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生死簿子上清楚地写着,孙悟空“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那时他是三百四十二岁,此时他该是多少岁呢?他自此之后,花了约十年的时间,在西牛贺洲找到菩提祖师,然后跟着祖师学了十年的艺。学成归来后,灭混世魔王、到龙宫取宝、然后在地狱强销死籍,这些事情,长了说不过一两年,往短了说,也就是几个月。这么说来,他产生求道学艺的想法时,已经到了三百二十二岁高龄。以人一生活一百岁来说,相当于到了九十三四岁,感到身体的衰老是再正常不过了。而他在如此高龄,还要暂时放弃王位,离家求学,受那飘零之苦,其精神可谓十分难得。

显然,孙悟空想到要长生不老,不是因为他长期思考哲学问题,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由于物质方面的原因,是感到了身体的衰老,并希望与衰老作斗争,继续过以前的好日子。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求长生,是在追求自由,这追求的是一种大自在和大自由,即突破生命的限制,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阎王来管辖。在他产生这个想法之时,已经感到阎王的阴影渐渐在头上降临了。

猴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他以前的日子过得太滋润了。如果他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中常有困顿之叹,也就不会因为这点事情而“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状态中的人,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常常会感叹:这日子过得真快呀!就是担心这好日子有个尽头。猴王的堕泪,发生在“喜宴”之中,所以,他的感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今朝,忧的是将来。

这时,跳出一只通背猿猴,说:“有三等名色,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可以长生不老。”猴王听了心头大喜。猴王是一个实践型的天才,有这么好的建议,好,说干就干,第二天就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寻访神仙,求取长生不老之术去了。在如此高龄,猴王能够当机立断,果断放弃宝座与舒适的生活,确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这也体现出猴王远大的志向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冒险精神。

猴王放弃王位去寻长生不老之术,其实是在追求更大的利益,不过,这也十分难得了。首先,他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寻长生不老术并不能确保成功;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后来,唐僧取经历经了十四年,可以说遭遇千辛万苦。相比之下,石猴寻师花了十年时光,且是孤身一人,所经历的苦难也颇不小。最后,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好日子,要让他去过苦日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石猴说放下就放下了,第二天就出发,一点没有磨磨唧唧、留恋不舍,可以说是“拿得起,放得下”,很有魄力。以我们的人生经验来说,即使明知道是“弃小利而取大利”,这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所看到和看重的常常只是眼前,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我无性

   拜师学艺:开启生命征程新的一页(2)

第二天,吃完饯行宴,猴王就自己撑着竹排,向大海中进发了。而寻访神仙的过程并不顺利。前八九年并没有找到真仙,但这期间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这次出门远行,是猴王第一次接触人类社会,他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社会生活,对人类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也像小孩一样,学习做人从模仿开始。在南赡部洲,他的样子吓跑了很多人,他还“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

猴王此时的学人礼、学人话,只是从外在的层面模仿人的行为,是一种好玩的举动。正如小孩模仿大人的行为时,常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不过是跟着做罢了。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大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猴王还不知道,他的行为无意中已经触犯了人间的律法,因为他“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你想想这厮的举动岂不是抢劫行为?

在求仙访道的过程中,令猴王感叹的是,“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显然,普通人最关心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生命的长存。也许普通人并非不关心长生不老,只是觉得这太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罢了。

幸运的是,猴王真找到了一位有大本事大神通的师父,而没有被庸师所误。他见到师父,态度非常谦卑,做的第一件事是跪下来拼命磕头。只见那美猴王“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这么个弟子倒真是可爱得很了。祖师对猴王问道:“你姓什么?”问的是猴王的来历,猴王把意思理解错了,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原来石猴的脾气竟然这么好,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人若打他,他还要向人赔礼。这与我们印象中神气的猴王差距似乎太远了,想不到啊想不到,看来牛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牛的,没有本领之前,还是老实一点、夹着尾巴做人比较好。悟空说自己“无性”,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这话由石猴口里说出来,还真有点令人称奇。因为石猴不是普通人,他是猴王,下面管着几万只猴子。如果一个平头老百姓,长期受压迫,以至于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他说自己能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没什么值得佩服的,因为这不是境界的体现,只不过是懦弱的一种表示。但猴王不同,他统治众猴已三百多年,却能保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而且这么没面子的话也能很自然地说出口,还是很难得的。前面说石猴称王,并不是出于什么称王称霸的想法,而只是出于好玩,于此可见一斑。

