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 。
他的学说其实是充满时代气息和某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然而他本人又
真的有些胆小,甚至有些怯懦。他花大气力写了一本《方法论》,书中同哥
白尼一样肯定地球在转动,又和布鲁诺一样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一听到
伽里略被迫害的消息,马上紧张起来,以致他的这部著作终生也没发表,即
使身后发表了,也不过一些片断而已。
笛卡尔终生没有结婚,但并非没有恋爱。他喜欢嫖妓。他有过一个私生
女,但他却没有勇气认这个女孩是自己的女儿。后来,这个女孩在5岁时死
去了,他也仅仅表示一番沉痛而已。西方近代史上,独身的思想家大有人在,
然而如笛卡尔一般经历的却委实不多。
笛卡尔的性格矛盾,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矛盾。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正
处在法国君主专制的强盛时期。按理说,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
基础而以民主政治为特色的,但无论英国也好,法国也好,德国也好,都在
实行民主政治之前,经历一段或短或长或缓或烈的专制时代,而且这专制时
代往往还是一个强盛的时代——至少从表面上看属于一个强盛的时代。但
是,这种强盛终于掩盖不住且更解决不了它自身存在的极其尖锐的矛盾。作
为有着非常敏锐的头脑、渊博的学识、又富于沉思精神的笛卡尔,便将这种
深刻的社会矛盾在自己的文化性格中十分典型地表现出来。
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法国西部图兰省与布瓦杜省交界处一个
名叫埃拉镇的地方。他父亲是一位律师兼法官,也曾做过布列塔尼省的参议
员;他母亲早亡,大约在他一岁时就死去了。他父亲很快再婚,而且也没有
和他同住。
笛卡尔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绅士家庭。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医生,他
的母系一方亲属多以法官为业。他的家庭富有而且很有教养。这样的家庭于
笛卡尔的成长有好有坏。好的地方,表现在他的幼年教育颇有优势;坏的地
方,表现在他襁褓丧母,父亲无多关怀,而在他心灵深处从小就埋下孤独的
种子。
笛卡尔1604年进入拉夫赖公校学习。这学校赫赫有名,他在这里一共学
习了8年,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他异常聪慧,学习成绩非常出色,数学才
能更是出类拔萃,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身体病弱,而且因为性格原因,显得
更其病弱。学院的院长显然对他十分钟爱,特别允许他可以尽情睡早觉,而
且愿意几时起床就几时起床。这个特许正合笛卡尔所好,而且作为习惯终其
一生也未能改变。
1612年他从该院毕业,去了巴黎。在巴黎和一群纨袴子搅在一起,自由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5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327 页。
… Page 105…
放荡,无所不为。但他很快便厌恶了这种生活,于是躲藏起来。但他的这些
朋友全是些无所不能的人,大有他躲到哪里就找到那里的劲头,终于又把他
拉了出来。到了1617年,他为摆脱这群朋友的纠缠,下决心参军服役去了。
军队的生活显然对他有重要影响,而他本人的心态也发生重要变化。据
他自己说,他在这一年的11月10日做了三个很特别的梦,因为这些梦,他
才真正改变自己,开始了他辉煌的学术生涯。
三个梦的内容实在也够不上怪诞,但在笛卡尔看来,却是意义非常。“在
第一个梦中,笛卡尔被邪恶的风从他在教堂或学院的安全居所,吹到风力无
法摇撼的第三个场所;在第二个梦中,他发现他自己正用不带迷信的科学眼
光,观察着凶猛的风暴,他注意到一旦看出风暴是怎么回事,它就不能伤害
他了;在第三个梦中,他在朗诵奥索尼厄斯的诗句,首句为 ‘我将遵循什么
样的生活道路?’”①
特别是第二个梦,他认定是“梦境向他揭示了一把魔钥匙,这把钥匙能
打开大自然的宝库,并使他掌握至少是所有科学的真正基础。”②
这听起来颇似荒唐,但笛卡尔是认真的。若用现代精神分析方法对待此
事,显然大有说道。其实,这恐怕主要和笛卡尔的内心矛盾与现实追求有最
直接的联系。他此前的种种行为已无可辩驳地反映出他内心的重重矛盾。如
果内心没有特别剧烈的矛盾,那么,为什么要自由放荡?为什么放荡之后又
要躲躲藏藏?为什么心血来潮非入伍不可?又为什么既入军营还要弄得醺醺
大醉?他内心深处一定充满矛盾:从小失爱与所受良好教育的矛盾;学业突
出与情感无依的矛盾;放荡任性与学术向往的矛盾,以及力求自治而又难于
自治的矛盾。他因缺少父情母爱而孤独,又因教育良好而不能以粗俗的方式
去反抗这孤独,于是他放荡自己;但放荡又是对他优良学业的打击,于是他
痛悔;虽痛悔又不能自拔,于是他逃避;逃避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他
入伍;入伍并非真的遂心所愿,于是他醉酒;醉酒更加增添了他的痛悔情绪,
于是他无奈,于是他想入非非,于是奇梦袭来,于是他认为这梦便是上天对
他的启示,于是自此之后,便浪子回头金不换,而且未用多长时间,便真的
写出了他那本很有名气的《方法论》。
