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点是什么呢?“不知知”,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我们一般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太过主观、带有成见,不容易认可别人的想法。譬如我打开电视看见某些人在谈话时,我马上转换频道,因为觉得他讲的话很没道理;事实上多听几次就会发现,他也有他的理由。不过,我也有我的立场,对我有利的话我才苟同。同样一件事,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然后专从负面去批评别人,而别人也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对付你,搞到最后大家都很辛苦,天下也难免混乱了。

圣人却是“知不知”,知道了却不自以为知道。因为我所知道的恐怕只是事物的某一部分、某一侧面、某一阶段而已,不自以为知道,就会不断上进。莎士比亚说:“愚者总以为自己聪明,智者却知道自己愚昧。”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觉得自己无知,这样他才会不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此话一出,整个雅典黯然失色,进而震撼古今。这件事的缘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去求问阿波罗神:雅典谁最聪明?得到的答案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一定是神弄错了,所以他带着学生去访问各界名人,包括政治领袖、文艺界的诗人、科学界的专家等。最后他明白了,他说:“为什么神认为我最聪明呢?因为所有的人里面,只有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换句话说,所有的人连自己不知道都不知道,只有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他最聪明。这是苏格拉底的自知之明。

因此,真正的知识来自“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才会开始有真正的了解。像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那个“知”是明智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实事求是才是明智的。所以,圣人如果有什么秘诀,第一个秘诀就是能够自我反省,把“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当作缺点,避免犯这种错误。

2。被褐怀玉

圣人的另一个特点是:“被褐怀玉”,外表穿着粗布衣裳,内里却怀揣美玉。这个词可以代表老子的“圣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七十章》)

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践。天下人却没办法了解,也没办法实践。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正是因为无知,所以不了解我。能了解我的很少见,能效法我的很可贵。因此,圣人外面穿着粗衣,怀里揣着美玉。

老子说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践。什么样的言论呢?减少欲望。不要有过度的欲望,知足知止,一切顺着本性和禀赋去发展,一切回归到自己如此的状态;你做所的,只是“无心而为”与“无所作为”,由此延伸出柔弱、顺从、不争的表现,确实可以说是易知,易行。可惜,“减少欲望”很少有人能做到,许多人一辈子都陷于欲望的追逐之中,但得到之后会快乐吗?不一定。譬如我们经常有一些执著,看到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得到之后却弃之如敝屣毫不在乎;隔一段时间又会出现更想要的东西,心态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饱受不安定之苦。反之,如果能与根源结合的话,世界就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就好像《庄子》寓言里提及的“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看着鸟雀、蚊子从眼前飞过,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现代人对“道”太陌生了,不仅遗忘了“道”,连“德”(本性与天赋)也一并迷失了。社会上许多人以“德”为工具去换取外在短暂的利益,即使他成功了,也是不可替代的失败,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道”。所以老子感叹说,天下没有人可以了解,也没有人可以实践。当然这句话说得过于夸张了,至少老子之后,庄子就做到了。像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他的学生颜渊就能做到。颜渊怎么可能喜欢美色超过美德呢?不可能。所以,老子和孔子这么说,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而不在于它合不合逻辑。

接着,“言有宗,事有君”,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据,这六个字可以当成座右铭。人年轻的时候,经常意气用事,说话时常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往往对人对己造成伤害。说话有宗旨,也指言简意赅,不要说废话,和别人相处才不会产生太多困扰。“事有君”,做任何事都有根据,有原则。人做一件事必定有其道理,而不是非这样做不可。如果可以选择这样做或不这样做,就表示没有理由非这样做不可,那么他人也不妨有他人的做法。

老子的言论宗旨在于为世人展示“道”,而他的行事原则是保存天赋之“德”。“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当然很难理解。不理解“道”,就容易忘记万物的起源及归宿,困陷于人间相对的价值观中,做徒然无谓的挣扎,并在最后留下各种遗憾。所以老子说,能了解我的很少见,能效法我的很可贵。最后,他说出四个字“被褐怀玉”,圣人的外表和平常人一样,好像很平凡,没什么特别,但他的内在不同凡响,怀揣着一块美玉——智慧,只是不轻易显露出来,免得被不识货的人糟蹋了。

