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人之道,素为古今中外人们所重视。当今谁还不明白人才的重要?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你如何去发现人才,去用好人才。这一直难倒了许许多多人,也反映善用人者充满智慧与不善用人者愚笨昏庸的差别来。
当大家都意识到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时候,人力资源部业已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机构,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进行着各具特色的人才培训活动。然而,我们在单纯地做人才战略方案的时候,是否视用人就是利用人的能力专长?还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任人唯亲”、“以利相交”、“取我所用”?可以说不少人陷入了狭隘的人才观,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平等友好地对待人”这一处世原则,即大人才观的宗旨。
所以,待人态度与方法往往决定了你是否会用人,是否能吸引住人才。其实这一点,有许多著名的典故做了精彩的演绎,例如孟尝君待食客如佳宾,让他们白吃白喝,养着他们,没有一点急功近利的想法,然而就是这些食客在他陷入危机的时候营救了他,也是这些食客成就了他的道德名声。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但他仍旧由于待人不慎,让一些人才离他而去,最典型的例子是张松,他兴致篷勃地投奔而来,目的是向曹操捐献西蜀地图,可是曹操却以貌取人,瞧不起张松个子矮,且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气质,于是对张松不理不睬,很是怠慢。这严重地伤害了张松的自尊心,他还击曹操以羞辱性的语言,结果被曹操下令毒打了一顿。张松羞愤地离开曹营,然后朝刘备的驻地而去。刘备盛情款待了他,让张松在两种反差太大的待遇中感到了刘备是个“仁义之君”,于是献上了西蜀地图,结果刘备得了西蜀之地……
人生在世,待人处事是门大学问,不敢相信一个高傲冷漠的人,会有自己的朋友,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会得到上司的赏识,会得到下属的拥戴。一个人待人以诚,用人以信,结下了好的人缘,办起事来就会左右逢源,需要用人的时候,一呼,即有人才归附。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无论是对晁盖吴用李逵,还是对武松花容王英,他都以诚敬之心对待,谁有困难就帮助谁,谁手头紧张就送银子给谁,以致结交了许多英雄好汉。他这样做并不是为将来“造反”服务,而是建立人际基础,到了落难时,好汉们赶来相救;他到了梁山后,先坐第二把交椅,晁盖一死,他立即被大家拥立为头领。论武功他在众人之下;论才学,有许多人比他强,然而他的人缘比谁都好,所以用起人来很有说服力、号召力与影响力。
一个成功人士,他无疑是个用人高手,更是一个善于待人的能人,否则他吸引不了人才,平衡不了各种力量,发挥不了各自的特长。提起方正集团,人们自然想到了王选教授,他个人获得了“国家突出贡献奖”等诸多殊荣。这是多么得意啊,但是他却不想独占成果,提倡开放、平等的精神,培养年轻人,无私帮助他们进行研究,尊重、鼓励并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另外,他一直提倡“方方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这正是王选教授和方正人的处世原则与根本。方正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激光照排系统垄断国内90%的市场份额。
美国总统林肯说:“如果我们能把所有的敌人变成朋友,这难道不是说我们消灭了所有的敌人吗?”孙武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话都揭示了待人与用人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你把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实现了双赢,这自然是最好地利用了对方的力量,减少了对自己的威胁,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所谓“育天下英才为己所用”,一个“育”字说明了对于人才,“待”与“用”是缺一不可的。会待人,拥有人才;会用人,必然会待人。
社会交往,不懂得待人,会陷自己于孤立;经营管理,不懂得用人,会使自己处于被动;你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什么事都方便,都有人助;你善于用人,事业如虎添翼,如风扬帆,很容易获得成功。
第一部分: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诚待人 恰到好处爱心是人缘的基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蹒跚学步的时候摔了很多跤,等到可以自如地行走了,就要穿过一个个人群,如果不慎或不防备,同样会摔跤,被人挤伤,被人踩踏,或者去挤伤、踩踏别人。于是多少人为此而希望有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快乐幸福地学习、工作,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虚妄地消磨时光,而是想好好地打理自己的人生,所以为人处世是一辈子也丢不掉的必修课。我们在付出的同时,渴望获得和拥有一份真实。我们敏感的心灵不会为虚假的感情激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不是为那些虚假的东西而存在的。无法想像,我们有一天听到与看到的全是假东西,什么友情,什么爱情,什么公平,什么正义,都是虚伪的,那么将是多么令人沮丧和可怕啊。
以诚待人,像是为自己植一棵树,给世界一片绿荫,给人心一片清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鸟儿鸣唱枝头,笑语飘荡你的每一个日子。
爱心是人缘的基础
一个人进入社会,开始过群体生活,意味着要与他人交往共事。可有的人却由于社交能力差,不善于为人处事,结果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的过程处处受阻。相反,有的人能力虽然不是很强,但是他对人礼貌,善于交际,于是办事总是比别人容易成功。
