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三月份开始,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在朝廷一方,主要力量就是应诏讨逆的藩镇,中央神策军只是作为补充力量参
战。其中以淮西李希烈与朔方李怀光实力最为强劲。淮西镇位于南北冲要之地,客观上对河北的割据势力有着一定的牵
制防范作用;朔方则属于帝国最早的藩镇之一,原为保卫西北边疆及关中京畿而设,但德宗以中央军队取代了朔方军原
本御外的任务,于是它也成为中央对付地方割据的重要军事力量。割据藩镇的存在,是中央与地方某种妥协的结果,同
时藩镇之间也是互相牵连互相制约的,割据与防范可以相互转化。
二李本是讨伐叛乱的中坚力量,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前后相继反叛,特别是淮西镇,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实力
的强大,与朝廷分利的砝码越来越重,与河北三镇一样最终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当然,在这场战事中有一些力量自始
至终都忠于朝廷,共进退,同荣辱,维系着天子与帝国的尊严。在相持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
李抱真的部队以及神策将李晟统领的中央禁军。这三支部队不仅在前期大破叛军,在这一年的战斗中更是互相团结,遏
止住了四镇的势头。从这里可以看出,用人是否得当倒确实是危急存亡关头的一件大事,从杨炎到后来的陆贽也一直向
德宗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现在以及后来的情况证明,“用人”虽然不是原则性的,但至少是个技术上非解绝不可的关键
所在。
相持不久之后,战事急转直下。朱滔等人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同时也是因为朝廷逐渐失势的缘故,相约称王,在安
史之乱后河北诸镇第一次正式结成了联合军事阵线,并向强大的李希烈劝进。建中三年(公元782 年)十二月,李希烈
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勾结李纳、朱滔等反叛。此消彼长,如此一来,唐军的失势就明显了。
李希烈出身行伍,为人暴酷,是个典型的强阀。早在奉命讨伐李正己时,希烈已蓄异志,暗地里就与李纳、朱滔有
往来,此刻机会成熟,公然举起反旗自是顺理成章之事。在东方藩镇最早起事的势力中,山南东道的梁崇义地最偏、兵
最少,而法令有理,对朝廷礼貌最恭,然而李希烈却和他有矛盾,极力主张兴师讨伐。德宗其时抑藩心切,未尝没有打
过自己的小算盘,他想借助于藩镇之间的相互争斗坐收渔利,便欲以希烈统诸军讨之。当时的杨炎曾极力反对,认为希
烈此人反心在骨,不可轻信,若异日平贼后恃功邀上,“陛下何以驭之?”可德宗对杨炎的反感已经很深,没有听从他
的意见。事实证明皇上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未等到河北之祸稍有平息,希烈即叛,战事又从河北扩大到河南。李希烈在
建中三年秋天移军许州时有三万人,兵强马壮。许州在今天的河南许昌,直接威胁到东都洛阳。建中四年(公元783 年)
的正月,希烈出兵四掠,陷汝州,围郑州,游骑至于洛阳郊外,搞得东都士民大为震骇,纷纷出城逃往附近山林躲藏。
