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三卷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 作者:石一宁-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颐嵌际亲约航ィ约嚎幢ǎ孕刑致郏孕欣肴ァ!薄
          杨逵:《忆赖和先生》,原载《台湾文学》第3卷第2号,1943年4月;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87页。赖和在家的时候,有时也会加入青年人的客厅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就像自家人一样。 
  1929年,经历了坐牢、新婚的杨逵和叶陶,流落到高雄的内惟,租了一间因为闹“鬼”而没有人敢住的房子,白天以砍柴为生,晚上埋头写作,并从写好的小说中挑出几篇,寄给赖和主编的《台湾新民报》学艺栏。其中一篇是杨逵第一次用白话文写作,内容涉及一个不向逆境低头的贫农形象,杨逵用了诸多破破烂烂之类的形容词去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窘境。几天后,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上面有赖和许多亲切的修改和评语,那段描写贫农衣衫破烂的描写,全都画上了红线,只写了一句“破了又补”。杨逵一下子感到,“破了又补”这句话为自己小说的主题增加了千斤重的分量。 
  1932年5月,杨逵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送报伕》。因为一向不喜欢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杨贵”,加上后来被人以“杨贵妃”绰号来取笑,杨逵更加讨厌自己的本名。《送报伕》完稿时杨逵也没多想,就草草写下“杨达”这样一个笔名。经赖和之手,《送报伕》在1932年5月19日至27日的《台湾新民报》上刊载出来。在署名的问题上,赖和建议使用“杨逵”笔名,一来与其本名谐音,二来取自《水浒传》中打抱不平的梁山好汉“李逵”之名,故用红笔圈去“达”字,改为“逵”字。从此,台湾新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名字,赖和也成了杨逵的“命名之父”。首度以“杨逵”为笔名的《送报伕》在《台湾新民报》上只登了一半,就被日本殖民当局查禁了。作为《送报伕》的“助产士”,赖和甚为伤心和遗憾,那种期盼文学作品顺利诞生的心情,仿佛比杨逵本人还要迫切。此时的杨逵,适逢长子资崩出生,婴儿难产,小说也难产,杨逵在台湾发表的只有这半部《送报伕》。两年以后,在日本《文学评论》杂志的征文中,《送报伕》终于在参选的八十余篇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得第二名(第一名从缺)。当赖和看到中文版的《送报伕》后来收入《山灵——朝鲜台湾小说集》、《弱小民族小说选》的时候,他高兴得掉下眼泪,并对杨逵说:“你这几本书的译文,胜过我过去所有作品的总和了。” 
          杨逵:《希望有更多的平反》,原载《中华杂志》248期,1984年3月;收入《杨逵全集》第14卷(资料卷),(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45页。杨逵非常感动,更坚定了跟赖和先生一起前进的信念。 
  在杨逵流浪高雄、砍柴为生的日子里,每每遭遇困难,赖和总会伸出援手。从鼓励杨逵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到帮助杨逵的长子资崩治疗夜盲症;从促成杨逵参加台湾文艺联盟活动,并担任《台湾文艺》编辑,到帮助杨逵独立创办《台湾新文学》,为其负责中文栏目的编辑,赖和在人格建树和文学活动方面给予杨逵决定性的影响。1976年8月,在接受《夏潮》杂志访问时,杨逵曾明确表示,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中,他与赖和最为亲近,文风也最相似。从强烈的抗日民族意识,到反映底层贫苦百姓生活的关怀精神,再至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杨逵与赖和有着高度认同的文学路线。 
  赖和不仅是为台湾新文学运动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也是日据时期的抗日仁医和民族英雄。1951年4月14日,赖和以抗日民族英雄入祀忠烈祠,受到社会的推崇敬仰。孰知到了1958年,却因为涉及所谓“思想问题”无人敢于申辩,赖和竟然又被逐出了忠烈祠。早在1943年就已逝世的赖和,台湾光复后蒙冤长达二十六年之久,直到1984年1月19日才得到平反。同样因为坚持真理而蒙冤监狱十二年的杨逵,对赖和的遭遇有着强烈而深刻的感触,他不仅参加了1984年2月12日由《中华杂志》、《夏潮论坛》、《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季》五个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庆贺赖和先生平反演讲会”,还致词《我的心声》,并发表《希望有更多的平反》的演说。这其中,杨逵深情缅怀他与赖和亦父亦兄的友情,表达自己“今年七十九,还不想离开人世,我就是要接下赖先生的这枝棒子” 
          杨逵:《希望有更多的平反》,原载《中华杂志》248期,1984年3月;收入《杨逵全集》第14卷(资料卷),(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45页。的信念。同时,杨逵大力呼吁民主,“希望执政党继此次赖和先生平反之后,能够再接再厉,放弃蹂躏民主的手段,将过去的冤案像此次一般,重新深入调查,再有五次、十次、一百次、乃至无数次的平反” 
          杨逵:《我的心声》,本文为杨逵参加“纪念赖和先生平反会”的致词,发表于《自立晚报》1985年3月29日;收入《杨逵全集》第14卷(资料卷),(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67页。。 
  杨逵认为,自己的一生从赖和以及林幼春那里获得的精神滋养最为直接和深刻,对于这两位台湾新文学的开拓者,杨逵永远怀有这样一种敬仰的心情: 
   
