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散花女侠-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薄的少年受了创伤,还不知道是于承珠弄的把戏,连声呼怪,吓得不敢再在园内停留。 
  那卖艺老人拿起玉钗,看了一眼,忽地笑道:“我这个野丫头可不配戴这个玉钗,她年 
纪又小,要不然我倒可以给她做嫁妆。小姐,你的好心我感激不尽,这样的厚礼我可不敢要 
呀!你就随便赏赐几文钱吧。”笑嘻嘻地将玉钗递回给于承珠,于承珠红透脖子,接过玉 
钗,将袋中所有的铜钱,都抖了出来,扔进铜盘,旁观人等,又是一阵哄笑。 
  卖艺的场子旁边,有一个卖云南米线的担子,炉火烧得正旺,和这对卖艺父女,似乎是 
熟捻的朋友。在老者向人讨钱的时候,他的女儿已将那柄长剑放到炉火中烧得通红,这时拔 
了出来,交给他的父亲,那老老提起剑柄一挥,剑尖上尚有火星飞溅,旁观者纷纷避开,那 
老者笑道:“瞧,精彩的把戏来了。”将那柄烧得通红的长剑送入口中,众人哗然惊呼,只 
见那老者将长剑慢慢送入,直没至柄,忽然张口一吐,那柄剑跳了出来。老者把剑插入米线 
担子旁边的一桶水中,烫得嗤嗤作响,水中冒出热腾腾的白气,旁观者都看得呆了,没有人 
再去注意于承珠。 
  于承珠也是大为震惊,道:“咦,这是什么功夫?”小虎子忽然在她耳边说道:“这是 
假的!”于承珠道:“怎么是假的?”小虎子将于承珠拉过一边,悄悄说道:“这把戏我在 
印度见得多,假虽然是假,不过吞剑的人最少也得练过十年八年,他们练到可以吞任何利 
器,在喉道里不会转动,那么就不会受伤了。”于承珠道:“但那把剑是烧红的呢。”小虎 
子道:“这老人预先吞下一把剑鞘,那把剑其实是插在剑鞘之中,烧不着皮肉的。”这个解 
释消释了于承珠的惊奇,但她心中还是疑团莫释。 
  这吞剑功夫既然只流行印度,那么这两个彝人却从哪里学来?在那个时候,中印交通尚 
未发达,云南和印度,虽然只隔一个缅甸,但出国的人还是极少,而且彝人习俗,比汉人更 
为安土重迁,这两个彝人为何肯离乡背井,万里西行,只为求取印度耍把戏的功夫?再说这 
吞剑的功夫虽然是假,但看这老者的眼神和他刚才挥剑的姿势,却又似是有武功底子的人。 
更有一样可疑之处,若然他们只是靠卖技为生的艺人,何以刚才却又不肯要她的玉钗? 
  不说于承珠心中的疑惑,且说这老者露了这手吞火剑的功夫,虽然获得全场喝彩,但观 
众还是不见拥挤,铜盘里只有百多文铜钱和几钱碎银子,那老者好生失望,微“噫”一声, 
旁边有一个好心的看客说道:“你是初到昆明的吧?怎么不知道今天是城隍庙落成的大日 
子?全昆明的人都去瞧热闹啦,你快到城隍庙去摆开档口吧。” 
  于承珠大为奇怪,城隍庙乃是最常见的庙宇,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城隍也并不是什么 
“大神”,怎么听他说来,竟是倾动全城的大事?难道昆明的城隍与别地的城隍有什么不 
同。 
  忽听得园子外边人声鼎沸,锣声鼓声与燎亮的锁呐声,汇成八音合奏,看把戏的人叫 
道:“哈,城隍出巡啦,咱们快看热闹去。”那耍把戏的父女俩,那卖米线的小贩,都收拾 
起家私担子,随着人群到外面看热闹了。 
  小虎子道:“姐姐,咱们也去。”于承珠笑道:“天下的城隍都是大同小异,反正不过 
是一尊木偶,有什么好看?抬城隍的像出巡,你在乡下还未看过吗?”小虎子道:“咱们不 
看神像,去看看热闹的人也好。”于承珠道:“小孩子就是贪看热闹!”其实她也想去看, 
不过心有所疑,不愿跟那卖艺的父女和这些看客一道,因此故意延搁一下,这才和小虎子走 
出大观园。 
  街上看热闹的人拥挤不堪,于承珠和小虎子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这一看,几乎令于承 
珠叫出声来! 
