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成语大辞典-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笔无私】谓执笔判案不徇私情。
【铁画银钩】见“铁画银钩”。
【铁画银钩】唐欧阳询《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后用“铁画银钩”谓书法家运笔,其点画既刚劲,又柔媚。
【铁肠石心】比喻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
【铁狱铜笼】形容密闭森严的监牢。
【铁绰铜琶】同“铁板铜琶”。
【铁鞋踏破】比喻长途跋涉,到处寻求。
【铁树花开】见“铁树开花”。
【铁树开花】亦作“铁树开华”。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铁树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热带,不常开花。
【铁树开华】见“铁树开花”。
【铁嘴钢牙】比喻能言善辩。
【铁壁铜山】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
【铁壁铜墙】犹言铜墙铁壁。
【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不可否认。
【亭亭玉立】形容花木主干挺拔或美人的身材修长。
【亭台楼阁】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停辛伫苦】谓历尽艰辛。
【停辛贮苦】见“停辛伫苦”。
【停留长智】谓耽搁得久了,会想出主意来。
【停云落月】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之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后人因常在书札中用“停云落月”表示对友人的思慕。
【挺而走险】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铤”。
【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
【挺胸凸肚】①形容得意或狂妄自大的样子。②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挺鹿走险】挺而走险。谓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廕)’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铤鹿走险】①见“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通力合作】共同出力,一起来做。
【通工易事】见“通功易事”。
【通才硕学】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通才练识】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上彻下】①谓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通天达地】犹言顶天立地。
【通天彻地】①形容本领十分高强。②从天到地,到处。
【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通今博古】通晓古今的学问。
【通今达古】同“通今博古”。
【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
【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
【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通文调武】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通功易事】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
【通古博今】同“通今博古”。
【通古达变】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通共有无】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通同一气】互相串通勾结。
【通材达识】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通邑大都】同“通都大邑”。
【通南彻北】谓贯穿南北。
【通幽洞冥】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通幽洞微】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通幽洞灵】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通幽动微】见“通幽洞微”。
【通风讨信】犹言通风报信。
【通风报信】暗中传递消息。
【通风报讯】见“通风报信”。
【通计熟筹】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通前至后】见“通前彻后”。
【通前彻后】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通前澈后】见“通前彻后”。
【通首至尾】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
【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大城市。
【通都大埠】同“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同“通都大邑”。
【通真达灵】与神仙交往。
【通时合变】同“通权达变”。
【通时达务】谓了解客观形势。
【通时达变】同“通权达变”。
【通宵达旦】一夜到天亮。
【通宵彻旦】见“通宵彻昼”。
【通宵彻夜】整夜。
【通书达礼】谓通诗书,懂礼仪。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
【通无共有】见“通共有无”。
【通忧共患】共同承担忧患。
【通险暢机】使险要之地暢通无阻。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达识】见“通儒达士”。
【通儒硕学】犹言通儒达士。
【通权达理】通晓权宜与事理。
【通权达变】谓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因时制宜,不拘常规。
【通变达权】同“通权达变”。
【通衢大邑】同“通都大邑”。
【通衢广陌】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
【Н嵲诒А刊'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怀中。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尚书·康诰》:“恫瘝乃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动劝捐,做得那种~,愁眉苦目的样子。”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
【同工异曲】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同日而言】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道】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语】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犹言相提并论。
【同仇敌慨】见“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亦作“同仇敌慨”。语本《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孔颖达疏:“当王所怒,谓往征伐之。”后以“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敌人。
【同文共轨】亦作“同文共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同文共规】见“同文共轨”。
【同心一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心志一致。
【同心一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共胆】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同心共济】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同德】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
【同心合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合意】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见“同心共胆”。
【同心并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齐心合力。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同心协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济】见“同心共济”。
【同心毕力】齐心尽力。
【同心僇力】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同“同心毕力”。
【同心敌忾】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戮力】齐心合力。
【同心断金】《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
【同甘共苦】亦省作“同甘苦”。一同尝甘苦之味。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常偏指共患难。
【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年而校】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
【同休共戚】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见“同休共戚”。
【同舟共命】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舟共济】同乘一条船渡水。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同舟遇风】比喻同遭逆境。
【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床共枕】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垂不朽】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同床异梦】同“同床各梦”。
【同胞共气】喻指亲兄弟。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同美相妒】同是美人,互相妒嫉。比喻有同样擅长的人不易相处。
【同室操戈】春秋郑徐吾犯之妹有美色,公孙楚与其从兄公孙黑争娶之。楚已纳聘,黑欲强夺,公孙楚“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事见《左传·昭公元年》。又《后汉书·郑玄传》载,何休好《公羊传》而恶《左传》、《穀梁传》,郑玄乃著论以驳之,“休见而叹曰:‘康成(玄之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以“同室操戈”比喻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同气相求】《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气连枝】喻指同胞兄弟姐妹。
【同条共贯】①事理相通,脉络连贯。②谓行事相仿,可以相提并论。
【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者相互同情。
【同流合汙】见“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①谓随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②指随同坏人,为非作歹。
【同流合汙】见“同流合污”。
【同船合命】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敝相济】犹同恶相济。
【同恶共济】见“同恶相济”。
【同恶相求】同作恶者,彼此互有需求。
【同恶相助】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济】亦作“同恶共济”。谓恶人互相帮助,狼狈为奸。
【同恶相党】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
【同业相仇】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源共流】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源异派】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尘合汙】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忧相救】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德一心】谓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同德同心】见“同心同德”。
【同德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盘而食】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语出《魏书·杨椿传》:“椿临行,诫子孙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亦省作“同盘”。
【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
【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声同气】见“同声共气”。
【同声相求】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相应】①指乐声相和。②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③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
【同归於尽】一同毁灭或死亡。
【同归殊途】见“同归殊涂”。
【同归殊涂】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类相求】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