  ……像我这样的“又瘦又乏”的角色,在此暴风雨的二十年间未曾饿死或是投降,这气力与耐性,可说大半都是由于他们来的。 
  八年的抗战中,在日本特务的猫目爪牙下,我藏于首阳园种花以免饿死或是投降,全是由于先生们的感化来。他们教示我们后辈,未曾用过一条的训令或是一场的说教,他们总是这样的,以他们全人格诱导着我们。 
          杨逵:《幼春不死!赖和犹在!》,原载《文化交流》第1辑,1947年1月15日;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237页。    
第三章 时代剪影:杨逵与文学同好  
二、杨逵与入田春彦:生命相托知己情  
  杨逵的一生中,曾有几位对他的生命履历和文学生涯发生关键性作用的日本友人,年轻的日本警官入田春彦就是其中的一位。杨逵在《入田君二三事》、《首阳园杂记》、《光复前后》、《一个台湾作家的七十七年》、《不朽的老兵》等文章中,多次提及这位身份特殊的左翼文学青年。入田春彦与杨逵的真诚交往和生命相托,不仅构成了杨逵在日据时期的一段生命传奇,也对杨逵战后初期的文学活动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田春彦对于台湾学界,过去一直是个谜。杨逵生前与入田春彦交往颇多,但也不知道入田春彦的真正来历,因为他从不讲起这些事情。 
  近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主要研究杨逵与日本文坛关系的张季琳博士,在日本报界的帮助下,经由多方寻访入田春彦遗族和深入的资料发掘,并分析杨逵遗物中尚未公开过的《台湾新闻》剪报,以及入田春彦的作品样本,终于解开了入田春彦的身世背景之谜。 
  入田春彦,1909年3月5日生于日本宫崎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1年9月开始接受六个月的警官训练,1932年3月28日结业,即被派往台中州任职巡查,之后调往南投郡与新高郡,1937年11月起担任台中警察署巡查,原本负有尾随监视杨逵的任务。同年12月18日,入田春彦辞职获准。 
  入田春彦虽为日本警官,但平日喜爱文学,他“无法忍受沉闷死板的山中警察生活” 入田春彦语,见中山侑《入田春彦君》,原载《台湾新闻》1938(昭和十三)年5月18日;转引自张季琳《杨逵和入田春彦——台湾作家和总督府日本警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第17页。,心仪社会主义思潮,是一个带有左翼色彩的文学青年。当时担任《台湾警察时报》编辑的日本作家中山侑 
          中山侑(1909—1959),日本作家,笔名有鹿子马龙、志马陆平。出生于台湾台北,台北高校毕业。创作涉及诗、戏剧、影评、文艺评论、小说等方面,1930年组办《かまきり座》(螳螂剧团),开始从事剧团活动。1934年前往台湾总督府警务局任职,编辑《台湾警察时报》。曾担任《文艺台湾》编辑委员,后因与西川满不合而选择协助张文环创刊《台湾文学》。,后来曾谈到他与入田春彦始于一封长信的文学交往,以及他对入田春彦的“文学青年”印象: 
   
  您那封信曾经在《台湾新闻》报的文艺版发表,是一篇以充满才气的笔致,勇敢述想说的事情的文章。一想到像您这样在蕃界山区的人,一方面担任警察工作,一方面又勤于文学创作。我仍记得当时我惊讶得瞠目结舌。 
          中山侑:《入田春彦君》,原载《台湾新闻》1938(昭和十三)年5月18日;转引自张季琳《杨逵和入田春彦——台湾作家和总督府日本警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第17页。 
   
  有关入田春彦的文学活动,曾发表其作品的《台湾新闻》,在1937年12月17日的“学艺消息”栏,做过这样的介绍: 
   
  入田春彦氏,笔名乡亲良、乡はるこ、高英、大伴英彦、洪春乡。辞去六年的警察生活,目前滞居彰化温泉旅馆静养,近日将返回乡里。 
   
  从杨逵遗留的剪报资料可知,入田春彦生前发表的作品大致如下: 
  (1)入田春彦译:《国际警察とは何か——リテラリィ·ダイヅユストより》(《何谓国际警察——从文学角度看》),《台湾警察时报》二百五十三号,1936(昭和十一)年12月。 
  (2)乡はる子:《マドリツトにおける文化拥护国际作家会议》(《马德里第二届文化拥护国际作家会议有感》),《台湾时报》,1937(昭和十二)年11月26日。 
  (3)入田春彦:《日录抄》,《台湾新闻》,1937(昭和十二)年12月17日。 
  (4)入田春彦:《新约异解》,《台湾新闻》,1938(昭和十三)年4月1日。 
  (5)高英:《断片录》,《台湾新闻》,1938(昭和十三)年4月1日。 转引自张季琳:《杨逵与入田春彦——台湾作家和总督府日本警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第19页。 
  入田春彦生前与日本在台作家田中保男、中山侑、藤野雄士多有接触,文学理念上受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影响较深,既倾向于芥川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揭露,也有着芥川式找不到社会出路的虚无与绝望。他还珍藏有创造社刊行的《大鲁迅全集》七册,每月订购美国的《新民众》与英文版的《莫斯科新闻》,接触中国二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作品,对殖民地台湾的左翼文学有着特别的关注。早在1936年3月2日,入田春彦以“乡亲良”的笔名,投书《新文学月报》第二号的“明信片”栏,对杨逵夫妇创办的《台湾新文学》给予高度评价。当他阅读了杨逵的《送报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