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口多……他们可以拿出120个师。而他们实际有多少兵力,人们还不知道现在我唯一
不能判断的问题是日本的坦克,他们到底有没有现代化坦克?
一个副官:据说,他们的坦克和飞机都不多。
希特勒:他们也从来没有提过军舰,可是突然间到处都是他们的重型军舰。他们也
从来没有说过航空母舰,可是,人们一下子看到,大部分航空母舰都是他们的……
他们一句话都没说,我也一句话都不说……
如果他们真有什么打算,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如果他们提出想在南方行动,我倒想
他们不如在北方有所行动。”
这次谈话中,只字未提日本人在共同作战中的某些功绩,例如减轻了地
中海战场的负担,迫使英国舰队和空军的强大兵力向近东撤退,从而使隆美
尔能够依靠己方潜艇和空军力量,于1942年1月末,在短时间内,再次把英
国人赶到托布鲁克以东地带。再比如,突破敌人封锁的德国船只在日本港口
装载原料,特别是橡胶,以及在航运上日本所给予的帮助,对于德国继续欧
洲战争起着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尽管通过外交途径
作了很大努力,但在对苏作战中,始终未能得到日本的任何支持①俄国人终
于在1945年战争的最后阶段,集中兵力向满洲的日本人发动进攻,使日本得
到应有的报复。
… 页面 116…
国防军领事机构的组织和人事变动
当希特勒从柏林回到战地大本营时,东方战线已岌岌可危。对此,陆军
总参谋长哈尔德在1941年12月15日傍晚的日记里写进:“对目前形势与陆
军总司令进行了一次极其严肃的讨论。他很沮丧,看来已无力挽救陆军脱离
困境。”也许这一判断受了冯·布劳希奇元帅的健康状况的影响,10天前他
就决定辞职。结果,引起一系列人事的和组织的变动。其中,最重要的变动
就是希特勒于12月19日接收了陆军的指挥权——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直
到他的覆灭。
冯·布分希奇元帅,担任陆军总司令几乎长达4年时间。就在12月19
日这一天,希特勒没有给他以最后的嘉奖,也没有给他任何荣誉。采取这种
异乎寻常的解职方式的动机,在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的日记里,有极为
直率的描述:
“12月威胁性灾难的主要责任,应归咎于布劳希奇。元首对他只能表示蔑视。他虚
荣,懦弱,根本不能掌握局势,更谈不上左右形势。元首制定的精明简洁的整体作战计
划,完全被他长期的干扰和执拗所出卖和葬送了。元首制定的计划本来可以肯定指引我
们取得胜利。如果要求布劳希奇在东方作的和本应作的。他都作到了,那么今天东方的
情况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元首根本没有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他想切断高加索、从
而击中俄国肌体的要害处。布劳希奇和他的总参谋部本应更理解这一点,但却一味地想
进攻莫斯科。他想以名声上的胜利来取代实实在在的胜利。元首形容他是一个懦夫和废
物。他也曾试图断送西方战局计划,多亏元首及时进行了干预。”
戈培尔很早就对布劳希奇的辞职而在“人民中产生的猜疑”和士气低沉
不安。上面的这段描述正是他所追求的宣传目的。此事,加上由于冬装未及
时运到前线而加在陆军总司令头上的不实之词,使陆军及其领导们在德国人
民中享有的传统的崇高威望受到沉重一击。此外,他们这种歪曲事实的作法
也许是为了防止一种认识的进一步扩散,即尽管取得了一些暂时胜利,但“将
军”们年复一年不断对希特勒的冒险战争政策提出的警告,将最终证明是正
确的。①
希特勒在1941年12月决定亲自接管陆军领导权之时,曾谈论过其他继
承人的问题,但只不过是作作样子而已,据后来哈尔德大将的回忆,当时希
特勒对此曾讲过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话:“作战指挥这种区区小事,谁都能
干。陆军总司令的任务就是用民族社会主义教育军队。我还没有看见一个能
按照我的意愿去完成这一任务的陆军将领。因此,我决定自己接管陆军指挥
权。”
这件事与1938年2月4日①希特勒独揽国防军指挥大权如出一辙,是不
容忽视的。他再次以摧毁其他势力而自己来弥补空缺的办法,加强了他自己
的势力,后来,他对陆军的各级指挥,直到营连指挥,他都亲自过问。他过
高地估计了自己,满以为任何事他都能干得很好。他的亲信也肯定象当初一
样,为他喝彩。1943年11月古德里安向约德尔提出让希特勒交出军队最高
指挥权的动议时,遭到约德尔“斩钉截铁的拒绝”:“您能找到一个比阿道
夫·希特勒更好的最高司令吗?然而首先应进行的是这样一种比较:随着
1938年初希特勒接收国防军最高指挥权,整个国防军变得群龙无首;对政治
… 页面 117…
当局来说,最高军事领导也自此失去了统一代表地位。现在陆军也正在重蹈
覆辙,从头到脚被废弃。后来,豪辛格将军以其亲身经历和经验,描述了1941
年12月底出现的状态。他写道:
“希特勒……似乎……仅抓住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挥,一个是人事。这样,他
就把最重要的东西握在手里了。当时,各乓种内的训练、组织、预备队、军事管理、监
查和教育都无人负责。凯特尔应当承担这些艰巨任务的大部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是
希特勒的代理人……他几乎不知道,他到底是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还是陆军代理总司
令……陆军总参谋长只能管理剩余部分。这一区分最终使指挥四分五裂……国防军领率
机构日渐混乱。”
希特勒不满足于数月来的分而治之的工作方法,现在又着手限制陆军总
参谋部在东线的指挥权。除了在挪威和北芬兰之外,他这是又一次偏离军事
