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整个中央各部大臣是奸臣还是忠臣或是贤臣;庄稼收成是丰年还是灾年;部队建设如何;地方有无乱局;周边有无战争等等,综合起来就是数。数综合起来,就会有其必然性,归纳起来,就是形势。形势如何就决定了大局的走向。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本章从实力出发,举颜渊为例。周惇颐在教导程颐和程颢时,有一则在以后几百年儒者们都一直关注和深思的问题,程颐和程颢作为宋明理学的大师,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周惇颐要他二人思索“孔颜乐处”: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乐;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们在处于困境的时候,为什么还能保持欢欢乐乐呢?是为什么呢?程颢根据对这点的体会就曾做一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周惇颐在这里则说到:“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富贵谁都喜欢,不喜欢的少之又少,颜子则不爱不求,而安贫乐道。这是为什么呢?
文中又接着说:“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天地之间的至贵至爱,是不同于富贵而存在的,是道。道之大,大过于富贵,怎么能放弃大的而去捡小的呢?心中有道,富贵就已不再能入我眼。孟子就说过:“见王者而藐之”,以藐视之心见君王和诸侯。庄子则说:“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不做天子之臣,不于诸侯交友。
楚王备重礼派使者欲请庄子为官,庄子指着在烂泥塘里打滚的乌龟对使者说,东海有神龟,已活了五六百年,其死后龟壳以金樽盛之,供于庙堂之上,享于太宰,每年还三牲祭拜,你觉得变成乌龟壳于庙堂之上供奉舒服呢?还是做在烂泥塘里打滚的乌龟舒服呢?使者说还是做在烂泥塘里打滚的乌龟舒服,于是庄子叫使者回去对楚王说: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污泥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图个身心愉快,而决不为王侯所用。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士思想。尧欲禅位于许由,许由不受,且遁隐去了。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
作为中国古代的隐士,他们不愿意受社会俗礼的约束,追求的是人心的解放。本来天命之谓性,由于社会的存在,而把我们与宇宙同价,与天地平齐的性命给约束了,限制了我们性命的发展。
在本章里,颜子追求的不是道家的自然之道,而是孔子的社会伦理之道,上古三代礼乐之道,仁义礼智信之道,都能自然而然得看不起富贵,更何况老庄他们高于社会伦理之道的自然宇宙之道呢。有了这一基点,就能“见其大而忘其小”。如果我们通过在书院的学修,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思想境界和意识形态更上一层楼,我们就不会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双眼,迷惑了我们的心智,就不会被局限。有些人想不开,总是为一些小事而大喜大悲,这些人的心态实在是可怜。人生百年,其功名富贵,其喜怒哀乐,其祸兮福兮,在整个宇宙长河之中,在地球的演变之中,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又算什么呢?
庄子有则寓言:蜗牛有两个角,一为左足国,一为右足国。两国间有了争端,兵戎相见,伏尸千里,血流成河,可是打过来打过去也只是在蜗牛头顶上那么大点地方,可谓是蜗牛角上较雌雄;石火光中争长短。站在太阳系以外看地球上的世界大战,文化大革命等等诸多纷争,岂不可笑?在上帝的眼睛里,在菩萨的眼睛里,这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也觉可笑?当你眼界放大了,胸量放大了,看到人世间为蝇头小利你争我夺,就会觉得是那么可怜可悲可叹可笑。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大,要见其大而忘其小。
“见其大则心泰”,我有了宇宙中这一套自富自贵的东西,心就会平衡,富贵贫贱﹑顺逆祸福都已不能扰乱我的心志。人总有生死,若能掌握此点,将胸量放大,这百年也就不算虚过了。只有看穿,看透,我们才能从人事间的烦恼之中得以解脱,就能“心泰则无不足”。心胸大了,就不会有不足的感觉。
本人这几十年来,无甚光辉之处,自认是守在心泰这一点上。自己身处逆境时,看蚂蚁打架也觉乐趣,看墙头的绽放的小花,也深感其乐。我们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品位生活呢?
