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30年,乔冠华提出转系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
这样,乔冠华在清华的第二学年就从中文系转到了哲学系。清华的哲学系也是文科的一个强 系,云集着金岳霖、冯友兰、陈寅恪(与中文系及历史系合聘)、邓以誓、沈有鼎、张荫麟、 贺麟等知名教授,他们都教过乔冠华的课。其时哲学系系主任是冯友兰,他是一位享誉中外 的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等煌煌巨著,他一生以光大中国哲学传统为己任,他在“起 而行道”失败之后,再一次沉寂下来 “坐而论道”,在他最后的学术生涯中,以自己的生命 去点燃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希望之光。清华哲学系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教学目的,但在冯友兰 先 生主持系政期间,曾在当时校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30年3月31日,第57期)撰文强调 :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想;学哲学可以养成怀疑的精神;学哲学可以养成容忍的态度; 学哲学可以养成广大的眼界。……
参见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 文化》,第34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冯友兰等教授每天都为学生们上课,授课的时间不长,差不多平均每天一个小时左右。所 以,留下的时间可以由乔冠华自由阅读,由此也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说穿了,乔冠华对学哲 学有一定的兴趣,但也不是他最想学的东西。不过无论如何用乔冠华自己的话说:“我在学 哲学,在念那样一些古典哲学、西洋哲学的书籍以后,尤其是后来我感到是受益不少的。”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32页,学林出版社1997 年12月第1版。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位教授,他就是金岳霖先生。乔冠华曾多次向他请教治学方向,探讨 如何做学问。金先生对他再三强调要有探索精神,要多动脑筋,弄清问题的是与非。
金岳霖先生终身未娶,潜心研究逻辑论和知识论以及西方古典哲学,他讲课时与同学们一起 研读英文原著,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金先生还善于运 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颇受学生欢迎。乔冠华晚年在口述自 传时,以较长篇幅,无限感激地回忆起金岳霖先生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他说: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到金岳霖先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教会了我对任 何事物要好好地想 一想,不要相信书上的话,也不要听旁人的话的道理,这好像是一件小事,但对我来讲是件 大事。我记得,有一次金先生讲课,是关于伦理的知识,书的名字,我记不大清楚,金先生 教课是这样一个方法,他是一章一章地念,上课以后就问大家都有没有(英文本),请打开第 一章第一页,叫大家看,然后他在上面就问,你们看了这页,你们认为有什么问题没有?当 时课堂上五十几个人,课堂上没有几个能回答,鸦雀无声了相当长的时间,然后金先生说, 大家是不是认为这一页讲的话都是对的呢?大家也不讲话。
金先生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怎么不讲话?金先生又说,他说是“很明显的”,你们说是明显的吗?你们想一想是不是? 人类的知识是不是感性来的呢?比如说2+2=4这是感性来吗?他没有往下讲,他说:“我希望 同学们注意,以后在看书的时候,特别是当作者说,那是很明显的什么、什么等等,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不是很明显。问题往往错在这里。”
金先生这些话,对于我是很大的震动,所以在以后的年代里,我经常想起这件事。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3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 第1版。
一个教授给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见金岳霖先生的巨大的精神魅力。有人称“碰见 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殷海光语,见王元化主编:《殷海光?林 毓生书信录》,第15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诚哉信言。乔冠华一开始不 习惯金先生这样上课,回来后经过思索,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就是让学生不要轻信书本知识 ,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判定是否真有真理,这种读书方法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3)
一个人的信仰,是基于他的思想观念之上的,而正确的思想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必然需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西方哲人说过:“思想就是力量,一切力量都来自完成职责。”(雨果)
“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点;并且他的全部义务就是 要像他所应该地那样去思想。”(帕斯卡尔)思想,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有
时 不够成熟,但思想对人来说,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可以这样理解,乔冠华上清华求学,就 是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探索革命真理。
