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国民(在斯大林时期)积怨甚深,无法解决的旧仇过多,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国民被无辜地大量杀害,这一切都是斯大林成就的无形代价。〃于是他质问道: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所作的历史比较来看,苏联人民为上述经济进步付出的这种代价是否太高了?
何新:我无意为斯大林时期的某些错误政策和政治运动作辩护。但既然布热津斯基提出了这〃历史比较〃的问题,那么我就想指出以下的世界历史资料:
从近代世界历史看,由于工业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广泛深刻变迁的大规模社会革命,由于人们在创造历史中,不能不面对着激烈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而任何历史人物与国家政策常常难以避免各种盲目性、探索性和实验性,因此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准备时期和前期,都不得不为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社会和文化代价。揆之世界各国,几乎毫无例外!
且不要说英国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劳工和穷人们以及英属殖民地人民,为英帝国的经济发展所承受的巨大社会苦难与牺牲。也不必评说美国工业化早期,直到19世纪中叶仍存在的残酷黑奴制度,开发西部时期对印第安人的血腥灭绝运动(这都发生于一个宪法中明确颁布了人权原则的国家)。
至于布热津斯基书中还提到的所谓〃对人性的无视〃和〃政治镇压〃,我们在标榜〃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在创造资本主义制度的那些浪漫英雄史诗中,可以非常醒目地看到。例如常常被颂扬为民主、人权典范的法国大革命,在一部美国学者撰写而颇负盛名的《世界文明史》中,就有如下的记载:
〃恐怖统治时期的两万个被害者就微不足道了。至于被许多人崇拜的拿破仑所杀的人,则至少是这一数字的20倍以上。〃
由此可见,由于为建立一个新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巨大激烈的社会冲突,因此,布热津斯基所说的那种所谓〃无形代价〃,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而如果全面比较自17世纪至19世纪的300年间,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工业革命和经济现代化所曾付出的种种历史代价,那么苏联与中国在更加低的经济起点上,为达到国家现代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无论就时间和数量看,就都并不能算过高。
16.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
记者:在苏联之后,中国作为一个从人口、疆土和地理上都无比重要的东方大国,也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对此,一些人今天提出了疑问:这一道路的选择,究竟是否明智和正确?
何新: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观察20世纪前半期中国所面临的历史形势,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乃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历史选择。这也许根本不是一条天堂之路,但却确实是一条强国之路。因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对于俄国、中国等经济落后国家,当时恰恰是一种可有效解决众多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现代化运动的有效指导理论。
第一,当时面临瓜分和亡国危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才提出了〃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进行了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有效地从1840年后长达百年的社会动乱中,拯救了已濒于破碎的中国。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形成了20世纪中国的革命民族主义(即现代爱国主义),解决了建立独立经济、保护本国市场的历史任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对于保护中国民族经济,维护本国市场,发展中国工业,振兴民族精神,显然起过无可取代的作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社会资本和资源的国有化(公有制)和计划化,这一理论有利于在落后国家中快速集结和积累工业化资本。也使得工业落后的国家,能够集中分散的资金、资源和经济力量,在国际市场上对抗经济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的国际垄断资本。
第三,马克思主义作为维护工人和贫困农民利益的理论,主张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约束两极分化,对穷人提供社会保障机制。依靠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国家政策,使中国在50年代的大规模工业革命时期,能避免发生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曾普遍发生过的那种野蛮剥夺(请回顾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反流民法,北美的黑奴种植园制度、充满血腥的开发西部运动,以及18~19世纪残酷的美国劳工制度)。
第四,共产党的组织、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形式,重视集体伦理的社会原则,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民族主义(即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则极其有效地集结了传统社会形态下,处于无序分散状态的社会力量,从而比较迅速和大规模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甚至被某些人讥笑为〃清教徒〃式的中国50~70年代那种崇尚俭朴、刻苦、勤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价值观念,客观上也有利于压低社会消费,快速积累社会资金,有利于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从而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英国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清教徒伦理也促进了早期英国工业革命)。
无论1949年后的40年来,共产党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以上四点,我想是任何持论公正的人,都难以全盘抹杀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救中国,并且的确救了中国,秘密就在于此。
中国由1949年一个经济已经濒临彻底破产的落后农业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工业化;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大规模经济成就,证明了这一道路的历史性成功。
实际上,若就传统意义的〃工业化〃标准看,也就是说,以钢铁、能源、机械等资本资料产量(即霍夫曼的标准)以及国家总体实力为衡量标尺,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仍可评价为相当成功。
苏联自1917年革命至40年代初已跨入世界工业军事强国行列。中国亦于1949革命后,经三四十年间跨入世界工业军事大国之列。在50年代至70年代,苏联中国式工业化模式曾被第三世界国家于取得政治独立后广泛效仿。
所以,无论从近代世界上后进国家走向工业化的道路看,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现代中国的实际意义看,中国在1949年选择的发展道路,都的确没有错误!