不过我觉得,石猴说自己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人若打他,他还要向人赔礼,应该不是指他当猴王时的事情,而是说他这十年孤身在海外飘零时的情形。确实,他孤身一人,什么也不懂,也没什么真本事,怎么硬气得起来。

石猴说他“一生无性”,认为这就是他的本性。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是不是人的本性?这很难说。我们熟悉的说法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别人的侮辱和欺压视如不见,装作不知道,似乎不是人的本性,反而像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后,为了息事宁人、少惹麻烦,人有意识如此行事时的一种状态。

石猴说自己“一生”无性,显然是在说大话,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将会有多么漫长和丰富多彩的“一生”,现在的他,哪里就敢说以后的事呢。其实,后来的孙悟空是特别爱面子的,即使别人提起他曾经当过的级别较低的官职弼马温,他都要大怒呢。如果孙悟空能够始终保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样一种状态,《西游记》中的许多精彩故事就不会发生了。

很快,悟空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起初是在跟随菩提祖师学艺的时候发生的,但我们不能把变化的原因归结到祖师的教育上面,这一变化的发生,另有深刻的原因。

◆三更传艺与“法不传六耳”

悟空跟着祖师学艺的头七年,一方面“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有空闲的时候则“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干些家务活。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直到有一天,祖师登台讲座时,悟空终于听出一点门道来了,“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情很是激动。于是祖师问他想学什么,出乎众师兄弟的意料,悟空对于“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中的道都不想学,因为学了它们都不能长生。

   拜师学艺:开启生命征程新的一页(3)

祖师对如此不听教诲的弟子似乎很生气,“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拿着戒尺指着悟空说:“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还走上前去,在悟空的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祖师这一走,可把悟空的一班师兄弟给吓坏了,他们纷纷责怪悟空,怪他与师父顶嘴,冲撞了师父,他们不仅是“报怨他”,而且还“鄙贱嫌恶他”。他们真正担心的是,“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你把师父给惹得不高兴了,下一次不知道师父什么时候才会再出来给大伙传艺。如果祖师真的就此不出来了,众人岂不是要恨死这猴头。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悟空与其他弟子的不同。他们之间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悟空做事有着明确的目标,他放弃舒适的王位,在海外漂泊十年,目的是要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术,不再受阎王的约束和管辖。对与这个目的不一致的本领不想学,正反衬出他要学长生不老术的决心。所以,对于师父想要教的每一门道,他都要问一句,“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的答案归结为一句话,都是“不能!”悟空的回答则无例外地都是“不学,不学!”与悟空相比,众师兄弟不过是受尽千般辛苦,却不知自己所为何事,可能连拜师学艺的目的也是别人为他们设定的,命运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

更妙的是,虽然悟空表面上似乎冲撞了师父,师父却并没有真的生气。原来祖师另有深意,打他三下的意思是让他在“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的意思是,让他从后门进去,在秘处向他传道。悟空也参透了其中的玄机,就不与众人分辩理论,忍住了不说话。

祖师的做法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他在表面上责罚了孙悟空;另一方面,他在暗中又很欣赏孙悟空,并要向他秘密传道。祖师面对同一群人,用同一个行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层含义,并且能把这两层含义准确地传达给两类不同的弟子,高,实在是高。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祖师能不能不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妙呢?我的回答是不能。如果祖师不责罚孙悟空,而是说:“悟空,我听了你刚才的话,觉得你真是一个可造之才,过来,这就传你长生不老之术吧。”其结果会如何?不过是鼓励其他弟子都来学悟空的样,当面顶撞师父,即使是心志不坚定的弟子,也会学悟空这么来上一手。祖师对悟空这么当众“责罚”一下,可以起到信号作用,能够把不同的弟子区分出来:那些坚定地想学长生不老术的弟子还是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其他人则不会在没有想明白的情况下再做同样的“傻事”了其实,不管怎么说,祖师已经为悟空的众师兄弟指点了一条明路。因为纸里包不住火,三年以后,悟空学成了一身本领,众多师兄弟都能够看到他的本领,再回过头来把这件事想一想,聪明一点的,就能够想个八九不离十了,不过,他们是否能打破“盘中哑谜”,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正因为悟空打破了盘中哑谜,所以他也“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他这么做不是因为道德高、涵养深,而是出自于甘心受辱!正是你逞你的口舌之利,我享我的暗中之益。从这种意义上说,猴王的“甘心受辱”是假的,他所甘心的并非受辱,而是他有足够的聪明,知道表面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