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息很令人失望,但又为我们提供了瞬时的安慰。同样的,如果一直在企盼着的一封预期
了解的带有某种决策性的信函,突然不能如期到达自己手中时,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情
产生。
    在诸多事件中,人们确实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产生的。在这两者中比较强烈却
又较远的一种情感即欲望,是经受考验和等待有利决定的欲望;那种更能触动我们然而
却很微弱的情感就是愿望,它保留在现在的闲静及平安之中。那种企盼考验或信函的情
感再度被激起时,愿望就会重新出现,这种企盼的结果也许是令人失望的,但愿望毕竟
还是怀有一定的希望的。
    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一个反对派,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我采取任何步骤,有任何
的决定——虽然常常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这个反对派必然会在事后攻击我的所作所为,
且没有一次是合理的。我以为,这个反对派,就灵魂的审查而言,不过就是一种矫枉的
形式,可是它却常常的谴责我,尽管我认为我没什么可受责难的。毫无疑问,同样的事
情也会在其他人的身上发生,就即此可以阻止思考的人来说,他最好还是不要做出郑重
其事的事情来:你如此精明能干,深思熟虑,而不致于后悔实现圆满愿望的尝试?
    为什么说“普通”二字就是一种蔑视的说法,而要是说“不同凡响”、“非凡奇特”
或是“人灵天杰”就会让人心满意足呢?怎么普通的东西就一定是鄙欲的呢?
    “普通”二字,究其原义,就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即全人类均可摊到,“普通”可
以说是人类本质中的固有成分。所以,一个人要是没有什么超凡脱俗的品行,他就是一
个地道的“普通人”。“平凡”二字就显得比较温和了,它一般说来只是对智力的特征
说的,“普通”二字似乎更具有道德方面的作用。
    与他千百万个同类一模一样的个体,会有怎样的价值可言呢?当然,我说的不仅限
于千百万个,而是不计其数的个体,亦是世世代代相传,永无终结的生灵。自然之神慷
慨大方地从她那永不枯竭的泉眼里涌出汩汩泉水,就好像铁匠绝不吝啬从绕钻上翻飞出
来的火星一样。
    显然,一个从未超越过侪辈特性的个体,就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存要求整个地局限在
与侪辈同等的范围内,在其中过着这些范围所制约的生活。
    在我的几部著作①中,我多次论证:低能动物并不具有高于它同类的特征,只有人
才是唯一有权要求个性的生物。只是在实际中,这种个性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毫无什么
结果,并且,他们几乎都被置于某一等级之中,即所谓的物以类聚。他们一类的思想、
欲望同他们的面目一样,正是他们这类所共同具有的,或至少是他们所隶属的那一等级
的一类所共同具有的,其特性是浅薄、普通而平凡,这是为数众多的一个等级。相对来
说,你可以一眼就能洞察出他们的意图和打算来,他们相互间非常相似,就像是批量生
产出来的产品,使人难以区别。    
  ①即《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48页;《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
338页。

 
    确实,假如他们的本质就深深淹没在同类的本质中,可想他们怎能超脱其类而生存
呢?既然,他们只有这种普通的本质与生存方式,因而对低能动物的那些鄙微的诅咒,
同样就可以施于他人。
    一切高大、崇高或伟大的事物,一定会像母亲那样,就其本质来说,是世界上绝无
仅有的。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找不出一种更贴切的表达方式来形容什么是卑下和鄙琐,
只有我的作为一般用途而提出的“普通”这个词方能解决上述问题。
    作为一切生灵之生存基础,便是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这是任何生物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万物的永恒元素。所以,这个意志就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也是动物所共
有的,当然,它也包括那些低级的存在物在内。可以这样说,我们与万物同族——仅此
这一点而言,是说万物充溢着意志。另外,因为具有智慧和知识,人才能凌驾于他物之
上,同时才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同。这样,在每一个自我表现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
发挥出智慧的独立作用来。这是因为,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所见的,是意志是我们“普
通的”部分。每一种意志的强烈表现都是普通而又粗俗的,也就是说,意志把我们降低
到侪辈的水平上了,它使我们仅仅就是同族的一份子,这源于我们所显示出来的,就只
是整个人类的特性而已。所以,当情感如此强烈且又超出了意识范围内的理智因素时,
人类才就只能行使意志力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人的每一次勃然大怒都只是一种普通
的表现——是每一次的欢乐、憎恨、恐惧的自由表露——一句话,就是一切情感的形式,
就是每一次的意志活动。
    如果屈服于这类强烈的情感,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会把自己降低到最最普通人
的行列之中。相反,如果一个人想要超乎寻常,或说这个人伟大,他就绝不会让意志的
活动占据并支配他自己的意识,无论他从中受到什么样的诱惑。例如:他虽然已然觉察
到有人对他居心不良,他却能毫无憎恨之心,不光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头脑的最显著之
标志,就是对侵扰和侮辱性的言语毫不介意,并且会像对待其他数不胜数的过错一样,
将其归于这个人只有不完善的知识,所以可以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这正是格拉喜安评
