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种讲法,唤醒大家回头,这很有道理。

    佛家要修行证果,头一个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执著有个我一切都为我,执著有个私的念头,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夹在里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颠倒之法不是佛法。我们今天将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学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觉正净是宝,是宝中最殊胜者,三宝都是属于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别人。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皈依他,早年是教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觉正净是三宝,叫自性三宝。但是对于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你、诱导你,让你时时回归自性三宝,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这才是真正的三宝,真实三宝。“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名就皈依,闻名就回头,毕竟不堕恶道,他的生活、他的行为能与自性觉正净三宝相应,他怎么会堕恶道?纵然造作恶道的因,恶道的缘断了,所以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这一句跟前面‘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一个意思。再看第八尊: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前面一尊‘宝胜’,这一尊“宝相”,宝胜的意思广,宝相完全是从形相上来说的。但是说到相,我们就要想到性,为什么?相是性变现的,性是能现能变,相是所现所变。我们就最浅显的地方来看,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闻佛之名我们就体会到宝相。佛的宝相怎么来的?修因所得的果报。人人都希望相好,都希望相貌庄严美好,要知道这是果报,容貌是果报,体质也是果报,你的身体健康长寿是果报,容貌好丑也是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属于果,修的是什么因?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引用的这些经典可以去参考,你在这个经典原文去找,查《大藏经》太麻烦,《金刚经讲义》很普遍,诸位手上都有,你去看看。

    譬如佛的广长舌相是好相,什么因修成的?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你要真正修善因,你才得善果,得善的宝相,如果不是修善因,你的相貌就不能够圆满。世间人也有一些好相,福相,你仔细去观察,他是福相,他不是宝相,宝相里面有真、有善、有美,福相里面有美,它没有真、没有善。所以与这些人接触,我们现在人讲磁场,你跟他接触的时候,那个磁场不会感到很舒适,不会感到很欢喜,这就是他只有美,他没有真、没有善。如果我们接触一个修行人,他没有地位,他也没有财物财富,他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人,他长得也不美,可是他有真心,他善良,我们跟他接触的时候,那磁场不一样,感觉得很舒适,那个相叫宝相,诸位细细去体会,你逐渐逐渐你就明了了。‘宝相如来’,我们读到这个名号,立刻就要懂得修因证果,正是表种善因得善果,表这个意思,你听到这个名号,你就能够断恶修善。恶就是烦恼习气,你能断见思烦恼,能断十恶,能修十善,这是你修行证果的基础。

    经文末后说,“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注解里头有一段话我们念一念,在一百四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末后一句看起。他说‘今约藏教以对圆位’,藏教是小乘,圆教是圆满的大乘,把他们断证位次做一个比较,‘则初信至七信’,这是圆教,圆教初信菩萨到七信菩萨,‘三界见思任运断尽,与藏教第四果阿罗汉齐’。由此可知,此地讲‘得阿罗汉果’,不是真的小乘阿罗汉,是什么?是大乘初信到七信位的菩萨,这个意思在此地。因为《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怎么会证小乘果位?是用小乘果位来比喻他断烦恼层次,见思烦恼断了,这才能得宝相庄严。所以我们看人,人的心清净他有一个清净相,人很慈悲他有一个慈悲相,这个人很凶恶,他有个凶恶的相,你细心观察,所谓是‘诚于中而显于外’,相貌就是你自己心理情绪的一个表现,从你的相状能够知道你一个人的心,你的心理、你的思想,知道你的情绪。所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就修因证果了。下面经文这第九尊: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这是“袈裟幢如来”,什么叫‘袈裟’?注解里面说,‘此约庄严标相,以彰佛德洪名’,下面引‘《心地观经》云,袈裟,即是如来宝幢之相’。先要懂得袈裟的意思,袈裟是梵语,它的意思是杂,颜色杂色叫袈裟色,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是个混杂的,凡是混杂都叫袈裟。所以托钵,托钵这一钵饭叫袈裟饭,为什么?许多人家供养的,饭菜合在一起。我们这个衣,衣为什么称袈裟?各种颜色混合在一块染的,所以它不是正色。正色是五色,红黄蓝白黑这正色,黑色也是正色。佛弟子不著正色,这衣叫染色衣,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成这个颜色,这叫袈裟,袈裟是从颜色上来说的。

