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
许多人已意识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而结构问题的原因何在?在于部门、资源及人力的配置失衡。结构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可以依靠股市和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吗?
实践证明不能。这只能导致(事实上已经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泡沫化。被炒家称为〃发大奖〃的1999年5·19股市大井喷。实际是令遭不景气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的一次内伤性出血。
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几乎在所有的实业、实体生产领域中,利润率均下降到接近负数。出口外贸行业在市场外受美欧新保护主义政策的种种打压,在市场上则由于高汇率政策而减弱竞争力。国内众多生产型企业被模仿西方的税制改革而带来的复杂高税率压得抬不起头来。
甚至泡沫经济领域的房产及股市,也呆气沉沉。最近市场上流行的民谚中有几个〃没想到〃:
想炒股票,没想到成了股东;
想炒房产,没想到成为房东;
想泡小蜜,没想到当了老公;
想免费治病,没想到入了邪功(法轮功)。
似乎除了寅吃卯粮,实施赤字财政和高额国债政策(实际是将巨额债务留给将来),即拿不出其他任何激活经济的办法。
(十)
手边的两份材料引人深思。
这两份材料都发生在1999年8月份的《参考资料》上。一份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个联合国的报告指出:
〃以西方国家为首提出的通过大规模私有化改变前苏联阵营国家经济模式的努力,已使这些国家一亿多人陷入赤贫,并使数以百万的人完全失去了经济保障。而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正是西方大学、国际机构和政府的职业经济学家提出的正式建议。〃
这个报告又指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类是天生的资本家。他们认为,尽快破坏东欧和前苏联存在的妨碍资本主义的计划桎梏将促使人们自动作出反应,创造资本主义繁荣。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幻想。现在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他曾认为共产党统治的崩溃'将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一个自由市场的积极向上的制度'。他本来认为实行资本主义是'人类的天性'。但结果发现决定因素不是天性,而是文化,而文化不是经济学家精通的领域。〃
西方评论家针对此报告指出:
〃在过去十年一直阅读报纸的人,以及关注西方国家争论对俄罗斯和前苏联阵营国家政策的人,都不会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中的这种发现感到惊讶。然而,这个灾难的规模之大,甚至会让那些对这个政策提出批评的人也感到震惊。〃
评论指出,〃这个报告可以使对意识形态的肆力有怀疑的人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政策建议的威力是巨大的,尤其当它们是馊主意时。〃载自《大参考》,1999年8月31日,第48页。
(十一)
同一天《参考资料》上还刊有《远东经济评论》8月26日刊载的一位美国教授鲁迪先生的文章。这位教授强烈反对传闻中的对人民币适度贬值的传闻。尽管他承认这对中国经济可能有短期好的效果,但是,他坚决反对!
他鼓励中国人民币在当前如此严重的通货收缩形势下,继续维持高币值。他赞扬中国的一这政策为亚洲周边国家带来好处(据说这是中国的国际义务?尽管亚洲所有国家都将自己的货币贬值以减少损失,包括日本。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承担这种国际义务,而只有中国来承担?),他说中国的政策减少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灾难后果(而这一危机正是美国金融力量一手策划和发动的),并且帮助美国抑制了美元升值的压力(美国应该给中国银行领导发大奖)。那么解决中国当前经济问题的办法何在呢?这位美国教授的建议是快速全面私有化:
〃中国必须对它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改变。现在正是采取这种强有力的解决办法的适当时机。〃
这位教授建议:
〃中国向大型合资企业和外国直接投资实行开放,并鼓励大力发展私有化将促进出现繁荣的局。不需要多长时间,金钱和对自身有利的主动精神就会在就业和生产活动方面创造出一个繁荣的局面。中国的错误一直就因为它依恋固有的公司制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已经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必须尽快予以废除。〃
我们看到,这位教授的建议,正是联合国那个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威力巨大的馊主意〃。
尽管这种馊主意已使俄罗斯〃一亿人陷入赤贫,数百万人失去经济保障〃,〃其灾难规模之大使那些曾批评这个政策的人都感到震惊〃。但是,他仍认为有必要在中国也尽快推行!近两年来,类似的建议在中国被不断提出。当前我们已看到许多由于国企崩溃而造成的灾难。
如不立即扭转政策方向,可以深信,其灾难的规模之大,有一天会让上帝都感到震惊!
(十二)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理论家再次把〃改革〃的目标集中到解散(即全面摧毁)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上。他们不顾俄罗斯私有化的经济崩溃现实,竭力把中国决策者引导到重蹈俄罗斯覆辙的道路上。其原因和目的究竟何在?
