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了,佛是用这个标准来说。我们看看我们世间很聪明的科学家、哲学家,他有没有我见?有没有边见?有!他还有没有贪瞋痴慢?有!那就不行,不符合这个标准,他不能叫正觉。正觉里头决定不能夹杂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有断,不叫做正觉;见思烦恼断了,这个人超越六道了。六道没有了,他决定提升到四圣法界,他是属於声闻、缘觉、菩萨一类,他到那边去了。换句话说,在六道里面的居民一定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不会在六道住,他升级了,他到四圣法界去了,佛用这个标准界定;这是个界限,来判定你是不是正觉。
佛法的修学,正觉是第一个成就,像我们读书拿到学士学位,这是第一个成就,学士学位。再往上提升是硕士,最高的是博士。佛法也是这三个学位,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加上正等,等是等於佛,但是还没有到佛,等於佛;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就好比这一般学校里的博士学位,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是硕士学位。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这个学位名称全是用断烦恼来界定的。见思烦恼是头一个,见思烦恼断尽了,第二个要断的是尘沙烦恼,最后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圆成佛道,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诸佛所修的因行,断烦恼要在生活当中、要在工作里,在处事待人接物。烦恼习气由来已久,佛法常讲无量劫你养成的习气,阿赖耶里面含藏著习气种子,哪有那么简单你能够把它断掉?佛清楚、佛明了,所以佛对於初学的众生要求不高,要求也不多,这是一个好老师。就像教童蒙、教五六岁的小朋友,你一定要晓得他的能力能接受多少、能消化多少,不能太过分。而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学生不肯接受,好高骛远,不能接受的东西也要勉强去接受,跟老师不合作,这就没法子教了。
世间老师教童蒙,儿童有没有合作?四、五岁的小朋友很听话。但是佛法不如是,佛法大概一般接触的,年龄最小的都十几岁,不是多数,大多数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所以佛法教学就困难。成年人的毛病是好高骛远,他一进门就要广学多闻,他跟老师不合作,所以老师没有办法教,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古时候中国的小学,我讲小学不是学校,中国小学的意思是什么?是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在哪里教?家庭里头教,这是中国古时候小学的定义,跟我们现在的学校不一样,古时候就是儿童教育。父母教、祖父母教、叔叔伯伯他的长辈都教,都有义务、都有责任,为什么?这是我们家里人,这是我一族的人,我希望将来我们这个家族能有人才出来,所以都有这个责任。而且教学可以说都是以儒家为标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自从汉武帝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宗旨之后,一直到清代的末年,这个教育宗旨没有改变,差不多有两千年,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国民间,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人提到孔老夫子,自自然然肃然起敬。由此可知,夫子的教化在中国扎了根,这个根基非常深厚,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常常听老人说,他记在心里,他落实在他生活里头,印象深刻。发心出家了,虽然十几二十岁发心出家了,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为什么?他有家教,他懂得亲近老师,他接受老师的教导,他能跟老师配合,这就是中国所讲的师承。你亲近这个老师,你不遵守他的教诫,这不是师承。老师教的学生很多,这里头有传法弟子,这个非常重要,真正得到老师的承传。一般学生得不到,得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跟老师不能合作。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老师要有私心,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道德。老师有道德,老师又何尝不希望多传一些学生?传法的弟子愈多愈好。
在佛门里面,禅宗,诸位都晓得,第六代祖惠能大师。他老人家为什么这么出名?他的传法弟子有四十三个人,哪一代的祖师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看看历代的祖师,最多的传法弟子大概五、六个人,一般的二、三人很多,我们常常看到,还有单传,传一个。所以学生跟老师密切配合难,古时候已经难了,现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风气里,可以说是师资之道恐怕永远都不能够恢复,要到什么时候才有?大概这个世界毁灭,新的世界再从头来起,再有圣人教诲。那是什么?众生苦难吃尽了,他才回头,这个也是漩澓,这是大的轮回。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大的轮回是什么?是世界的「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也是永远不间断的,这个世界成了会坏,坏了变成空,空了以后又成,成了以后又坏,成住坏空永远在漩澓,这是大的。每一个成住坏空都会有圣人出世到这个世界,在住劫的时候圣人出世;到坏劫的时候,为什么会坏?众生跟圣贤不合作了,不听了,都自以为聪明,这个时候圣贤走了,不住世了。
是不是真走呢?跟诸位说,并没有真走,圣贤换一个身分来。如果真走了,慈悲心就没有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就讲不通了,他已经把我们都舍弃掉了。众生舍弃佛菩萨,佛菩萨不舍弃众生,永远不舍弃众生。他来示现换一个身分,决不是用佛的身分,不用菩萨的身分,一定跟众生和光同尘,示现普通人的身分,他做不同的样子给你看。那真的,这就是说善根福德成熟的人,一看到这个样子他就觉悟,就晓得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值得我跟他学习,善根成熟。善根不成熟,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因为他业障很重,无动於衷;虽然无动於衷,意识里头已经落了好的印象,佛经里面讲种子。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说老实话去释迦牟尼佛还不算太远,就是依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年了。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的世间,我们现在能理解、能肯定,永远不间断,而且永远不减少。
