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业务中出了件事。9月15日该行经手的一笔950万港币款项,因港方查补第二密码,延迟一天,正碰上英镑贬值,上海的中国银行国外部要他们赔偿损失,对方甚至暗示有吊销执照或没收外汇的可能,要他们迅速解决,不要节外生枝。陈光甫认为问题“不在痛惜财款,而在是非应予剖白,如屈就则将后寸步难行”。11月15日,他约李济深派来的代表李绍程在家午餐时,他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书面给李,希望李能电告北京,转告主管部门公允解决。同时抄录两份,由张公权转交《文汇报》张稚琴,此人是李济深驻港代表。第二天,李绍程来,说看过书面材料,“认本行立场正确,毫无错误,不能负赔偿损失责任。可惜本行致中国银行函,措词尚嫌软弱,惟此函送出后,此事即告段落,不必再行理会”。他说可以得到公允解决,他可以先发一电给李济深的秘书,李可转告主管部门电沪。他并拟好了电文。当天陈光甫去张公权那里,知事有凑巧,正好张稚琴去张家,已将材料转交,他已看过,并答应到广州通过李章达设法解决。
陈光甫在日记中感叹,连日对此事接洽,都有巧合。“李任潮约余北上,经此事发生接触,恐余之将后行动,受此影响,或有促进的可能。”'38'
11月19日,对于汇款案一事,“此事现在要通天,讲一个道理。我想共党人士的作风,亦是如此,但沪行人员已存恐惧之心而软化”,只求“财去人安乐”,他表示:“余意不在痛惜财物,而在判明是非。”
11月21日,他从张公权那里得知,前一天有中共较具地位的告诉他,说此事他们颇有理由,可以致电陈毅公平处理。
11月22日,《文汇报》张稚琴从广州回来。李章达称“现政府政策在收复人心,此事即使政府吃亏,亦不能用高压手段”。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曾与张谈及陈光甫,说他“过去做人正派,在国际上极负声誉,希望出来参加”。'39'
这一天,陈光甫发现李绍程原来与李济深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与其秘书熟悉。11月25日,中共方面问张公权,汇款案以政治办法解决还是经济方式解决,陈不赞成用政治方法,恐今后“有此结痕,免事易于为难”,所以希望经济方式解决,即交由银行公会仲裁,虽然他知道当时外汇业务有经验技能的多已离开,留下来的或技术不专门,而且限于环境,有所畏忌。但他觉得出于第三者的评判,不是对方的压迫,则可以对本行有个交代。
12月21日,陈光甫认为主要是自己的银行在上海,把对方当作政府机构,先存恐惧心理,也没有详细调查其中真相,从侧面打听,“大概私营银行同业中,亦俱在恐惧气氛内,故咸认以忍痛赔款为合算,以免动摇本行经营之基础”。'40'
这件事对他最终下不了决心北行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很难判断。但这件小事也要通过惊动叶剑英、陈毅、李济深等重要人物,恐怕也会给他留下印记,难免不望而却步吧。从此之后,陈光甫再也没有北上的打算了。
'1'《胡适书信集…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93页。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8''29''30''31''36''38''39''40'上海市档案馆编《陈光甫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210、227、228—229、229—230、200、212、201、202、204、207、208、211—212、242—243、199—200、201、205、216、232—234、246、214—216、234—236、236—237、239、244页。
'18''19''20''22''23''24''25''26''27''32''33''34''35''37'转引自杨天石《海外访史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641、644—645、646、 632—633、634—635、634—635、638、640、639、646—647、647、649、650、650页。
'21'《颜惠庆日记》,见《颜惠庆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83页。
诗人、革命家:柳亚子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近代有影响的诗人、革命家,一生中写下了7000多首慨当以慷、意气风发的诗篇。早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与陈去病、高旭等发起光照文学史和革命史的文学团体——南社。辛亥革命后,曾到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任秘书,不到三天就辞职,到上海办报。1923年,与叶楚伧、邵力子等发起成立新南社,提倡新文学和社会革命。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他成立吴江县党部,1925年被选为江苏省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1926年出席国民党二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因为反对蒋介石的“清共”政策,受到追捕,一度亡命日本。“皖南事变”后,与宋庆龄、何香凝在香港发表宣言,严词痛斥蒋介石,被开除党籍。随后在重庆与谭平山、李济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又与宋庆龄等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秘书长。著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集》、《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南明史料》等。
开天辟地君真健,俯仰依违我大难。
醉尉夜行呵李广,无车弹铗怨冯 。
周旋早悔平生拙,生死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弛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1'
