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行者道:“兄弟,你说的也是,奈何师父不听人说,……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进退两难。八戒,你端的要怎的处?”八戒道:“我才自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哥哥,没及奈何,还信沙弟之言,去寻那妖怪救师父去。”行者却回嗔作喜道:“兄弟们,还要来结同心,收拾了行李马匹,上山找寻怪物,搭救师父去。”(第四十回)
沙僧听到悟空、八戒都说要散伙,心里哇凉哇凉的,连身体都麻木了:现在好不容易混进外围组织,有了重新进入体系内的可能性,要是由得两位师兄就此散了,那真是前途一片渺茫,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这让他如何不心惊。至于那些理由,虽然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及爱惜面子,他又能比悟空强得了多少?
悟空与沙僧的关系(3)
孙悟空说这话,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他自有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在于提醒八戒、沙僧,取经的事业是一项集体事业,我是你们的大师兄,你们应该努力支持我,不要在背后给我添麻烦,否则,我还不干了!他这话想要换得的是八戒、沙僧的表态,对沙僧的表态悟空很满意,下一个就轮到八戒表态了。八戒连忙表明态度,说刚才散伙的想法是胡说的,我们不该散(也许他在心里说:你说散伙就行,我说散伙就不行?)。对此,悟空“回嗔作喜”,说只要团结一心,就有希望,现在还是想办法救师父吧。看来,悟空为了收伏八戒、沙僧还是用了不少心思的。
那么,沙僧在取经路上是不是一点心眼也没活动过呢?也不能这么说。虽然从利益格局看,他在师徒四个人中所处的境况是最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在取经队伍中,孙悟空身份很高、风头最劲,如果将孙悟空排挤出取经队伍,由于他与八戒在身份、本事上差异不大,且由三徒弟变成了二徒弟,境况自然会大有改善。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利益考虑,虽然他自己没有采取行动主动排挤大师兄,但对于八戒排挤孙悟空的行动在心理上是接受的,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八戒不断借机向师父进谗言,导致唐僧赶走了悟空。这段时间内,沙僧一句好话没替悟空说。当唐僧要写赶走悟空的贬书时,拿纸笔、取水磨墨的也是沙僧,在这个过程中,沙僧也并无表示。虽然他是按唐僧的命令在做事,但一点表示一点说法都没有,还是有点不太正常啊。不仅如此,悟空走了后,黑松林里八戒去化斋,好久没回来,沙僧又开始在背地里说起八戒的坏话来,他说:“师父,你还不晓得哩,他见这西方上人家斋僧的多,他肚子又大,他管你?只等他吃饱了才来哩。”看来,随着猪悟能做了大师兄,沙和尚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起八戒的角色来了。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过几天,好梦就被现实无情地浇醒了,可以说梦有多好,现实就有多残酷。取经队伍没走多远,就碰上了黄袍怪。在去西天的路上,黄袍怪不算难缠的妖怪,不过,八戒沙僧加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更不像话的是,八戒根本没有一点大师兄的样子,在两人合伙尚且打不过妖怪的情况下,他竟然找理由开溜了,结果沙僧“措手不及”,一把给抓住了。
到了这个时候,沙僧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清醒和现实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明确多了。当八戒请回悟空,悟空到妖怪洞府救他的时候:
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一面天生喜,满腔都是春,也不似闻得个人来,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你看他捽手佛衣,走出门来,对行者施礼道:“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乞救我一救!”行者笑道:“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儿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都弄嘴施展!要保师父,如何不走西方路,却在这里蹲什么?”沙僧道:“哥哥,不必说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行者道:“你上来。”沙僧才纵身跳上石崖。(第三十一回)
沙僧听说悟空回来了,感到喜从天降。孙悟空很生气,说师父念紧箍咒的时候,你一声不吭,你不是有本事,要保师父去西天吗?怎么在这蹲着。悟空要说生气也真有点生气,不过并没有太生气,所以这话是笑着说的。沙僧连忙求情说:我们是败军之将,你大人有大量,过去这些事情就不要计较了吧。这次,他对悟空特别尊敬,说话之前还先“施礼”,悟空叫他上来,他才跳上石崖。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从内在的方面说,这反映了他对自己在团队中重新定位的清醒认识;从外在的方面说,是为了特意表明他对大师兄的尊重。
经过这一遭,沙僧在取经队伍中基本完成了角色转变,他与师父、师兄的关系也基本上理顺了。从此以后,他主要是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少给别人惹麻烦,并努力润滑团队内的关系。八戒在与黄袍怪的战斗中临阵逃脱的行为,也让沙僧吸取了教训,使他从此在与妖怪的战斗中,不太肯出力了。