    在过去,也是在佛的衣质料上说,它也是混杂的。因为古时候托钵这一钵饭容易,大家供养容易。古时候资源缺乏,布都是手工制的,所以得一件衣相当不容易。衣从哪里来?衣从这些在家人,他们穿著这些破旧的衣服,不要了,丢掉了,出家人把它捡来。可是诸位要晓得,印度人的衣是一块布裹在身上,他穿旧、穿破丢弃了,出家人把它捡起来,里面还有可以用的,破的那些地方把它剪裁掉,这样多剪几件,把它拼拼凑凑就拼成一条衣,所以这个也是袈裟。拼成之后,当然布的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所以缝制起来之后再染色,这叫袈裟。由此可知,袈裟真正的意义是随缘而不著相,衣食住行都随缘,决定没有挑剔。佛在世间,在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无心,无心就是无有分别心、无有执著心,随大家的供养什么都好,总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待,这就对了。

    “幢”是高显之意,这是表法。佛家的生活态度,这样明显告诉世间一切众生,这就是自行化他,教大家在生活上不要过分的执著,不要过分的贪图享受,你一切都能随缘,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这里头真正快乐。一切要过分讲求,你苦就来了,你过的日子是苦日子,再富贵也是过苦日子。所以知足的人,他一切不讲求、一切都随缘,再贫穷他快乐,他过的是乐日子。由此可知,苦乐也在一念之间,一切随缘,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乐?所以这一件袈裟用意就很深。但是现在纵然搭著袈裟满街去走,人家不知道、不懂这个意思,古时候的人懂,一看到袈裟他觉悟,把世间一切贪染之心他就能够伏住,就降下来了。现在人不知道、不懂,这是佛法弘扬的太少了,世间人对佛法产生很大的误会。这一桩事情,也正是我们这一个时代佛弟子,应当要努力尽心尽力宣扬佛法,让社会大众对于佛的教育、佛的教化有正确的理解,重新肯定,这是我们的本分工作,我们把它做好,我们这一生就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了。所以这个功德,说是“闻是佛名,超一百劫生死之罪”,这里头含著自行化他,无量功德。末后这一尊: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山王”就是指须弥山,在一个世界、一个地区,须弥山是叫妙高山,须弥是梵语,这一个地区最高的这一座山,就称为须弥山,这个地区的须弥山。在这个世界,这一个世界里面最高的山,是这一个世界的须弥山。所以须弥并没有说是固定指哪一座山,不是的,看它的范围。如果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须弥山就高了,是这一个娑婆世界里面最高的一个山。通常讲我们地球叫阎浮提洲,阎浮提,我们这个地球上最高的这座山,那是阎浮提洲的须弥山。这是讲山王,山王就是指最高的这座山。“大通”都是形容山王,这个山王高大,通也比喻,大跟通如果从表法的意思上来说,注解里面一百四十六面,注解里头的第三行从当中看起:‘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报身果,四智究竟庄严’,这从表法上说的。

    须弥山,佛在经上讲四宝合成,用四宝来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那就是般若,这个意思非常明显的显示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须弥山,四智这是大、这是通,这是无障碍,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山王这是果报,比喻佛的报身,我们明了佛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法身、报身、应化身是一,一而三,三而一,这个意思很深很广。由此可知,这一尊佛的德号是讲修因证果,修四智之因,一定证报身之果。因为报身佛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的,报身是智慧修成的,所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那就“遇恒河沙数诸佛,广为说法”,与这个意思就相应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经讲义 第三十四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中,第一百四十六面,请看经文: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地藏菩萨在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了十尊佛之后,又说出这个地方的九尊。末后告诉我们,像他所说的这些佛,数量是无量无边,不可称说。这是教给我们,要称念诸佛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我们偏赞阿弥陀佛,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其实每一尊佛的德号,都是不可思议,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才真正突出佛法里面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称念任何一尊佛的名号,都有同样的成就。世尊在这么多名号当中,特别跟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原因又何在?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