据乔冠华夫人章含之回忆,乔冠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常常念及清华园里的苦读马列经历。他 说在他到清华上学之前,在家乡,由于北伐战争、大革命的影响,他有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思 想,因为在乡里、学校里闹点风潮,但是却并不懂任何革命道理。进大学,学哲学就是为了 追求信念,追求革命真理。
他说,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 的同志当时就是学生运动的骨干。不过他的道路略有不同。他决心献身无产阶级革命,更多 地是从读通马克思的著作,弄通马列主义真理开始的。他说,那时在清华,他是个很用功的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读书。清华图书馆有一些马克思的著作。这些苦读使他坚定了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章含之:《冠华心目中的清华园》,见《风雨情》,第264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在清华,最吸引乔冠华的只能是图书馆。乔冠华是清华图书馆的常客,一到课余时间 ,他就到图书馆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清华图书馆,是乔冠华心目中的“精神圣殿”。图书馆 装饰典雅,多种典籍、图书、报刊品种繁多,排列整齐,取阅方便。特别是收藏了不少马克 思的原著以及中西方哲学名著,这使乔冠华爱不释手,潜心钻研。只见他有时左右巡索,有 时埋头伏案,有时目不旁瞬,有时奋笔疾书。在这里,使他真正浸润于知识的海洋里,有一 种无限满足和心灵净化的感觉。
在清华的四年,乔冠华就是这样一头扎在书堆之中,如痴如醉地阅读,书海无边苦作舟,他 如海绵吸水逐本逐本地阅读英文、德文原版的马克思著作,几乎马克思的所有经典著作,他 都读过,甚至有的读了还不止一遍。此外,他还阅读大量西方古典哲学家们的著作,比如有 一 段时间,他就把很大的精力花在与马克思主义有很深关系的黑格尔的学识上。他读了图书馆 里收藏的黑格尔的绝大部分著作,有的是德文原著,有的则是英文译本。经过刻苦钻研,乔 冠华曾于1933年上半年在哲学系系会上,做过“黑格尔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术报告。
这时,清华来了一个美国来的教师,他叫黑格,是黑格尔专家。乔冠华在看黑格尔著作的时 候,遇到难题就去请教他,他很热情,认真辅导,对乔冠华教益颇大。
乔冠华在清华的最后一两年,受马克思启发,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史,因为马克思在著作中, 有很大一部分篇幅谈到中国问题。他涉猎的范围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中国的 对外贸易、工商手工业、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变化的关系等等。他边读书、边摘记,他按问题 性质摘录好多本读书笔记。
当他翻阅腐朽的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原文 ,读到帝国主义信口雌黄的叙述说,不禁拍案而起,大声怒斥:“岂有此理!”弄得图书馆 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转过脸来朝他笑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清华的不少校友都说乔冠华 这个人敢言敢怒,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后来,乔冠华每天在图书馆里抄录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海关的统计数 据。当时,他总在想能够从这里边发现一些材料,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来说明中国近代史 上大的政治变动的根源在于经济。
但是,在抄录这些对外贸易的材料、工商业材料时,乔冠华发现有些材料支离破碎,并不整 全。他听说,日本东京有个“东洋文库”,在那里收集了全部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完整资料 ,因而产生了将来去日本留学的念头。
为了更能够顺利地阅读原版的进步书籍,乔冠华花了相当精力学习外语,学日语、学德语, 同时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每天清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天朦朦亮,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学 生,手里拿着纸条,一面跑步,一面背诵外语单词,他就是乔冠华。
在清华,乔冠华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读书之余,他与同学交流心得,臧否人物。 在清华,他养成了热情的性格,活跃的思维,自由的意志和一颗充满美好憧憬的心;在清华 ,他敏锐地感受新事物,接受新鲜的思想,并且对现实中国的形势不满;在清华,他不但自 信,而且还有一种特有的自负和自傲。
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4)
在清华大学,有这样的传说,钱锺书曾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其实,乔冠华在清华图书馆所花的工夫,并不亚于钱锺书。他是学校图书馆的 常 客,常常一头扎在书堆里。由此,他结识了图书馆的另一位常客钱锺书,俩人因此成为终身 好友。
乔冠华1929年进清华读书,到1933年毕业,前后经历了几任校长,如罗家伦、叶企孙、吴南 轩、翁文灏、梅贻琦。其中,罗家伦是在清华改制的关键时刻出任校长的。他开清华学
术化 的滥觞,只可惜,罗校长任职两年,即被驱走。平心而论,罗家伦曾参加过“五四”爱国运 动,治校有方,他还有点小名气。然而罗家伦一走, 山西军阀阎锡山出来插手,拟派一位清华1923级校友乔万选来接任清华校长。一天,乔万选 带着武装卫兵,开着三辆三轮汽车,还带来秘书长、庶务主任等班套,试图“武装接管清华 ”。清华学生打着“拒绝乔万选”的大旗,由学生会护校委员会率领,拒乔于校门之外,要 求他当场签字,保证“永不任清华校长”而离校。赶走这个不学无术的乔万选,学校才平静 了一段时间。对这次风潮,乔冠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表示赞同。
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对潜心书斋的乔冠华是一次极大的震动。当 时有一部分进步的同学,他们发起了组织到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去请愿。乔冠华虽然同情他 们,但却没有参加。
此时乔冠华的政治态度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