附 录
附录:
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速度
陈文鸿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比较各国统计数字可以证明一点,也是一般人所忽略或故意忽略的一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直并不比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低。
表A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
单位:%
1917年低于3
1922年约为1
1937年低于10
1950年约为20
1976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高于40
经互会成员国约为33
苏联约为20
(资料来源:苏联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手册,1917~1977年)
从中国公布的统计数字看,单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作比较,很难说哪一种社会制度比较有利于经济增长。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统计,1953至1980年,扣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1%,同期西方主要国家及苏联、东欧各国国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平均增长率见下页图表。
表B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比较
单位:%
年代世界平均社会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
1951~19766.69.84.77.65.4
1971~19765.38.02.76.63.4
表C 世界各主要国家年均增长率单位:%
资本主义国家(1953~1980年)社会主义国家(1951~1978年)
日本 8.3罗马尼亚10.9
西德5.3东德7.0
法国 4.7保加利亚6.7
美国3.5苏联7.8
英国2.6波兰7.4
印度3.7罗马尼亚10.9
捷克5.8
(资料来源:同表A,第292页)
上述比较可能不十分准确,例如西方各国的较低增长率是由于他们的经济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发展水平。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本身力量,特别是苏联在二次大战前是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孤立,不像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长期依靠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交换来提高本身的资本积累。
一些批评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较高经济增长率是依靠国内的高积累率而来的,因此是不正常的。可是,不应忘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从较低的水平开始的。像中国及部分东欧国家,差不多是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基础上来发展。高积累实际是原始积累,或如苏联经济学家Praeobrazhensky说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而苏联和东欧各国,以至中国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对人民生活来说,并不像英国在工业化初期那样带来广泛的贫困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相对于处于相近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所付出的代价和由此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是颇为突出的。
至于说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消费水平不及资本主义国家,若以发展水平相近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情况并不十分恶劣。主要差别是分配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消费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比社会主义国家为高。
(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7年7期)
八、20世纪的共产主义革命为什么必然遭遇失败?
1、布哈林创立了错误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记者:社会主义搞了将近100年,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站得住的经济学体系。是否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成功?
何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成败得失存亡兴废,问题复杂,我们下一步再谈。
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我认为,还不能说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经济学。我讲过经济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导国家政策的宏观经济学。这种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经济学,包涵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等国家领袖关于苏联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方针政策的论述中。这些论述,是他们从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所总结的,包括工业化、农业和粮食问题,财政金融及国家计划问题等等,这是一套现实的理论。没有这一套理论,就不会有过去中国成功的经济建设。
另一种是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内,发展一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就是经济的意识形态。我们过去那一套东西在理论上的确是失败的。但是你知道这一套所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作俑者,理论的创造者,究竟是谁吗?
记者:是马克思、恩格斯吗?
何新:绝不是。过去许多人们这样认为,其实是大错特错。在马克思和列宁著作中,实际上找不到与后来那种所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