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脚边,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  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我们应该感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艺术欣赏达到共鸣的图画。不仅写出了共鸣现象本身,还写出了由欣赏达到共鸣的全部过程,包括欣赏者艺术领悟和艺术理解的各个层次。    
    开始是听者无心,两句戏文不过偶然吹到耳内,黛玉仅仅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听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两句,才“点头自叹”,意识到戏里也有好文章,但忽然想到了“世人”,没有和自身联系起来,说明尚未入境。听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开始“心动神摇”,渐渐进入艺术境界。接着又进一步,由“心动神摇”到达“如醉如痴”,几乎不能自持,竟一蹲身坐在山子石上,反复咀嚼戏文的滋味。至此,黛玉作为欣赏者已经完全被汤显祖的戏曲艺术所征服。可以想见,黛玉一定是结合自己的身世际遇和到贾府以后的生活经验,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的。艺术欣赏过程到这里本来可以完结了,不料《红楼梦》作者另出己意,让黛玉凭借自己的文化知识,展开一系列丰富的联想,用欣赏者的艺术经验尽量加以印证和补充,把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推向极致。这就是“忽又想起”古人诗句,即唐代崔涂《旅怀》诗中的“水流花谢两无情”;“再又”记起前人词中的句子,即李煜《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兼方才”和宝玉共读《西厢》看到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句子。一时间都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整个过程,始而“点头自叹”,继而“心动神摇”,最后“心痛神痴”,渐次深入,情感渗入得越来越多,终于情景交融、主客一体、物我两忘,达到艺术领悟的制高点。


第一部分:《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与中国文艺学(2)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形容欣赏者的情感渐次变化时,连用了三个“不觉”,就是说,艺术欣赏中的一层比一层深入的感情变化,是不自觉的,目的性让位给无目的性。理解的方式主要是感悟,自由联想代替了逻辑推演。文化素养构成了艺术欣赏深化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世人”,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达到这样高层次的境界。我们从这段描写中,可以领悟到和总结出多少文艺学的大道理啊!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一向讲究意境,不仅创作中多有表现,理论上也有概括。最突出的是王国维,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这段话见于署名山阴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据赵万里先生说,序文实系王国维自己所作。参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人间词话附条》及徐调孚的“重印后记”第256页、第261页。而在谈元杂剧的特点时又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遗书》第十五册,第74页。王国维对意境这一概念解释得最明确,而把“意与境浑”看做文学的上乘,是很有见地的,但他没有谈小说。小说是否也有意境?有,《红楼梦》中例证很多。第二十六回,宝玉与黛玉《西厢》戏语不久,两个人都在情意缠绵之中。一天,宝玉无精打采,“顺着脚一径来到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地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这一段描写,意与境完全融为一体,景都是为情而设,目的是写出林黛玉春困幽情的意境。湘帘、翠竹写其幽,黛玉长叹写其情。第三十回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蔷”,是表现她的痴情,而宝玉在花架外面看龄官画“蔷”竟忘记自己被雨淋湿,说明宝玉之痴胜过龄官。整个一大段文字都是为了化出一个情痴的意境来。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三十五回,黛玉立于花荫之下,远远地望见贾府很多人都去怡红院看望被打的宝玉,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身世,伤心得哭起来了。紫鹃劝慰再三,才回到潇湘馆。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倒吓了一跳,因说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那鹦哥仍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紫鹃笑道:“这都是素日姑娘念的,难为他怎么记了。”黛玉便令将架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    
    苏东坡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着一‘见’字而意境全出矣”。看了上面这段描写,也是“意境全出矣”!如果把“境”区分为物境、意境、情境的话,那么潇湘馆中的竹影、苔痕当是物境,征引《西厢》的词句是情境,黛玉自叹是意境。但在这里,物、情、意三境是化而为一的,同为黛玉而设。鹦哥的长叹和诵诗,则又把已化出之意境重新渲染、叠印、深化,使物境全部情意化、人格化,然后又通过黛王隔纱窗戏鹦哥把已成之境淡而化出。其中,鹦哥诵《葬花吟》是诗境,黛玉隔纱窗戏鹦哥是画境。此等妙文,只有曹雪芹才写得出。明人朱承爵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试看《红楼梦》中这类描写,可谓意境融彻,因而真味无穷。脂砚斋在一条批语中也说过:“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至于用画家的笔法写小说,几经皴染便成一写意画或工笔画,一部《红楼梦》中更是多多。从文艺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数不尽的好课题。    
    《红楼梦》写人物尤其不同凡响,可以说集中了中国古典小说写人物之大成,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人物的语言的充分个性化,使读者根据说话人的声音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研究者多有指出。至于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传神,每个读者都留有深刻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写人物常常是一击数鸣,一笔多用。


第一部分:《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与中国文艺学(3)

    例如第二十九回,贾母带领全家人等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送给宝玉一盘子贺物。地点是清虚观的楼上,贾母及众姐妹都在。宝玉于是叫小丫头捧着贺盘,他用手翻弄,一件件地拿给贾母看,说这件怎么样,那件怎么样。忽然贾母从盘子里发现了一件金麒麟,便伸手取出来,笑着说:“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贾母对哪个女孩子带什么饰物是关心的,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宝贝孙子贾宝玉的脖颈上系着一块玉,但因年纪大,没有记清楚是谁带的,所以说“好像我看见”。这写得很真实,完全符合贾母的年龄、性格、思想。薛宝钗马上接过去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钗自己有金锁,她自然注意别人带什么东西,不仅记得,连大小都一清二楚,可见用心之细。这并不奇怪,因为她的金锁是为了将来找有玉的配,这在第八回就作了交代,所以第八回的回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宝钗在此场合表态,一来是博取贾母欢心,同时也说明她对饰物的关心,内心活动是相当复杂的。是否也担心贾母过于重视金麒麟,因而情敌中又多一史湘云?黛玉是有此想的,宝钗似也略有所动,只不过隐而不露罢了。宝钗一说,一下子提醒了贾母:“是云儿有这个。”证明贾母确曾看见过史湘云戴金麒麟,只不过一时未想起来。宝玉听宝钗、贾母说了以后,甚感诧异,说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这是实在话。他痛恨金玉之说,谁带什么根本不留意,怎么会看得见呢?探春接过去说:“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理家时杀伐决断的三姑娘,够精明的了,但她对宝钗记忆力的评价却有一点欠深刻。所以林黛玉立刻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一语道破,纯是黛玉口吻,锋芒、率真、急切心情跃然纸上。宝钗听黛玉如此说,便回头装没听见,正合“自云守拙,人谓装愚”的性格,但内心怕是也很难堪吧。宝玉此时的动作也很有意思,他听说湘云有这个东西,便悄悄把贺盘中的金麒麟揣在怀里了。而且一边揣一边又怕黛玉看见,于是拿眼睛来瞟人,结果黛玉恰好看见,正向他点头,似有赞叹之意。宝玉很不好意思,马上又掏出来,向黛玉笑道:“这个东西倒好玩,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说是好玩是真的,宝玉的用意原是拿回去和史湘云比并玩耍一番;至于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