这句话很深刻,耶稣在《圣经》里说:“你们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珠宝投在猪前,怕它们用脚践踏了珠宝,而又转过来咬伤你们。”什么意思呢?宗教里的教义是很珍贵的,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如果轻易地说了,可能会引来别人嘲笑或侮辱。任何宗教都一样,向没有准备好的人宣传教义,往往会招来一些轻慢的话。所以“圣人被褐怀玉”,亦即我们有什么珍宝或心得的时候,不要急着让他人知道,否则他人不懂得欣赏,反过头来说一些轻蔑的话,那就很可惜了。

3。不为物役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注意力大多被分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常因为外在的诱惑而引发自己的困扰。圣人会从自身着手来化解这些问题,自己先“去甚、去奢、去泰”,采取防御措施,避免被外物所役。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妙之物,对它不可以有为,不可以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控制就会失去。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天下”指天下万物,也包括人在内,但是谈到圣人,由于他是统治者,所以这里的天下是指人间所构成的整体。如果统治者有心治理,那么结局一定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无法久安。譬如现在是要保存农业,还是发展工商业?发展工商业不但得牺牲农业,甚至还得牺牲环保,很难全面兼顾。为政者虽然看得长远,百姓图的却是眼前的利益。历代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政治领袖,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一定是某些阶级满意,另外一些阶级就抱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面的要求。所以最好是无心而为,顺其自然。

“夫物或行或随”的“物”是一切事物,在此特别指涉“人”的世界。世间一切各有其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这就是“神器”的妙用。前行、后随;性缓、性急;强壮、瘦弱;成功、失败——这八种状况两个一组,合而观之就是一种均衡的状态。有些人生下来适合当领袖,那就当领袖,何必跟他争?有些人生下来就适合在别人后面善后,又何必跑到前面去呢?有些生下来个性缓慢,反应慢半拍;有些人个性很急,事情还没发生,就跑到前头去了。这一切没有对错,只要能够互相配合,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一个搭配的问题。

老子说,圣人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要回复自然如此的状态。因为极端、奢侈、过度,必定会有后遗症,乐极生悲、纵欲伤身,自古即有名训。这个道理可以联想一般人对古董的态度,如果没有占有欲,欣赏过后赞赏一番,放在一旁再给其他人看;一旦起了占有的心思就麻烦了,不知又有谁家的祖墓要遭殃了。

有个故事,古时候有个有钱人,家里有好几座仓库都堆满各种金银珠宝。他的穷朋友对他说:“你的金银珠宝能不能借我一看?”他说:“当然可以,不过你不能拿。”穷朋友答应绝不拿,这个人就带他的朋友进仓库看。出来之后,穷朋友对他说:“我现在跟你一样有钱了。”他吓了一跳:“怎么会呢?你什么都没拿呀,怎么会跟我一样有钱呢?”穷朋友说:“你这些财宝是用来看的,我进去看了一遍之后,不就跟你一样有钱了吗?”这话很有道理,我们想一想,当初这个有钱人的财宝,现在在哪里呢?当然早已落在别人的手上,或许由他的子女继承了;或许子孙不孝,富不过三代,家产被变卖;又或者打仗时,全被人抢走了;或是陪葬后惨遭掘墓而遗失各处了。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去追求呢?

人的一生经常被外在的刺激引发热情,清醒的时候,已经人过中年。譬如为了看世界杯足球赛,可以彻夜不眠;事过境迁之后会发现这只是一种热情的发散。社会上也有很多事情,让大家跟着起舞。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维护一个人基本的生命尊严,让人有更多时间善度自己的生活,可惜现在不是,反而放任各种传播媒体,让每个人都忘记内心的需求。几年前报纸刊载,台湾每三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为什么自杀问题这么严重?因为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反省、训练和培养,于是一碰到挫折就无法承受。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内心,想得远一点,考虑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让心灵被外物所困,人的生命才有可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

4。内在觉悟

“不出户,知天下”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不是难事。打开报纸、电视,或者上网就知道了嘛。甚至有些人被叫做“宅男宅女”,很少出门,照样知道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没有报纸、电视、互联网,信息交流很不发达的年代,老子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很奇怪吗?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

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天下的事情跟道理;不望窗外可以看见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自见到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

“不出户,知天下”是针对人间而言。古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何以知道天下的事理?答案很简单,人与人相处的困难从家庭开始,家庭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以前的大家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