1949年3月28日夜,与毛泽东相识23年、诗词唱和不断的柳亚子写下了这首《感事呈毛主席》,诗中弥漫着他内心的不满和牢骚,流露出了归隐故乡之意。'2'“说项依刘我大难”意指说服蒋介石交出政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个天大的难题。这是柳亚子对中共与国民党政府的和谈不满。这一天离柳亚子到北平不过十天,毛泽东进北平只有三天。一个月后(4月29日),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当天中午就让秘书田家英送到柳亚子的手中。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在心向往之的新政权即将诞生之际,柳亚子竟然“牢骚太盛”几乎成了,柳亚子“牢骚太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自毛泽东的诗在1957年的《诗刊》第一期上发表至今,还没有人提供特别有说服力的解释。最近,孙有光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周恩来批评柳亚子牢骚太盛》(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6期)。1949年柳亚子住在颐和园时,他是负责其生活管理和警卫工作的中共中央社会部便衣保卫队员,亲眼目睹了柳亚子发牢骚、打门卫、骂哨兵、打管理员,以及周恩来批评柳亚子、田家英送来毛泽东的上面那首诗的经过。当事人的回忆大大有助于我们破解柳亚子的“牢骚”之谜,其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说1949年4月22日,周恩来在听鹂馆请柳亚子夫妇吃饭,对他打骂门卫、哨兵、管理员的事当面作了批评,并对没有邀请他参与新政协筹备工作等做了一些解释,周说:“因为柳先生年岁大,身体不好,有些事情没有麻烦您,柳先生可能有些误会。不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不一定在政府里就不安排重要职位,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也不可能都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希望柳先生把眼光放远一些。多多保重身体,今后有的是重要工作要您去做。”'3'周恩来对柳亚子的劝慰透露了其牢骚的重要原因。只是孙有光记忆的时间有误,查柳亚子4月22日日记,没有一字记载,倒是他6月28日记有和周恩来在听鹂馆晚餐,但同席的人很多,有张友渔、徐冰等共13人。“乘舟而去,徒步而归,余颇有醉意。”'4'参照宋云彬7月4日日记,周恩来和他谈话应该是这一次,这一天,宋云彬曾收到他的来信,其中有“自在听鹂馆与周恩来等作一夕谈后,日来魂梦都安,更觉心平气静矣”这样的话。'5'
此外,仔细对照孙有光的回忆与柳亚子、宋云彬当年的日记,有许多回忆也并不准确、可靠。如孙回忆,“从3月18日到北平一周多来,柳亚子可以说是满怀喜悦,满心振奋”。3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4月1日在北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举行和谈,将六国饭店作为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下榻和工作的地方,包括柳亚子在内住在六国饭店的民主人士都要全部搬出,3月29日柳亚子移居颐和园益寿堂。“由于柳亚子先生对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本来就不同意,此时为了给国民党和谈代表团腾住地,又让他从生活条件优越的六国饭店移居到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颐和园居住;黄炎培3月25日到北平,3月26日毛主席就在香山双清别墅宴请黄炎培,畅叙别情,纵谈时局,而他到北平一个多星期了,毛主席还没有接见他;有的高级民主人士一来北平就给了专车,而没有给他”。“几件事引起他的不满”,所以他才写下了那首不无牢骚和幽怨的诗《感事呈毛主席》。“总的说来,柳亚子的牢骚,是从3月26日通知让他从六国饭店搬出起,到4月29日毛主席派田家英给他送诗止,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发生的。”'6'这番回忆多处有误。
孙有光的破解还有疑问和漏洞
一、从3月18日到北平一周多来,柳亚子也并不是“满怀喜悦,满心振奋”。
实际上,他到北平几天即开始流露出了不痛快,抵京当天他就有意到西山碧云寺参拜孙中山的灵堂,因接待部门无法及时提供小车而未能成行。 3月20日晚上,他出席李维汉、周扬主持的学术工作者会议。“李、周招宴,饮酒仅七杯,颇不痛快。”'7'3月24日,“下午,赴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地址在中南海),被邀讲话,尚未垮台为幸!……又出席文协筹委会,未列名常委,从此可以卸肩了”。'8'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南社盟主被摈于文协筹委会常委之外,话虽说得轻松,其中却不无苦涩的滋味,实际上“牢骚”已露出端倪。
这和他进北平前的发脾气可不一样,3月17日叶圣陶日记称:晨起甚早,亚老示以二绝。昨夕在车站等候较久,亚老向招待人员发脾气,既而悔之,遂作二绝。其一云:
驱车夤夜入沧州,俸禄中宵动旅愁。
蛇影杯弓疑过敏,如虹剑气浩难收。
其二云:
谩骂灌夫原失态,数奇李广不成名。
水心两字能箴我,克己终怜负友生。'9'
3月25日的云彬日记中就谈及柳亚子“近来兴奋过度,又牢骚满腹,每谈必多感慨”。'10'这与柳亚子后来写给儿子柳无忌一家的信中所说“我到此后,精神非常好,就是脾气愈来愈躁,喜欢骂人,那也不去管他了”。'11'前后可以相互印证。由此我们不难想见,柳亚子的“牢骚”也不是从3月26日这一天开始的,而是踏进北平不久就有了。
二、孙有光回忆柳亚子移居颐和园的时间不对。据柳亚子4月22日的日记,那天他到陈叔通处,钱端升、齐燕铭来,才知“将迁入颐和园休养”,“或将与不辨菽麦的载湉小丑,同其命运欤!一笑!”'12'与孙有光回忆3月26日决定将他移居颐和园相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