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光临txt小说之家
900txt
所有小说解压密码为900txt
上万部txt格式小说免费下。
++++++++++++++++++++++++++++++++幽默大全之外国卷
哲学家
苏格拉底 捷 诺 第欧根尼 阿那克西米尼 狄摩西斯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庇希特拉图 狄奥佛拉斯塔 叔本华 施莱艾尔马赫 罗 素 斯宾塞 培 根
休厄尔 贝恩斯 休 谟 伏尔泰 杜 威 科 恩
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
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
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
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
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
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
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
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
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
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
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
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
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
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
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
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
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
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
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
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
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
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点灯找人 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前323年)常常在大白天也点着灯走
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我正在找人。”这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上没有一
个真正配得上“人”这一称呼的有德行的人。
亚历山大大帝来到科林特市时,拜访了这位哲学家,并且对他说:“你有什么希望尽管
讲,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第欧根尼爬进自己所住的酒桶,一边晒太阳,一边说:
“只希望你让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到我身上的阳光。”
智救故乡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前525年)出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军队
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燹。
一天,他为此进谒国王。可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了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便说:“我对天
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
“陛下,我请求您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哲学家大声回答说。
莱普沙克斯终因他的智慧幸免于难。
机会均等 古希腊时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智者和名人,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雄辩家和演说家。
狄摩西斯(公元前384—前322)就是一颗灿烂星辰,和他匹敌的另一个雅典人是福西
昂将军。他俩不仅才气相当,辩力相若,而且所持论点总是相左。因此,他们的遭遇总能给
人带来智慧的享受。
一次,两人争得不可开交,狄摩西斯批评福西昂说:“无论何时,只要当雅典人怒火中
烧时就会杀掉你。”
福西昂则说:“可一旦他们头脑冷静时,就会对你绝不客气。”
更大的荣耀 戴奥珍尼斯是古希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他从不穿鞋,两
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我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耀的东西。”
柏拉图说:“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
不同之处 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
“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回答说。
无所不在 庇希特拉图是希腊有名的哲学家。
人们问他:“真理在哪里?”
庇希特拉图说:“这还要说吗?真理无所不在。”
一言不发 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
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
一个人打赌 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1788—1860年)某年住在法兰克福的旅馆出租套房里。紧靠旅
馆有一家小饭馆,他常去那里吃饭,那也是英国军事人员常去的地方。
一个饭店侍从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
每次饭前,叔本华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币收回自己的口袋
里。
有一天,这位侍从忍不住问这位哲学家他在干什么。
叔本华解释说:他每天在心里与那些军官们打赌,只要他们哪天一会儿除了马呀、狗
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金币放进教堂的施舍箱去。
并非都来听布道 F·D·E·施莱艾尔马赫(1768—1834年),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神职工作做得
尤其出色。
有人称颂他的布道具有少有的广泛性,他的教义宣讲能吸引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听众,
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
对此,施莱艾尔马赫解释说:“我的听众确实由学生、妇女和官员组成,学生们来是为
了听我讲道,女人们来是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来则是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1844—1900年)对女性特别仇视,他一生不接触女
人,曾经这样说过:“男子应受战争的训练,女子则应受再创造战士的训练。”又说:“你
到女人那里去吗?可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年)对尼采的哲学极为不满,挖苦他说:“十个女人,
有九个女人会使他把鞭子丢掉的,正因为他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要避开女人啊!”
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
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
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
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
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望。但每当我和我
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独身的解释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
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
福。”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
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荷克”(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
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
熏肉!”
相形见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王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宅深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