“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不管是处于富贵贫贱,还是顺逆祸福,都能泰然处之。“处之一,则能化而齐”,这里周惇颐又将老庄道家和佛学融入儒家的思想中,庄子的《齐物论》谈的也就是“处之一,则能化而齐”。化,与造化同步。人生的顺逆富贵贫贱,是针对我们的命运来说,但我们的命运仍然是造化,是人生宇宙造化的步伐。若能将我们的心性调整的处之一,那我们的造化就能与天地宇宙的造化同步,就不会违背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于是周惇颐推崇道:“故颜子亚圣”,仅次于孔子。

题目: 《通书》第十二讲 
————————
通书?师友第二十四》: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者得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这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在人生宇宙之间,天地之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道,天道,人道。德,得到天道,人道即为德,归结到儒家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我们认识了这五常,得到这五常,将其存放在我们的精神本元,那我们就是有德之人。
“至难者得人”,我们非动物或其它事物,就是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天下之广,兆民之众,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难以用一个既定的标准来予以衡量,而在芸芸众生中,最难得的是什么呢?能集道德于一身的人。在现代,在我们周围,在我们之中,能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能具有道德的人就更少了。有道德的人不仅周围的人会尊重,全世界也会尊重。如孔子也是全世界都承认的圣人之一,且名列首位,作为道德的典范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境界不仅仅是崇高,且理论在现实实践中也是确实可行的。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处在哪一类中,就在哪一类中进行熏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自然慢慢就会有德;和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久了,自己也就会不三不四。当然有定性的人,有静气的人,他可不为之所动,就如周惇颐在《爱莲说》中所写“出污泥而不染”,但毕竟是少数。
大家都已是成年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都希望有更高的追求和更高的精神理念,那就应该将道德树立起来。此道德非泛泛所指的道德,那些道德很浅,很薄,也很脆弱,现代人大都不知道自身道德的修养比诸如拜佛烧香更有益。但道德从哪里来呢?“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与有道德的人相处,与有智慧的人打交道,那自身的道德就会有所增长,就如同下棋,常跟高手下棋,则棋艺见长,若老是和低手下,棋艺不长且还有可能退步。大家对儒家文化可能不太熟悉,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修,就肯定会熟悉起来,刚开始可能还难以理解,以后则就会理解了。通过学修,你就能站得高,看得远,你精神的境界就远非他人可比了。
《通书?师友下第二十五》: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周惇颐认识到师友在学修上的重要性,在《通书》里就用了两章将师友点出来并加以阐述。“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道义,铁肩担道义。如果一个人具有道义,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得贵且尊,就会有极高的声望,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敬仰。如果一个人无道义,非仁非义,则大家都会避而远之,惟恐与之交往。这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信誉的好坏就会很自然的在社会中呈现出这样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要认识道德,重视道德,且敢于承担。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人一出生,从孩提起,处于蒙昧状态,还只是一张白纸。现在的全世界都很注重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尽量不让孩子处于无教化状态。中国也很注重这个问题,既有成绩,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何教化,如何教育,如何使之成其为人的教育,如何成君子﹑成圣贤的教育,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还很不足。现在从上到下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也逐步提倡这一点了。但如何使德育健康全面确实地推广,肯定还有一个过程。作为我们龙江书院就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扎扎实实地做道德的教育。
师友,非我们所平常所了解的师友,而是道义上的师友。若无这样的师友,即使你学历再高,高如博士等,你的道德上也会容易出现问题。最近媒体报道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只因口角之争,而杀死四名大学校友。这一类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在这种阴暗面的人,并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知识,但是他们缺乏道德的教育和道义上的师友,缺乏成其为人的教育,就陷入了道德上的愚蠢,道义上的愚蠢。
“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在现代社会之中,能够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这种普遍道德﹑根本道德的人确实很少,而且这方面的老师也很少。但是我们能接触这方面的学问,有这方面的环境,有道义上的师友,那我们也可以贵且尊。我虽无权,仍是贵人,我虽无财,却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这种道义之交,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关键的,与这些具有道义的人在一起,岂不快哉!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人情感之交不可靠,或有同情者,而无相知者。在亲情之交,友情之交,爱情之交,道义之交等等中,只有道义之交是最可贵的,是最重要的。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聚集在一起,都是来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事业,都是来学修身心性命的奥义,从而使我们在道德,在精神,在人格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升华,进而确认我们今后在社会中的人生走向。
《通书?过第二十六》: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在一生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过失,在我们的精神之中,行为之中,语言之中都难免会有种种错误的地方。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圣人,就是菩萨,就永远正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我们检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念头,自己心灵深处,就可以发现自己把心摆正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