常规,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命令下,任起陆军总司令。这不仅意味着陆军的瓦
解,以及象征性地表示,除了他没有谁还能统领强大的陆军和后备军,并能
从一个战场向另一个战场调迁部队;而且使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与它本职的、
对整个战争实施指挥的任务离得更远了。正象豪辛格后来评述的那样:“总
参谋部由指导性质的指挥机关,降到了军种参谋部地位上”。这是十分正确
的。
另一个比较现实的缓解当前极度紧张状态的解决方法,即将现在都直接
依附于希特勒的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合并在这个时刻也尚未考虑成熟。当
时,约德尔曾向作者暗示,希特勒曾打算让他——约德尔——取代哈尔德,
担任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但是他充分地估计了自己,推辞了这一任命。希
特勒将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合并并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的意图遭到了反
对。自从他接管陆军最高指挥权以后,他更少考虑将陆军总参谋部原来的、
但并未废弃的计划作为国防军总参谋部的核心。而在一些重大指挥问题上,
却偏重考虑海军和空军,豪辛格对很多人说过,当时的条件“比任何时候都
有利”。但希特勒根本不想统一,只希望多头体制,尽管统一后仍掌握在他
一人手中。他自食其言,不再称赞陆军总参谋部在专业上极高的工作效率。
在他撤换陆军总司令时,竟恶意中伤地说:“陆军的工作过于呆板。看看空
军,在帝国元帅的训练下,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1942年1月1日,一项与上述事情无关的新的改组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
内生效。这项改组虽然没有丝毫改变它的地位和工作方法,只是鉴于出现了
一个新名称倒值得一提。“国防处”被取消了,国防处长被称为“国防军指
挥参谋部副参谋长”。原隶属他的是三位负责作战的工作组组长,现改称为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陆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空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
和“海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他们所负责的勤务单位也同时提升为“处”。
由于这一变动,一方面瓦利蒙特的工作负担减轻了,另一方面,他的同
事们,即几乎全部的总参谋部的上校都随着他们的职位的提高而得到了晋
升。但是,改革也带来了弊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 (参见附图二)内最重要
的部门“国防处”,从此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称呼是“小指挥参谋部”或
“约德尔的工作班子”。由此而产生的一个无法比拟的重大弊端是,战后外
国人总认为。瓦利蒙特要比其他处长们承担更大的责任。
当希特勒从约德尔那里得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这一变动时,他所感兴
趣的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陆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冯·洛斯贝格上校,他
… 页面 118…
要求由另一名军官取代洛斯贝格。希特勒这一出人意料的要求事出有因——
他对洛斯贝格在挪威战局期间对自己所表现出的可卑的软弱动摇提出的批
评,耿耿于怀。他对这位杰出的总参谋部军官的其他功绩,包括在他的“军
事工作班子”里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后来在德军艰难之际所作出的贡献,都
视而不见。洛斯贝格的上司们也没有一个出来为他的留职说情。1942年1月
中旬终于由一位一直在挪威集团军司令部任职的第一总参谋部上校,特罗伊
施·冯·布特拉尔——布兰登弗尔斯男爵接替了洛斯贝格的职务。在长达3
年之久的合作中,布兰登弗尔斯也称得上一名杰出的总参谋部军官和同志。
… 页面 119…
希特勒的形势讨论会
自希特勒接管陆军最高指挥权以来,特别是由于严重危机压力,在大本
营举行的每日形势讨论会也有了重大变动。哈尔德在12月19日的日记里写
道:“新的工作方法是:每天听取运输处长、情报处长、军需总监的报告”,
此外还有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报告。此时,陆军总参谋部哈尔德大将开始
排除一切,特别是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尽一切可能维护和利用与希特勒的
直接工作关系。
起初,希特勒及其亲信都自觉和不自觉地照例行程序办事。
象往常一样陆军总参谋部每日清晨,将其书面态势报告送到第Ⅱ号宿营
地,第Ⅱ号宿营地也同样将此报告连同其他战场战报汇总报给约德尔,作为
他向希特勒汇报态势的依据。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也只是依靠一
张1:100万比例尺的地图,对东线的态势作概略的描述。此后,象每天傍晚
或夜里,大本营自己还举行讨论会一样,还对东线战场的陆军指挥问题进行
评论性的深入讨论。在这个中午举行的形势讨论会结束以后,紧接着,陆军
总参谋长哈尔德及其随从携带1:30万比例尺的大型东线态势图,特别情况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