请看第十五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光严妙宫殿,佛号一切义成广大慧。】
世界的名称很庄严,『光』是光明,庄严『妙宫殿』,显示出依报环境的美好,处处有庄严道场林立。佛陀的德号『一切义成广大慧』,「一切义」是讲的大义,佛在四依法里面教导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一切义当然是了义。所以从世界的名称跟佛的德号,我们能想像到,这个世界一定也是「纯一清净」。因为这个一切义是了义,「成」是成就,成就「广大慧」;广大慧就是如来果地上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能够肯定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是法身菩萨居住修学的道场,无比殊胜庄严。我们要怎样来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如何能与这一尊佛陀有少分的相应?当然完全相应我们凡夫做不到,总得要有少分相应,我们就没有白学,我们真的学到东西了。
世界庄严,道场庄严,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富丽堂皇的宫殿?我们知道不需要。什么是真正的「光严妙宫殿」?是这个地方有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人,能真正依照佛陀教诲去修学,这个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光严妙宫殿。纵然搭一个茅篷,佛菩萨一定也赞叹那是光严妙宫殿,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这个修行人见思烦恼断尽,无明也能够破若干品,那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示现的一样。佛陀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成道的示现,我们凡夫看到佛在树下,树下铺一个草垫子,塞一些茅草,铺一个垫子垫在地下,佛在上面打坐;我们凡夫看到的。而净居天人、诸菩萨看到的,那不是的,佛在菩提树下坐的是金刚宝座。为什么天人、菩萨看到的跟我们不一样?菩萨、天人看到是如来性德自然的示现,唯心所现。凡夫肉眼为什么看不到?这个肉眼有障碍,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他,他见不到金刚宝座,他见不到妙严宫殿,凡夫看到的是茅篷。
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随谁的心?随自己的心。自己要是佛心,你看到的境界是佛境界;我们是凡夫心,看到的境界是凡情。如果我们是严重的染污心,看到这个世间浊恶不堪!境缘真的没有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所以自己的心善,看一切人事物没有一样不善;自己心要是恶,看到佛菩萨好像也是恶人,他也没有什么善行值得人赞叹的。所以这个境界转,不是对方,是自己。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也不例外,也是这个样子。由此可知,古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在境界上用心。在境界上用心,你就错了,你到哪一辈子才能成就?回过头来,心地上下功夫,成就就不难,而且成就也就殊胜。尤其佛的德号「一切义成」,我们换句话说,了义的成就。
了义的标准是什么?实在讲,佛法里头不立标准,这个道理要懂。「佛氏门中,不立一法」,从来没有立标准的。了义跟不了义,这怎么说法?还是个人,了义不了义的标准在我自己。我修学这个法门,对我非常适合,我感到不困难,没有压力,修学法喜充满,很得受用,这个法门对我就是了义;对你未必是了义。这个东西就跟人生病吃药一样,这个药对了症,药到病除,这个药了义!如果这付药不对你的症,吃了你的病没有好;不但没有好,有的时候还加重,这吃错了药,那个药就是不了义。绝对不是这付药的价钱很高,用的许多珍贵药材,这个是了义,那你就错了。往往这个人害大病,那个药只值几块钱,十几块钱,他的病就好了。
诸位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你才真正明了佛陀所讲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末后一句教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