  只见这城隍天庭宝满,面如满月,蟒袍玉带,手捧朝笏。双眼如生,威严之极而又慈祥 
之极!这正是她父亲于谦的雕像!(按昆明的城隍庙建筑极为宏伟,现在尚存,不过已改作 
别用。庙中写明是:昆明城隍于肃忽公子谦神位。) 
  小虎子道:“姐姐,你不舒服么?”于承珠道:“没有呀。”小虎子道:“你为什么哭 
了?”于承珠急忙拭掉眼角的泪珠,道:“我欢喜得流泪啦!”小虎子大为奇怪,笑道: 
“你还说我呢?原来你比我还爱看热闹。”好半晌不见于承珠答腔,但见她只是呆呆地看着 
那个神像。正是: 
  千秋自有公评在,忠臣死后合为神。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黄金书屋 扫校  潇湘书院·梁羽生《散花女侠》——第十九回 神庙惊心 忠臣爱香火 龙门纵目 玉女动情怀  
梁羽生《散花女侠》 第十九回 神庙惊心 忠臣爱香火 龙门纵目 玉女动情怀   于承珠定一定神,向一个跟随神像游行的人问道:“你们这位城隍老爷是谁?”那人鼓 
起眼睛说道:“城隍就是城隍,当然是神。你这位姑娘问得好怪。“于承珠怔了一怔,心 
道:“他是不知道这神像就是我的父亲呢?还是不方便对我说?”又问道:“城隍庙是谁起 
的?”那人道:“捐钱的绅商多着呢,我也说不清楚,你问这个干什么?”于承珠锲而不 
舍,又问道:“这神像是谁雕刻的?”那人愠道:“你问管木工的头子去。我可没工夫和你 
说废话。”急急忙忙赶上前头,抬着城隍像的行列已去得远了。 
  小虎子道:“姐姐,你不是中暑吧?”摸摸于承珠的额头,但觉一片沁凉,于承珠甩开 
他的手道:“别胡闹。”小虎子心道:“你才是胡闹呢,哪有这样问人家的。”但见于承珠 
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小虎子甚是担忧。 
  他哪知于承珠心头的紊乱,须知于承珠的父亲于谦是以叛逆之罪被抄家处斩的,虽然天 
下之人,闻讯悲愤,但在皇帝淫威之下,谁敢吐半句不平之语?想不到昆明竟然把于谦奉为 
城隍。于承珠心道:“昆明虽然僻处南疆,但仍是朝廷管治,若被朝廷官吏看出这是我父亲 
的神像,发起造像建庙的人定难逃抄家灭族之祸,谁人有这般大胆。”而且也想不到昆明城 
中,有什么父亲的亲友。心中更是奇怪,暗道:“想不到父亲竟然会到这辽远的边城来作城 
隍。” 
  于承珠身不由己地跟随着看热闹的人走到城隍庙去,城隍本来不是“尊神”,天下各地 
的城隍庙都只是聊具规模而已,这座城隍庙却大得出奇,进了三重,才到大殿,但见飞檐翘 
角,金碧辉煌,大理石的檐阶也有数十级之多,于承珠与小虎子挤到前面,但见大殿里香烟 
潦绕,挤满了人,忽闻得八音齐奏,看热闹的人纷纷让路,有人说道:“瞧,小公爹来 
了!” 
