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刚好有个青年男子打这儿路过,听见井下有人在哭喊,使设法把她救了上来。两个人一见钟情,都表示要永远相爱。
有一天,这个青年不得不出外旅行,临行前特地到她家来见她,和她道别,并且约好,要继续信守旧约。他们双方都表示,不管等待多久,也一定要同对方结婚。
两人订下了婚约后,正想请谁来担任证人,这时候,姑娘刚好看见有一只黄鼠狼走过,跑进了树林。于是,她说:“现在那只黄鼠狼和我们旁边的那口井,就是我们的证人了。”
两个人就此分别。
过了好多年,姑娘一直守着贞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可是,他却已在遥远的他乡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完全把原先的婚约给忘了。
一天,孩子玩累了,躺在草地上便睡着了。这时,跑出来一只黄鼠狼,咬了孩子的脖子,孩子死了。他的父母都非常伤心。
后来他俩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又生活得很幸福。这个男孩长大了,会自己到外面去玩了。
有一天,他来到一口井边,为了观看井下水面上映出的影子,一不小心,掉落井里,溺死了。
到这个时候,那男青年终于记起了从前和那位姑娘的婚约,当时的婚约证人正是黄鼠狼和水井。
于是,他便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妻子,同她离了婚。
青年回到姑娘住的村子,而她还在等着他。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着幸福的日子。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神佑之下合约(婚约)得到履行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对违约行为的惩罚不是直接落在违约者本人的头上,比如让他喝醉了酒掉井里淹死,或让黄鼠狼咬了得狂犬病不治而死(不过证人黄鼠狼的小命也得搭进去了),却是让两个无辜的孩子当替罪羊,读来难免于心不忍。
其实,这本是一个劝人为善、劝人守约的寓言,其寓意根本上在于无论如何要使合约得以履行。要是让违约人一死了之,那就既不符合犹太人“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信条,而且合约也彻底没了希望,守约的姑娘只好于受损失空守闺房一辈子。
所以,故事就毫不怜惜地让惩罚落在违约行为所带来的“赢利”上,即两个孩子身上。在这里,孩子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违约行为的首要成果。
这就从根本上抽去了违约行为的内在意义,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无谓之举,甚至自讨苦吃之举。这对“违约”夫妻不是两次获得“赢利”而又两次从“幸福”坠入痛苦之中吗?
从这个节骨眼着眼入手,可以说是对“违约病”的最有效的针砭。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对内部的违约者采取的是逐出教门的办法。在生意场上,一个受到犹太共同体排斥的“犹太人”可以说是绝难再生存下去(作为生意人生存下去)的。
而对于非犹太人,则一方面毫不容情地上诉法院,要求强制执行合约,或者赔偿损失;另一方面,犹太共同体相互通报,以后不再同此人做生意。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憎恨罪,不憎恨人
憎恨罪,不憎恨人
拉比本来应当是犹太人的道德典范,但偶尔也有身为拉比的人作奸犯科的。以前纽约曾破获一起大走私案,结果查出一个拉比,他在牙膏中夹带钻石走私。
在其他民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做出这种勾当,一定会激起信徒们的“义愤填膺”,说不定会放火烧掉某所寺院。但犹太人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却极为冷静,甚至可以说,十分冷漠。
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恶是无处不在的。拉比也是人,身上同样也可以有恶的存在。
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作恶犯罪之人加以区分。一方面,犹太人认为,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塔木德》上写着:“从胎儿开始,罪就在人心里萌芽,然后跟着人的发育而增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会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却没有射中一样,罪恶常常是在无意中犯下的”。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坚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倘若你被恶的冲动驱使的话,为了驱逐它,应该开始学点什么才好。),而去除罪恶,改邪归正。罪人一旦成为义人,同样可以得到神的赐福。
《圣经》中就有多处借耶和华上帝之口,劝说恶人“回头是岸”的训诫。
所以,犹太人对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恨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恶玷污了的人的行为。这种污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希望于恶人遭报应,毋宁说更寄希望于罪恶本身得到消除。
从前,有几位拉比碰上一群坏人,这些人属于那种非咬住人吸出骨髓不肯罢休的坏蛋,世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狡猾、更残忍的人了。其中有一个拉比忍无可忍,说道:“像这种人,还是让他们掉进水里去,全部溺死算了。”
可是,同在他们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拉比却说:
“不,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么想。虽然一个人会认为这些人还是死了比较好,但不能祈祷这样的事发生。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悔改才对。”
《塔木德》的结论是,处罚坏人对我们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他们悔改,不能使他们跟随我们走正途,那才是一种损失。
因此,犹太人对罪人没有那种“深恶痛绝”必欲置之死地的紧张、激烈情绪。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
努力弥补或回避自己的弱点
《塔木德》上说:“有善就有恶;有小麦,就容易滋生秕稗。”因此,犹太人对待缺点的态度是比较豁达的,他们认为,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但就能因此而自卑吗?当然不能,犹太人主张,应该努力弥补或回避自己的弱点。
希腊大政治家狄摩西尼是一个声音极弱,吐字不清,而又呼吸急促的人,“R”这个字母尤其是他说不清楚的,而他发音也非常之坏。
传说他克服这些齿唇上的缺憾是这样做的:以石子含在嘴里练习,站在法利兰的海滨想将波浪喊平静,向山上跑时便背诵,练习一口气念好几行字,站在镜子之前演讲,以矫正自己的姿势。当他站起来对大众演讲时,他的失败不止一次。第一次尝试时,他的语句都混乱了,于是听众都放声大笑。并且我们还听说,他躲进一个地洞,每天在里面练习他的声音和演说的姿势,每次练习总是两个或三个月。他还将头发剃了半边,这样他可以使自己控制那种急于求成的想法。终于,狄摩西尼成为伟大的演说家。
富兰克林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人物,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承认在演说上的弱点。他说:“我是一个很坏的演讲家,从来不能以词动人,在用词方面常常要踌躇很久。还难得用词恰当,然而我还是能够表达我的意思的。”
他用别种方法使人归服于他,以补偿他演说上的弱点,他提出议案多半用间接和缓的方法,他发表的意见也是平和的,他还能承认自己的错处。他的弱点告诉了他一个很重要的教训,那便是:只用辩论绝对得不到胜利。假使他是一个会演讲的人,绝不会获得这个有价值的教训。
如果你决定要战胜一个困难,一个缺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然后你要能心甘情愿地、不断地干下去,以达到你的目的。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外在因素
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外在因素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位令人尊敬的拉比去世了。他所有的信徒都渴望得到他的一件遗物,留作纪念。其中一个学生心系一柄烟斗,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
“这要花你100个卢比。”拉比的妻子告诉他。
“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大钱。”信徒有些犹豫地说:“但是,请先给我看看,然后再决定。
”
于是,拉比的妻子把烟斗给他,他点燃了它。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他刚吸完第一口不久,就仿佛看到了天堂的七重门全为他打开,里边有迷人的风景。
学生大喜过望,赶快用激动的双手数了100个卢比,然后兴冲冲地带着烟斗回家了。
到家之后,他再一次点燃烟斗,并狠狠地吸了一大口。
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
气昏了头的学生赶忙去找新来的拉比,并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他整个故事。
“我的孩子,”新拉比微笑着说,“事情很简单,当烟斗仍属于拉比时,你吸烟时就能看到他所看到的。但它一旦变成你的烟斗时,就成了一只普通的烟斗,那你只能看到你的平常所见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世界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情。财富的本质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对财富的不同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外在因素,其实自己才是自己失败的罪魁祸首,因为你一直是一个“普通的烟斗”。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
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已经把时间看得很重了。对于犹太人来说,确实是如此。
《塔木德》上说:“钱是可以借用的,而时间绝不可以借用,时间远比金钱宝贵。”正因为有此认识,犹太人做生意也好,上班也好,对时间的运用极为精打细算。在企业里犹太人上班时拼命地干,但一到下班,哪怕手头工作马上完成,也会刻不容缓地准时下班。所以,犹太人上班时就很注意时间的安排。
公司每天上班开始的1小时内,是“发布命令的时间”,经理们要处理掉昨天下班后至今天上班前收到的一切材料并做出安排,凡是桌子上摆满尚未批阅的文件的领导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许多人要判断对方是否有才干,只要看一眼他的办公桌便一目了然。在这1个小时内,拒绝任何人的来访,因为犹太商人以当机立断为信条,认为延误前一天的工作是一种耻辱。
外人一旦来访,即使是业务上的事,也必须事先约定。犹太人最讨厌的就是不速之客,不速之客就等于盗窃时间和金钱的“盗窃犯。”
有位月收入20万美元的犹太大亨曾算过一笔账:他每天工资近8000美元,那么每分钟为17美元。假如他被别人打扰,占用了5分钟的时间,就等于被窃现款85美元。这就是犹太人对“时间就是金钱”最直观的诠释!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
《塔木德》上写道:“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