台湾作家刘镛说:“一个人人缘不好,大小事情只能靠自己去做,能力再强,又能做多少事?你的素质再高,如果只是将本身的能量发挥出来,不过能比常人表现得好一点而已;如果你能集合别人的能量,就可能获得超凡的成就。”
是啊,正因为如此,有好人缘者在社会上越来越受重视。许多公司在招聘高级管理者时,要考查他的人际关系,没有好的人缘,能力再强,不能录用。如在人际关系上有超群的能力,有非常好的人缘,其他条件可以放宽。
莫洛是美国摩根银行的股东兼总经理,年薪高达100万美元。其实他以前不过是一个法院的书记,后来做了一家公司的经理,他诚信待人,人缘极佳。他之所以能被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相中,一跃而成为全国商业巨子,登上摩根银行总经理的宝座。据说是因为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看中了他在企业界的盛名和极佳的人缘。好人缘给莫洛带来的是地位和事业的成功,给公司带来的是良好的经营业绩。
我的同学小汪,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任小职员,后来成为了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常常对人说,他的成功,人缘关系好是主要因素。他认为人缘在一切事业里,都极其重要。
如何获得好人缘?以诚待人!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相敬如宾,彼此忠诚。诚,是爱的体现,家庭成员人人爱自己的家,焉有不幸福的道理。同样,一个公司兴旺发达,也是大家都爱自己的公司,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你待人以诚,人们会把你看作一个有品位的人,你也就有了人缘的基础。
有一位明星大腕投资搞实业,与某地农民合作,利用他们的土地建厂房。可是几年后,这个发了财的大腕却不按合同兑付农民的土地股金,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们联名把大腕告上了法庭。这位大腕利用“名人效应”,在社会上套取无本生意,欺骗那些善良的人,结果却把自己的人缘市场弄丢了。
没有爱心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李嘉诚是世界级富豪,他能取得成功,源于他有一颗爱心,李嘉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钱来自社会,应该用天社会。”他在取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便积极推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慈善事业。为了替家乡人民办一点实事,1990年代北京亚运会筹资阶段,李嘉诚一次捐献30万元,是捐献资财的最大户头。1991年,我国华东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李嘉诚个人捐款5000万港元,成为当时个人捐款最多的企业家。1992年,李嘉诚与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会晤,他对邓朴方说,他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再捐一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全国的残疾患者办点实事。李嘉诚先生对祖国的捐资援助从不吝于投入,到目前为止,捐款数额庞大,已超过了几十亿港元。他认为这样做是恰当的,符合他的处世待人之道。
的确,人格上的高贵同时造就了事业的高贵,富有伟大爱心的李嘉诚在生意圈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
富兰克林说:“我深信一个人用自己的才智努力工作赚钱致富是正当的,但要记得慷慨地跟别人分享,然后恬淡地走开。”
第一部分: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诚待人 恰到好处常向对方真诚问候
小黄外派出国后,小刘隔一段时间就打电话问好,而其他同事却没有这样做。小黄回国后,不仅给小刘带来了礼物,后来他晋升为副总经理,把小刘要到了他的手下,那可是个极有发展前途的岗位。其他同事纳闷,以前小刘与小黄的关系并不怎么样呀?甚至不如我们这些人与小黄亲热呀?
人与人相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维系关系。也许由于工作繁忙,你不会有很多时间与每一位朋友、上司或下属保持经常来往。那么,久不联系,关系自然就疏远了。假如你重视人际交往的话,就得经常抽出一点时间,打个电话,写封邮件,发个短信,给他们一个真诚的问候,使联系不至于中断,并表示你还把他们放在心上。
美国前国务聊奥尔布赖特10多年前是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挑战,同时又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东西,像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但她巧妙地使这些烦琐的事情顺畅起来。
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一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而在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努力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而且是一个人事先布置好,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自己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那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她又说:“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的。这是对我个人形象、风度的一个最佳传播,当她们看到那张卡片的时候,就一定会想起我,而且在她们心中隐含着对我的那一份谢意,会使她们更认为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她们总会想到我好的地方,不会注意我的缺陷。”
显然,奥尔布赖特的这一番言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