论的真谛所在,他说,一个人的无价值,莫过于在别人眼中孑然一身。
    即使是在专门表现热情与感情的戏剧里,也极容易流露出粗俗与卑陋来。这在法国
悲剧作家的作品中尤其突出,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就是一味地描述,一会儿沉溺于荒诞
可笑的虚夸悲伤之中,一会儿又滥用警句式的所谓妙语,以及来掩饰他们主题的粗俗。
我记得曾看过扮演玛丽亚·斯图尔特的著名女演员梅德玛塞尔·拉歇的演出,在该剧中,
当她怒火填膺地反对伊丽莎白的时候——尽管她表演得相当出色——可仍然使我禁不住
地想起一个洗衣妇的形象来。她这样来演最后诀别的一幕,就丧失了一切真实的悲剧的
情感了。确实,法国人其实不懂什么是悲剧,而意大利演员瑞斯陶丽所表演的同一幕就
略胜一筹。事实上,尽管在本质上,意大利人与德国人在许多方面截然不同,但在艺术
欣赏中,却同具深邃、庄重和真实的情趣,法国人就不一样,处处显示出他们一点也不
具有悲剧情感来。
    戏剧中那种崇高,即不同寻常的因素——,确切地说应是其中无比高尚的东西——
只有运用与意志相对抗的才智,只有翱翔于意志的一切情感活动之上,将它作为才智的
思考对象才可能达到。尤其是莎士比亚,他把这点看作是他的创作的一般方法,这一点,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当才智升华到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而意
志已开始消沉之时,才会有真正的悲剧产生;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悲剧才能为人崇尚,
从而达到它的最终目的。
    每一个人都只把自己视野范围看作是世界范围,这是理智的一个错误,这种错误就
像人们的眼睛以为天和地是在地平线上交会这种错误一样难以避免。这就解释了许多现
象。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水准来衡量别人——就好比裁缝的尺码,谁也不乐意逊人一筹,
使我们毫无办法——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设。
    毫无疑问,许多人认为自己一生中的好运就在于满面春风地面对世界,这才会获得
他人的好感。
    但是,还是小心为好啊!切切记住哈姆雷特的警语——
    有的人尽管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但还是一个恶棍。
    人心的真正基础和活动也像自然力一样,是人们意想不到的,经过了意识层的现象
从而转化为观念或图像,所以说,我们所要表达的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把它的观念和图
像传达给别人。
    因此,任何心灵与性格的持久而真正的特性,总的说来是无意识的,并且也只有在
这种特性无意识地发挥作用时,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同样的特性有意识
地发挥作用,就说明这种特性是经过意识的加工后变得矫饰虚假,就带有了欺骗性。
    如果一个人所做之事是无意识而为的,他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但一旦有意识而为,
则会毫无结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那些基本观念之起源,由此构成一切真实活动之精髓。
只有先天的才是真实的、完美无缺的。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中,谁想
有建树,谁就必须恪守自然法规而对此毫无意识。
    具有非凡能力的人总是乐于跟愚昧无知的人为伍,而不是那些普通人;同样,暴君
与群氓、爷爷与孙子也都是天然的同盟者。
    奥维德曾说过,请以爱护之心眷顾地上其他心灵。就形体而言,这句话只适用于低
级动物,但就其隐喻和精神之意义来说,那简直可以适用于整个人类。人们一切计划和
措施都沉浸在肉体的享乐与物质的丰裕之欲望中。他们也许确有个人兴趣且范围极广,
但这种个人兴趣,还是要从与肉体欲望的关系中获取自身的价值。不仅从他们的生活态
度和言谈话语中可以证实这一点,而且连他们的眼神和他们的外表、步态及手势里都流
露出这种兴趣来。他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大声疾呼:“回归大地!”奥维德接着写道:
“人仰面虔诚注视着高高在上的青天,直视星辰。”
    上面的诗句不适用于那些只知道肉体享受和物质享受的人,只适用于那些贵人和睿
智者——他们能够真正地思考和观察周围世界,从而成为人类的佼佼者。
    只有亲身经历了,人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行为能力及忍受痛苦的能力,就像是一
泓平静如镜的水,毫无风吼雷鸣的迹象。只有当风吼雷鸣之时,水波才会跌宕起伏,否
则仍是一泓静水;只有当雷雨大作之时,它会像喷泉似地腾飞跳跃;只有当水冻成冰时,
你就绝不会认为水里仍然蕴含潜在的暖质。
    尽管世界上有镜子,却没有一个人能真知道自己的模样,怎么回事呢?
    一个人可以想起他朋友的面容,对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贯彻“自知之明”之警
句,在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从下面的事实上,无疑可以得到部分的解释:从物理学观
点来说,人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自己,除非他直立于镜子前一动不动,否则,那作用非凡、
表现整个面貌特征的眼神就无法起作用了。但我以为,还有一种道德上的不可能性跟物
理学上的不可能性可共存,它们本质上相似,效果也相同。人不可能看到自己的映像,
自己的映像对他来说好比是个陌生人,但,一旦持客观的观点,这种结局就是必然的。
总之,客观的观点意味着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情感里。作为道德的个体,他思考的对象
不只会是自己。①而只有当人们采用了此观点,他才可能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有当
他注意到事物本身的缺陷时,这种观点才变得可能。要不然的话,在人们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