悟空与沙僧的关系(4)
虽然自身的定位很清楚,我们能否说沙僧的心情就很愉快呢?这还很难说。《西游记》能够用最少的一两句语言描述一个人的总体形象,他们三个师兄弟的形象特色分别是:“一个是毛脸雷公嘴的和尚,一个是长嘴大耳朵的和尚,一个是晦气色脸的和尚”,这话在书中数次出现,“晦气色脸”就是沙僧给人的印象,这既描写了他的外在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其心情的写照。毕竟沙僧被贬下凡尘,并没有投胎转世的经历,基本维持了原来的形象,而按照以前的形象,应该是气宇轩昂、相貌堂堂才对呀,只是现在脸色变得不太好了。当然,以貌取人是很危险的,这样来揣摩他的心理也可能是靠不住的。
从此以后,沙僧对大师兄表现得非常尊重,基本上是言听计从,这是不是就说他对大师兄的看法就特别好、特别正面呢?应该说基本上是,但也不完全这样。沙僧出事是在蟠桃会上,而孙悟空当年曾大闹过蟠桃会,对于这件事,沙僧不会有什么好看法。“失手”打碎玻璃盏,又不是故意搞破坏,按说并不是什么犯罪行为,只要折价赔偿就行了,却给予这么严重的处罚。据萨孟武先生推测,这是因为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后,玉皇大帝的权威降低,玉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能不采用恐怖政策,迫使群仙帖服。天蓬元帅在蟠桃会上犯了错误,被打了二千锤,贬下凡尘,或许也与此有关。如果是这样,沙僧要是对大师兄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也属正常。
另外,从价值观上说,沙僧对悟空当年造反一直是有看法的,现在这个反贼竟然摇身一变,进入了体制内,排名还在自己上面,虽然这是菩萨的安排,一向唯领导之命是从的沙僧不好说什么,但心里有些想法总是难免的。不过,沙僧对他的想法压抑得很深,平时一直没有表露出来,但他真实的想法在真假美猴王一节还是隐约透露了出来。沙和尚去花果山讨行李,过程中打死了变成自己模样的猴精,然后去找南海观音菩萨帮忙,他正要向观音讲事情的详细经过:
忽见孙行者站在旁边,等不得说话,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脸便打。这行者更不回手,彻身躲过。沙僧口里乱骂道:“我把你个犯十恶造反的泼猴!你又来影瞒菩萨哩!”(第五十七回)
他在骂的过程中,认定孙悟空是个“十恶造反的泼猴”,说他“又”要来骗菩萨。这时,观音让悟空与沙僧一起去水帘洞辨个真假,二人纵起两道祥光,离了南海:
原来行者筋斗云快,沙和尚仙云觉迟,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与你一同走。”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第五十八回)
不过是两个人的行动速度不一样,但沙僧起了疑心,说“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你还是跟我一起慢慢走吧。要说这沙僧的警惕性还是挺高的,这也表明,沙僧对大师兄还是不够信任。
从总体上说,与悟空、八戒相比,沙僧更为理性、更能忍。这样能忍的神仙,让仙界更能放心使用。从利益的角度看,沙僧所处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他一旦看清楚形势后,心理上也就没有什么不服气的想法了,因为他实际上是孙悟空功劳的最大获益者。他最大的利益在于搭上取经行动的便车,一直到西天。他最担心的是取经队伍中途散伙,取经行动半途而废。对这一点他有很强烈的恐惧感,而且这种恐惧感更甚于唐僧。因为唐僧毕竟是圣僧,有着宗教式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沙僧是没有的。
不过,即使这样,沙僧在取经行动中也曾出现过动摇。在狮驼岭一役中,悟空与八戒前去与青毛狮子精战斗,悟空被妖怪一口吞了下去。八戒“喘呵呵”地跑回去报信,“哭哭啼啼”地说:“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唐僧听了,放声痛哭。悟空回来,发现八戒与沙僧已经在那里分行李了。
虽然分行李散伙是八戒的提议,但沙僧这次毕竟没有反对。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虽然取经路途已经走了一大半了,但是一个又一个妖精,永远没有止歇的战斗,也让沙僧感到这个挑战还是太大了些。他没有想到,狮驼岭出现的妖魔就是西天路途上最厉害的一拨了。另外,沙僧认识得很明确的一点是,没有孙悟空,取经队伍到不了西天。在此前的第五十八回,观音曾对唐僧说过,“须得他(指悟空)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这话沙僧牢记在心。现在悟空已死,那不分行李还能怎的。
沙僧见悟空活着回来了,对八戒谎报军情很生气,说“你是个棺材座子,专一害人!”他见到悟空很不好意思,“沙僧也甚生惭愧,连忙遮掩,收拾行李,扣背马匹,都在途中等候不提。”显然沙僧的脸皮远不如八戒厚,对这样的事情八戒是满不在乎的。为了挽回自己在大师兄心目中的印象,重获大师兄的信任,沙僧向悟空告密,说八戒“攒了些私房”。结果八戒从牙缝里省下的四钱六分银子都被悟空拿走了。越到后来,沙僧向悟空靠得越紧。在灭法国,悟空要唐僧等人化装成凡人过境,唐僧不乐意。沙僧说:“师兄处的最当,且依他行。”唐僧“无奈”,只好少数服从多数,“脱了褊衫,去了僧帽,穿了俗人的衣服,戴了头巾”。显然,沙僧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判断,并不是在什么事情上都对唐僧言听计从。
悟空与八戒的关系变迁(1)
跟悟空与沙僧的关系相比,悟空与八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