西方势力把对〃改革〃的目标集中在国企身上,这不是偶然的。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根本问题,出在投资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市场无序竞争及投资的盲目性与重复性上。而与所有制问题无关。那么,为什么西方意识形态却总要把中国的国企予以摧毁呢?这里有一个大阴谋。
国企,大型国企乃是中国的国家垄断资本形态。中国的国有制形态,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根本支柱和基础所在,是中国国力与国家权威之所在!正是通过这种所有制形态,才能将垄断性金融资本与垄断性产业资本高度集中,才能形成有效的国内市场摒卫,通过与国家政治力量结合于一体,而成为外部势力控制中国不可逾越的障碍。
很难设想,如果不在50~70年代形成这种强有力的、集中有限资源的国家垄断资本形态,以当时中国那种落后的经济基础,中国可以搞出〃两弹一星〃,可以形成强大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
(十三)
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是否都是不合于历史潮流的怪物呢?近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出:
〃最近,世界上超越国界的超大规模企业合并一桩接一桩。德国的奔驰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合并;德意志银行和美国的银行家信托公司合并等。这种合并动向不仅表现在汽车、金融行业,也已经扩大到了化学、信息通讯、医疗、飞机制造、航空等广泛领域。
世界各国有实力的企业一齐行动起来争夺世界市场。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大竞争时代。要想在大竞争时代取胜,其战略是:通过大型合并,实现经营效率化,把因此而产生的多余资金投入到重点事业中去,以提高竞争力。〃
为什么西方跨国资本在把垄断性跨国企业作大,而在我们这里,却诱导决策者不断出台新政策,搞垮、搞散、〃股份化〃掉大型国有企业呢?很简单,搞乱搞垮搞散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外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将它们分散而吞吃掉!
(十四)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惟有美国经济一家独秀。其手段主要是利用突出性的金融掠取。
中国在开放金融上所设置的市场屏障,以及金融与产业相结合的一体化国家垄断资本形态,是美国金融突出力量进袭中国掠取巨额超经济利润的最大障碍。我们看到,在俄罗斯所谓改革派力量主导下,俄罗斯自我摧毁了这些障碍,于是导致俄罗斯国家资金的大规模外流,其规模远远大于进入俄罗斯的外国资金数量。
如果中国接受类似美国那位教授提供的大规模私有化和摧毁国有化体制的建议,接受美国金融开放条件,融入美国主导的资本市场,摧毁国有金融及产业体系,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中国走向社会动荡和动乱,最终是走向殖民地依附道路。
警惕日本对华新战略
此文是何新1998年写报中央最高领导的研究报告。
江主席对日访问已结束。
日本对此次访问采取一种十分矜持即有礼貌的保持距离和冷淡的态度。日本拒不承认错误而谢罪道歉,同时拒绝就台湾问题说〃三不〃。右翼分子在江主席在神户大学演讲时公然捣乱会场,极其无理。联系日本近年来对外政策所作的一系列调整,这些表现背后实际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涵义。
1、未来30年内,中日之间,有交恶以至交战的可能。
根本问题是美国已成强弩之末。美国统治下的世界秩序,即将随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弱化,以及欧洲新秩序,欧陆新轴心的出现而日渐没落。新的世界秩序在重新形成。但是,东亚新秩序的未来前景极不明朗。中日两雄不并立。日本要作东亚中心,必须孤立、分解或孤立中国。展望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已成为日本图谋构建以日本为经济政治中心的未来东亚新秩序的第一位假想敌。
2、近期以来,日本及美国有一系列举动,都有战略意义:
(1)日本与美建立导弹防御体系。(2)发达国缔结限制高技术扩散协议(一方面防止对第三世界扩散核导弹技术。另一方面防止对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工业国扩散高级电子技术)。(3)高薪诱惑聘购中国电子软件人才。(4)日本已突破对外派兵的宪法限制等。
3、日本对韩致歉,不是向韩致歉,而是向美韩联盟致歉。因在韩国,美国经济、政治、军事都染指甚深,加以日本从战略考虑出发,图谋在未来借韩国为基地登陆朝鲜半岛。这些都需要以改善日韩关系为前提。因此才有日首相公开道歉之举。
4、日本最近的战略动向,同时有南进和北进之举。在南方沿海西进。实际上,在台独势力背后,在近期东南亚出现的反华排华浪潮背后,(如菲在南海闹事、印尼排华、新加坡图谋取代香港作亚洲金融中心等),都浮现日本授意及支持的影子。我们应当注意到,以美国日本为背景,一条为遏阻中国而建立的由太平洋直贯印度洋的珍珠链式战略线正在形成。即:日本台湾菲新马泰印尼印度。中国必须高度警惕今后日本通过代理人染指香港事务。
5、在北方,日本在北进。日本已降低对俄姿态,以合作开发俄罗斯北方列岛为前沿,登陆西伯利亚。同时日本在试控拉拢蒙古,插手朝鲜半岛。将来日本很可能试图重蹈日本19世纪拟定的〃满蒙战略〃,即沿着以朝鲜满蒙为基地,割据关东分解中国的旧辙前进。
6、为适应东亚形势未来的变局,我国有必要修改对朝战略。声援朝鲜。
日、美构建导弹防御体系,名义是防朝,实际是针对中国。对中国来说,朝鲜仍然是唇亡齿寒的战略前沿据点。
7、应寻求在中俄之是加强经济联系。否则单纯政治关系、〃战略伙伴关系〃都是空洞的。
建立将中俄贸易,由企业的行为提升到国家间的政策性行为。向俄提供援助(债务形式)。为中国的过剩消费品寻求富有潜力的俄罗斯市场,缓解其经济困难。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