1621年,他结束军旅生活,又去意大利访问了一回。很可惜,与伽里略
未曾见面。1625年,他开始定居巴黎,但巴黎始终不能给他安宁。他是绝对
需要很晚起床,而他的朋友一定要在他起床之前来拜访他。到了1628年,他
百般无奈,只好又到军队中“修行”去了。然而时间很短。1629年,他便去
荷兰定居下来。虽然在荷兰,他依然为寻找安宁而搬了无数次家,但在荷兰
的这段时间却是他一生中最为安宁又最富于创造成果的时期,他的最重要的
哲学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及《论灵魂的激情》等著作都
创作于此。他在荷兰一住20年,20年间除了回过几次法国和去过一次英国
之外,一直在荷兰从事他所珍爱与钟情的科学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从1641年起,他便和被放逐的波西米亚国王的女儿伊丽
莎白公主住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和这位公主结下友情。伊丽莎白公主十分聪
颖好学,史家称她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天才,她在掌握了6门外语之后,还要
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于是她便请笛卡尔来给她上课。他们之间交往甚
① 《数学精英》,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43—44 页。
② 同上。
… Page 106…
密,时间也很久,但是笛卡尔始终没有向她求婚,她也没有向笛卡尔示爱。
1648年,笛卡尔52岁了。瑞典女王克丽斯婷娜执意请他去瑞典。虽经
他再三婉拒,争奈女王“龙意”坚决,他只好同意。1649年10月,女王派
出的军舰将他接到瑞典。然而瑞典很冷,他却甚为喜暖;他爱睡早觉,女王
却只在早晨5点钟有时间听他讲学。殊不知早起与严寒正是我们这位哲学大
师的克星。而以他的性格,他又是绝对不会拂女王的意的——实在他一生中
连个教士也不曾得罪过的,他只会向他们脱帽鞠躬,表示敬意。大不幸的是,
这一次他是以生命作代价的,到瑞典不过3个月时间,他便与世长辞,终年
54岁。
回顾笛卡尔的一生,他性格上的矛盾,一大半是由他所处的时代造成的,
但家庭环境,他本人的个性,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些矛盾,都非
常典型地非常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哲学思想里,从而最终形成他哲学的二元论
特色。
3。笛卡尔哲学解析
在笛卡尔生活的时代,培根与霍布斯的哲学都可称为世之显学。虽然他
们的哲学体系和观点也不尽相同。实际上任何一种哲学的兴起,都需要一个
人数众多的接受和传播群作社会基础。这个接受和传播群越大,该哲学的影
响也越大。而且接受和传播也是一种创造,唯有阅读才能接受,唯有接受才
能传播。历史上的哲学家,有幸与不幸之别,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看社会对他
们的学说的接受速度与程度如何。一些哲学,作者生前已经春风得意,名满
天下;有些则作者生前影响甚微,直到作者死后那影响才日益显示出来。所
以如此,就和接受者一方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皆为当世显学,而且他们的哲学被接受的速度都
很快,程度也很深。他们虽然并没有在政治上取得多少成功,但他们的思想
却对英、法乃至欧洲文明都产生莫大影响。
以三个人的特色而论,培根更重视知识与实验的作用,即使以方法论闻
名于世的《新工具》,其实也是一种带有强烈知识与实验色彩的方法论。知
识也是一种真理,却常常是一种已经被证明的真理。这是培根与笛卡尔的不
同之处,也是他在科学贡献方面比不过笛卡尔的地方。霍布斯的学说重在政
治领域,他是当时经验主义学说的一大家,而且是斩钉截铁式的唯物论者,
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则在政治学说方面。笛卡尔则不同,他本人即是大科学家、
大数学家,他的哲学既富于科学精神,又有强烈的思辨特色。换句说话,就
是他的哲学更近乎后来人们心目中的狭义哲学。
在对待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态度上,三人也各有不同。培根是西方哲学史
上第一位与中世纪哲学划清界线的人,霍布斯则是一切中世纪哲学的批判
者。笛卡尔哲学自然是西方最先成熟的近代哲学。唯其如此,他对中世纪经
院哲学并不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当然,他也不屑去为他们作辩护,只是在
他自己的体系中,吸收和保留了经院哲学的有益因素。他的这个特点,是好
是坏,总难论定。
因为有上述种种原因,笛卡尔哲学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与风格。
(1)一株倒着生长的知识树
笛卡尔的哲学体系是以形而上学作为其全部学说的基础的。他有他的道
… Page 107…
理。他将人类知识比喻为一株大树,他看到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种种内在
联系。这也和培根不一样。培根也重视分科,但他的分科全以他的归纳法作
依据,归纳的结果,虽然排挤了神学,却失之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