不要以为佛出世的时候佛菩萨很多很多,祖师大德很多很多,现在希有,没有了。现在有,你看不出来。现在散在各行各业,散在男女老少,你细心去观察,你以清净心去观察,你就发现、你就体会到;粗心大意一个也找不到。哪个行业里头都有,跟诸位说,老人里头有,小朋友里头有,都有佛菩萨在示现。你看看他的思想,他说话,他的动作,与性德相应,随顺性德,学佛稍稍能够契入佛境界的体会得到,懂得;凡是妄想分别执著很重的人,心浮气躁的人他看不出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周边的一切人事物,冷静细心观察,那个人不是佛教徒,没有接触过佛法,那是外国人,他也没有接触过孔孟的典籍,但是偶尔听听他讲的话,他所思考的,与圣贤讲的相应,我们就晓得确确实实是佛菩萨、圣贤应化的。
所以不能说现在众生烦恼习气深重,造作无量无边罪业,要感受空前的灾难、报应,佛菩萨这个时候就不顾我们了,不是的。佛菩萨这个时候一样照顾我们,从来没有减少分毫,这是事实真相。佛菩萨依旧显示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时时刻刻在启发我们。如果你读了《华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经里面的义趣,你才明了,才真的恍然大悟。虚空是什么?虚空是藏海,藏识海。我们这个大地是什么东西?莲华,经上讲的莲华,世界,刹土。大地上面,大的是海洋,小的是湖泊,再小的是水塘,这是我们这个地方念的,上面所念的,那是什么东西?藏识所含藏的种子。海洋这个种子量大,心量很大,小水塘心量很小。我们今天念的这一段是河流,「海间香河」,河流表什么?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表同时心所。什么同时?阿赖耶里面含藏种子,这个种子起现行,同时相应的心所,香河。
所以我们看到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河流,佛在经上讲得深,哪一样不是佛菩萨在示现?哪一样不是在提醒我们、在觉悟我们?只可惜我们真的是在迷,真的是不觉,没觉察到。这使我们想到善财何以能够一生圆满菩提、一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他会学!宗门里面大德常常测验学生:「会么?」这个字、这一句话的意思好深!会么?你要是果然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你要是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不到。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里面所含的义趣之深之广,无有穷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在表演,每天在表演就是漩澓。你每天看他,他老人家的生活为我们明显的显示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地清净寂灭,对众生大慈大悲。天天现这个相,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最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最圆满的生活,这很多人体会不到。一般人总是去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我常常讲,物质文明享受你要付出多少代价!
这个代价不是金钱,金钱是身外之物,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往后的结局、后果是三途六道。你付出的是这个代价,这个代价是世间没有东西能够跟它相比的。我为什么过这种生活?我们今天问:我们今天是不是要学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你要是刻意去做,你又在攀缘了。佛教导我们的是随缘,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好,一切都随缘。这里头决定不起贪瞋痴,决定不起分别执著,就对了,跟佛就没有两样。佛生活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今天随顺这个生活,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一定要懂得随顺,对於世间一切法,佛常常讲随顺受用,决定不能占有。「这是我的」,那你就完了!身体都不是我的,这个道理几个人懂?学大乘懂得,什么是我?尽虚空遍法界是我。怎么能把小小身体,好像整个人身是我,你怎么可以把汗毛当作我,把整个身体忘掉了?错在这里。
《华严》里头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与我是一体。像这身体一样,这一体是没错,这身体不是完全健康,有些地方麻木不仁,麻木不仁的部分是什么?部分就是迷惑颠倒的众生,这一部分。我们能够发现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觉悟,你要不觉悟你不会发现,你觉悟你就发现了。发现之后怎么办?帮它恢复,这讲自觉。我们今天自觉了,自觉就努力恢复,恢复正常,正常是觉而不迷。我恢复正常了,我的周边还有很多没有恢复,肯定影响他。周边往来的这些大众,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他很快就跟进了。有一些跟进的还超过,这个古往今来不少数。学生超过老师的常常见,古语说得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句话是勉励我们自觉要认真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能说老师他都没有做到,我何必要做?那就错了,你永远在老师的后面跟著老师,因为你不能超前去。
这个超前是正确的,你超前去,你再来帮助老师。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弥勒菩萨资格比释迦牟尼佛老,学长,远远在释迦牟尼佛之上,释迦牟尼佛勇猛精进,超过了。本来成佛是弥勒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现在释迦牟尼佛超前成佛了,弥勒在释迦牟尼佛之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