  于承珠忙向旁边一位老者请问道:“哪位小公爹?”那老者笑道:“昆明城里能有几位 
国公?”于承珠大吃一惊,道:“是沐国公?”那老者点点头道:“不错,这城隍庙便是沐 
小公爹倡修的。”只见那乘蓝呢大轿停在台阶下面,轿中走出一个贵介公子,唇红齿白,看 
来不过十七八岁,脸上还带有些稚气。他一进来,庙中肃静无哗,赞礼的道:“鸣钟击鼓, 
请尊神升位。”原来这位小公爹是来主持城隍庙的落成大典的。 
  于承珠如在梦中,惶惑不已,原来沐家世袭黔国公,镇守云海,在朱元璋的手下大将之 
中,算得是最有福气的一位。沐家始祖沐英,还是太祖朱元璋的养子,平定了云南的“粱王 
之乱”后,受封为“黔国公”(见《明史》一二六,列传四。),沐家的子孙,有好几位都 
是驸马,富贵荣华,在功臣之中,数不出第二位。 
  于承珠的父亲是明朝大臣,于承珠当然熟悉本朝史事。要知明太祖未元璋劾薄寡恩,得 
了天下之后,大杀功臣,手段毒辣,实不在汉高祖刘邦之下。他手下的大臣,军功比沐英大 
的有的是,例如徐达、常遇春、蓝玉都是,但或者本身不得善终,或者子孙遭受诛戮。如蓝 
玉以“叛逆”罪诛三族,常遇春的儿子也被牵连入蓝玉案内而被赐死;徐达是明朝开国的第 
一功臣,受封为中山王,赐有免死的铁券丹书,但后来燕王以叔夺侄位(明成祖),徐达的 
儿子徐辉祖仍不免被削爵幽死(见《明史》一二五,列传十)。只有沐英一家,远镇云南, 
世代为“公”(爵位),可算异数。 
  因此于承珠听说这城隍庙是沐府的“小公爹”倡修的,不胜惶惑,心中想道:“若是别 
人也还罢了,沐家屡代都得朝廷恩宠,何以他却不怕牵连,给我的父亲立像造庙,虽说是假 
托城隍,但如此昭彰,岂能瞒尽所有之人。而且也未听说我父亲和沐家有什么交情,这事未 
免太奇怪了。” 
  只见那小公爹恭恭敬敬地上了三柱香,下面的绅商依次进香行礼,只是除了那“小公 
爹”之外,却并无一个官员。 
  于承珠忽地排众而出,在庙祝手里也接过三柱香,热泪盈眶,跪在神前,低头默祷: 
“爹爹呵,你被奉敬为神,永受万民膜拜,死也不朽了!” 
  那小公爹甚是诧异,招手叫她问道:“你有什么委屈,要禀告城隍?”于承珠拭掉眼角 
的泪珠,道:“没什么,我见你们如此尊敬城隍,一时感触,禁不住流泪了。”小公爹越发 
奇怪,正想再问,忽听得外面又是鸣锣开道之声,有人报道:“王副将军到。” 
  小公爹皱眉道:“他也来做什么?”走出去迎接,于承珠乘机退下,偶然一瞥,忽见那 
两个卖艺的父女也挤在一个角落里,正在偷偷地望着自己。。 
  于承珠心中一凛,想道:“待黑白摩诃一到,可得立刻离开这儿。”她也自知露了痕 
迹,但眼见自己父亲的神像,却又如何能够无动于衷? 
  锣声一止,只见一个贵官走进庙来,小公爹道:“王将军,你也来进香吗?”那贵官 
道:“小公爹,你这场功德道得好呀。”向城隍像打量了好一会,笑道:“好手艺,刻得栩 
栩如生。为什么和我在别处所见的城隍像不同?”小公爹道:“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城 
隍,这有什么奇怪?”那玉将军哈哈笑道:“小公爹此言,真是令我大开茅塞,原来城隍像 
也是因地不同的。哈哈,这建庙造像,是沐公爹的主意还是小公爹的主意?”小公爹淡淡说 
道:“这是我的主意,有什么不对么?” 
  那王将军满脸奸笑,道:“好极了,在蛮夷之区,原不妨以神道设教,这是圣人也说过 
的。”旁边的土著绅商,听那将军说云南是“蛮夷之区”,个个怒目而视。那位王将军似乎 
也察觉到自己的失言,急忙堆满笑容,补上一句道:“兄弟的意思,咳,咳,兄弟的意思, 
是说小公爹的作为,颇合圣贤之道。”这句话可捧得极为牵强。那小公爹笑道:“是吗? 
好,好!那么你也该向这城隍叩三个头!”那个将军名叫王镇南,身受平南副将军之职。云 
南的军政大权一向操于沐家手中,“平南将军”也是规任的“黔国公”沐琮自兼,这位副将 
军虽是朝廷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