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予批评,完全不注意他们,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受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另外三组儿童隔离,单独练习,不予任何评价。最后测量他们的成绩,结果如图11…4所示。
  就学习的平均成绩来看,三个实验组的成绩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的成绩又明显优于观察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没有批评好。
  虽然很难做到,但所有学生的所有进步都是应当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的,使之体验成功,产生能力有效感。只奖励少数学生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尤其是低成就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教师这种对表扬和奖励的“吝啬”和“偏向”只有负作用(特别是对集体性的和有风险的活动)。假如一个人的学习从来不受到老师的肯定、关注、表扬,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失去学习的动力就不奇怪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表扬和奖励可以滥用。对学生进步的认可,除了要有普遍性之外,还要有针对性。任何的批评和表扬都应让学生感到是有理有据的,使对其自己努力和能力的肯定,过火与不及都有损动机作用。试想,当一个学生按任务要求做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时,教师却对作业的整洁大加赞扬会产生什么效果?而学生认为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一件作业,或作业做得很不怎么样的时候,教师却把他大大表扬一通,正如我们在第二节中所讲的,这时学生很可能做出这样的归因:这么糟的东西,他竟然表扬我,一定以为我是个笨蛋。所以,勃洛菲(J.E.Brophy,  1981)提出,表扬一定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而且是在有客观的证据直接表明进步与成就出现时给予,要向学生说明理由,使之归因于努力和能力。他同时还建议,表扬应私下进行,这一点似乎值得商榷,因为评价进行的方式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人格特征及情境因素等,不能一概而论。
外部奖励的使用要适当
  学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习内容都有兴趣,在这种时候适当使用外部奖励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但是外部动机作用不会使学习活动指向掌握目标,学生不会在学习中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难以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能力信念。而且外部奖励使用不当比表扬的滥用危害更大,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归因,更有可能损害原来已经有了的宝贵的内源性动机。莱珀(M.R.Lepper, 1989)称之为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即对原来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因不适当外在奖励而损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以,奖励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外部的物质性奖励应当慎用。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考虑外部奖励是否必要。
改革学校和课堂奖励结构
  新近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传统学校和课堂奖励结构以成就定向,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注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这些做法奖励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真正的掌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莱斯利等说:“大量证据表明,改革学校使之更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大问题,是美国人被等第观俘虏了,每当我们与教育家谈论重新建构课堂结构,使之提高学习动机时,总有一个可怕的幽灵——成绩报答单撞进来。只要学生取得了进步,人人可以获得A等的理想恰好不适合美国学校的评价制度”。(M.Pressley & C.B.McCormick  (1995)。 Advanc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139.)因此,心理学家呼吁重新建构学校和课堂奖励结构,使之从成绩定向转向掌握定向。按掌握定向的奖励结构,应保证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只要他取得进步,都有权得好的分数和评价。
本章概要
  1.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同原有知识一起,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的一般因素。但它们两者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原有知识作为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决定新的学习是否成功;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快慢。通过同化过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动机通过集中注意和增加努力来促进新的学习。
  2.在众多的学习动机分类中,唯有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得到公认。内源性动机是由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好奇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其奖励在活动本身,而不在活动之外;外源性动机是由学习活动之外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引起的动机。前者引起的活动持久,后者引起的活动不能持久。
  3.现代心理学既把动机看成是一种激活状态,也把它看成学生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教育目标。
  4.学习动机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密不可分,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入手。
  5.心理学家对推动人行动的原因提出了多种理论。行为主义强调,需要剥夺产生内部刺激以及外部强化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原因;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以归因论为代表,强调用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成败的原因的认知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等同于动机,认为人有由低级到高级七种需要构成的动机。学习动机属于自我实现层次的高级需要,要在较低级的如生理、安全和自尊等需要满足后才能实现。
  6.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和TARGETT模型表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不只是存在于教学开始阶段,而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两个模型都表明,处理好学生动机问题必须全面考虑任务的适当性,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等。
  7.在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满足以后,教师可以采用激发学生内源性动机的策略(如培养兴趣与求知欲、丰富呈现方式、利用动机迁移增强自信心等)激发与维持内源性动机。教师也可以采用激发学生外源性动机的策略(如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适当表扬与奖励等)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源性动机。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教学中应逐步采用以激发内源性动机为主,以激发外源性动机为辅的动机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著:《人的动机理论》,陈炳权、高文浩译,载《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355页。
  2.  Festinger; L.(1961).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Insufficient Rewards.  American Psychologists,  16,  1~11。
  3.  B。维纳著:《论心理理论的建构和动机归因理论的整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  Woolfolk,  A.E.(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hapter 10,  11.
  5.  孙煜明:《心理学的控制源理论述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6.  M.Pressley & C.B.McCormick(1995). Advanc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hapter 5.
  7.  戴尔·H·申克著:《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韦小满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章。
8.  Sternberg,  R.J. &  Williams,  W.M.,《教育心理学》,张厚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0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前面几章介绍了学生自身的认知与情感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显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本章将介绍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涉及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在学生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网络媒体。那么,在学校中,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级气氛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班级气氛或同伴群体又如何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认知学习的中介变量?优秀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哪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家庭和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该利用它的什么特点,又应该避免什么?这些都是本章要论述的问题。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教师客观、全面地分析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1.评价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
  2.举例说明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分析自身已有的教师素质和不足之处,指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素质;
  4.举例说明家庭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5.举例说明网络环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因此,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以往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往,因为将这种交往看作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途径,典型表现为“一堂言”;后来逐渐也开始关注学生对教师的交往,因为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获知学生掌握了多少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调整教师的教学进程和内容。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常常被教师忽视。事实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完成传递信息的作用之外,还起着维系情感的作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认知过程,一类为情感过程。这两类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认知”的力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但是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许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积极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功能。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统一,可以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冲突的人际关系会挫败学习动机,导致更多的抵抗行为。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均可以区分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对教学具有广泛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最普遍的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就是教师与班集体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互动。对班集体而言,教师在互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或称领导;对教师而言,班级的整体氛围是其与班集体互动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班级气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行为。因而,本节将着重阐述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气氛以及班集体或同伴群体的情感态度如何影响学生个体。
教师的领导方式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教师是班级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一方面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