军情如火燃眉,德宗急忙召见卢■问计。
真不知卢■在这种存亡关头怎么还有心思公报私仇。他宽慰皇上说希烈不过是恃功傲慢而已,若能以一位儒雅重臣
前去奉宣圣泽,晓以利害,可不战而获,建议派颜正卿到许州去宣慰。德宗也幻想着天子的圣威能够继续化凶为吉,更
何况,牺牲一点原则换来精神的胜利本就是人君的常法。诏书一下,举朝失色。
人们都知道年已八十的正卿是一位刚直不阿的儒教大师,平生容不得半点邪恶,也正因为如此才得罪了卢■,以他
这种性格去赴虎狼之窟,无异于送死。国家失一元老,这是所有人的耻辱。在途中,东都留守郑叔则、宣武军节度使李
勉都劝留正卿,李勉还特地为此上表德宗。但这些既没能让皇上收回成命,也没有打消正卿为国赴难的决心。他留下遗
书抵达许州,被扣留近八个月,直到最后被希烈所杀,在威胁利诱面前自始至终没有丧失一点人臣与帝国的尊严。但他
的牺牲并未为皇上带来所期望的东西,李希烈照样攻陷了汝州,对关中构成了重大威胁。
情况很明显,战事由稍远的河北一下子移到了中原枢要地区,反叛军队隔绝了南北交通,直接影响到帝国的生存命
脉。李晟及李抱真、马燧所部被朱滔、田悦等牵制,驻扎汴州的宣武军自然就成为中原诸镇中对付李希烈的主要力量,
但实力尚不足抗衡。四月,德宗被迫调关中地区的中央部队出战,龙武大将军哥舒曜率领的这支部队协同宣武节度使李
勉一度使希烈退到蔡州,但不久即告失利。八月,希烈进围襄州,九月,在沪涧一战中德宗另外抽调整增援的禁军又被
李希烈重创,东都洛阳岌岌可危。洛阳是西京长安的门户,一旦失去,叛军势必长驱直入,这使德宗万分恐慌,于是下
诏坚令死守襄阳。皇上的心态和眼下的形势都预示着:帝国被迫转入防守无法避免。
这倒不是德宗的虎头蛇尾,而是时势所然。事实上,德宗目前采取的战略正是因为深察了形势的结果,这是由于有
一位极负才略的大臣给皇上施加了重大的影响。这位正直的大臣尽管是一位文士,但却对帝国的危机有着深刻的体会,
他的态度严肃但文采斐然,从不危言耸听但总是指陈剀切,他凭着对国家和道统的忠诚坚信:到目前为止,皇上是彻底
失败了。
德宗未即位前,即已知道陆贽,但直到此时才召用他为翰林学士,起初也只是出于要大手笔起草文告的需要。从先
王开始,中国的文教一向昌盛,历朝历代恪守的传统要求首先必须以理服人,以教化治邦怀远,不战而屈人是最上策,
其次才是使用武力。本朝尚武,但还是把文化和教化放在首位,天子更是必须如此,所谓内圣才能外王。王令能够遍行
天下,不仅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无上的权威,还因为它同时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象征。因此为皇帝起草诏敕文告一向选
用博学多才、明理善辩的文臣担任,陆贽就专门负责这一工作达数年之久,他的手笔创造了大唐有史以来最优良的范例。
当帝国的低潮到来时,陆贽不能允许自己再保持沉默了,他在李希烈反叛后连续上奏德宗,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陆贽提出的问题,德宗未尝没有体会,特别是朱滔、李希烈的反叛,给自己心中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天子
总是天子,难道这一至尊无上的权威竟可以被当作是徒具威严的面具?这叫皇上实在无法理解。更有疑问的是,人君任
用臣子,都应该是其人的荣幸,也是为国为君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假如一旦违抗圣命,倒戈助逆,又岂能是天子的过错?
德宗无法不为自己的幻想所欺骗和愚弄,所以陆贽注定是要白费一些苦心的。但是陆贽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却至少让皇上
感慨万端,这一点在几个月后的那篇著名的《罪己诏》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尽管德宗同意发布这篇诏书多少是出于迫
不得已。
陆贽认为,国家的安危在于“势”,势苟安,则异族异类都可成同心;势苟危,则同舟之人皆为仇敌。现在的关键
正是国家“势”危,必须承认灾难的现实,停止追求难以达到目标的举动。在这里,陆贽描绘建中以来的德宗用了“孜
孜汲汲,极思劳神,徇无已之求,望难必之效”的词语,前二句明褒实贬,后二句则直言无遗,无异是说皇上这两年对
付东方藩镇的一切努力不仅都是白费功夫,而且从开始就是一场失败。陆贽还举出玄宗的例子预言,关中京畿地区中央
军备的空虚必然会导致内乱,为此必须停止征发中央禁军,息兵罢战,并免除京城及畿县的杂税以安民固邦。德宗没有
接受后一条忠告,继续调用了泾原守军开赴前线,结果导致了兵变。但这并不是说德宗对陆贽这一“失败”理论无动于
衷,因为如果不是皇上对现实状况的某种默认,无论陆贽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样的指责都是不可想象的。
彻底的失败:泾师之变
建中四年(公元783 年)八月,当李希烈围攻襄州,德宗就已命令关内的泾原镇出兵赴援。十月初三,泾原节度使
姚令言率兵五千经过京师长安。
这时正值严寒,风雪奇大,从泾原来的兵士大多携带子弟同行,希望到长安时能够得到厚赏。负责犒赏的是京兆尹
王翃。
王氏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例行公事,其时战况紧急,也无暇顾忌许多,便随便配制出粗糙的菜饭,并还严促部队
立即上路。
泾原兵士这一怒不小,骚动之下竟然哗变,领头的人声称大内府库中金帛无数,鼓动大家去拿来平分,于是群情更
为激愤。当时部队已经出发到城外的浐水,变兵重新杀向长安城东的通化门。
姚令言正在宫廷中向德宗辞行,听到消息后立即快马赶回,在路上与变兵不期而遇,令言冒着箭雨呼吁士兵克制:
“汝等少安毋躁,听我一言。”令言声嘶力竭地大喊:“此去东征杀敌立功,何愁不富贵!如何无端生变,招致灭
族之祸?!”
令言此语更激起众人的悲慨之情,一不做二不休,变兵一哄而上把姚令言拥向城中。德宗这一惊不小,立刻命赐泾
原兵每人帛二匹,但已无济于事。军士以为皇帝这种前倨后恭之态是对他们的大不尊重,更加愤怒,杀掉了前来宣慰的
宦官。奔至通化门时,已是喊声震天,又有一位太监骑马疾驰而出,刚刚叫出“皇上口谕——”,就已是中箭落马。德
宗又命赐金帛二十车,但此时乱兵之势已成,和平解决已是不可能的了。午、未之时,变兵已进入城中,一路对狼狈逃
窜的百姓大呼:
“百姓勿惧!此后再不夺汝等商货作典质了!再不用交间架陌税了!”
普王李谊、翰林学士姜公辅奉诏宣慰,一出丹凤门就目瞪口呆:泾原变兵已在宫外列阵排开,周围黑压压围观的百
姓有数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德宗只能急召禁军,但德宗即位之初就任命的神策军士人首领白志贞却捅出了一个大纰漏。
原来,近一两年来由于战事正殷,禁兵兵源不足,天子遂命志贞兼京城招募使,负责招募之事。但此时此刻招募又
谈何容易,志贞无奈,只得请求德宗下令,凡武官豪富之家出子弟、甲马充实禁军,德宗也批示同意执行。如此一来使
得人心颇为慌乱,这倒也罢了,关键是军中死伤甚多,白志贞皆不奏报,以京师市廛沽贩之徒填阙。这些人大都是市井
商人,在禁军中只是挂名领饷,平时都在做生意,现在事出突然,皇上急召,自然是无一人报到,这个重大事故加剧了
德宗的危机。
当德宗听到慌张入报的宦官说根本无禁军可调时,顿时惊得说不出话来。幸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还算能见机行事,
赶紧劝说皇上出走,于是德宗只能带着两个贵妃及诸王子从皇苑北门狼狈出逃,身边惟有窦、霍约一百随从护驾。
巧的是,郭子仪之子司农卿郭曙与数十个家兵正在北郊打猎,将门之子到底处变不惊,听普王李谊说明情况后,立
即将卫队变为皇驾的前军,往北疾驱。另一位禁军将领右农武军使令狐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