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林海和他母亲回来,林氏宗族生事,全靠林海上下奔波才能了解。可是贾敏不同和娘家不来往的婆母,贾家目前还站在她身后,清玉和当年的林海一样,也有了举人的身份。林家是在等清玉考试结束之时,收到林海生命垂危的消息的。所以清玉考完试后,跟着到了扬州,发榜后,清玉虽然考了倒数第二,但是到底中了举。只是因为有林海之事,无法庆祝,可是中了举的清玉纵使年纪再轻,也不能当作孩童来看了,因为举人是可以做官的。
听贾敏这么说,贾琏忽然想到,面前面容柔美的姑妈可不是个吃素的,当日在扬州,新任巡盐御史生事都被她压了下去,而后,贾敏更是将府内上下安抚的平平静静,顺利走出扬州府衙,一行人来到姑苏。贾琏想了想,到底是自家事更重要,于是决定不等贾敏他们,他先回去。他从身上拿出一张国公府的帖子递给贾敏,道:“姑母,这是府里的帖子,姑母你收好,若是遇到什么难事,亮出帖子,或许能帮上一点忙。”贾琏已经知道国公府的帖子不是万事万灵,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
贾敏没有推辞,接了过来。冲贾琏这份情谊,贾敏决定提醒他一下:“琏儿你也比急着回去,既然京里皇上已经下旨,京里为了盖省亲别院,少不得要到各地采买,只怕京中物价上升。趁着京里还没派人到江南,消息未曾传开之前,你看江南有什么合适的物件采买回去,岂不正好?”
贾琏心念电转,拍手称好!只是他到底心急回家,只在姑苏停留了三天,粗略的采买了一番就赶紧赁船回京。贾琏这次回去,除了载货的两艘大船之外,还有姑苏各官宦乡绅所赠之土仪,听说贾家出了个妃子,姑苏上到知府,下到乡绅流水价一样给贾琏送些“土仪”,装满了一只大船,乐得贾琏合不拢嘴。
作者有话要说:郑重说明,我并不是黑贾敏,而是请大家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去理解。第一,书中林如海是有妻有妾,在贾敏还生了林黛玉,还有一子的情况,说明林如海哪怕身体有问题,也不大,至少不会影响生育。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书中却说,虽有几房姬妾,奈何他命中无子。这个奈何两字就值得人回味了。
有人说就冲曹公书中哪怕是宝玉这个绝对主角,母亲都只有姓氏,没名字,而黛玉母亲有名字,而且还是一个“敏”字,所以就不是那样的人,但是,请大家,主意,除了名字为敏外,还有个姓——贾,这就耐人寻味了。
本章中其实林海泄露了他对贾敏的心思,但是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不是他对贾敏的感情,而是几个孩子未来的安排。林海之所以会对贾敏下毒,就是因为他识破了贾敏的真正身份,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赌,这样一个特异之人,对林家,对几个孩子会是什么态度,所以他下毒,想杜绝隐患。但是在贾敏的言语中,他认识到了错误,又从几个孩子那里得到确证之后,就马上改正了。
至于林海的死,是我在写书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的情节,因为林海不死的话,贾母属意黛玉为孙媳妇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在书中,林海还在的时候,王夫人这般待黛玉,虽然态度冷淡,但是除了抬宝钗压黛玉外,再就是周瑞送宫花对黛玉无礼,那个时候,虽然王夫人不待见黛玉,但是碍于林海,待黛玉还是很客气的。真正改变的时候,是黛玉丧父之后再回来。如果林海还在,王夫人虽然愚蠢,不喜黛玉,但是黛玉很有可能会成为宝玉的媳妇。因为不管林海致不致仕,那都是一笔隐形的财富,王夫人或许看不到这一点,但是贾政不会看不出。不然当初也不会为贾珠聘娶李纨了。虽然纵使林海还在,但是只要林家不愿意,都可以不嫁。话是这么说,但是如果贾家放出宝黛相投的风声那时该怎么办?那个时代女子的名声是比生命还重要的,被毁了名声的黛玉除了嫁给宝玉,就只有远嫁一办法了。但是相比远嫁而言,以黛玉的个性,嫁给宝玉似乎更好一点。当然,我可以开金手指,不过因为当初大纲就是这么定的,所以我不想改,因此就这么写下去了。
☆、第八三章 安排
第八三章安排
相对于皇帝从扬州安插的密探传回来的林海过世消息;从正规渠道送过来消息要慢的多。除了礼部奏报林海已死的白封折子;一并送过来的还有林海的遗折。不管林海是上皇的人;还是皇上的人;他为国捐躯;立下大功是事实。
林海身为两淮巡盐御史;地方军政和他没有丝毫联系;因此泉州倭寇之乱和他一点都不相干,何况泉州也不属于两淮范畴,因此当时事起之时;林海坐车出城,事后,任谁也说不出他半个“不”字来。可是林海就这么留下孤儿寡母弱女;守城而亡。纵使朝堂上有人暗地里嘲笑他愚蠢呆傻,实际上大多数人心里很是很钦佩他的,因为这种舍生取义之事,嘴上可以说得大义凛然,但是事发之时,真正做到心口如一,很难。林海虽是文官,可是却是以武立功,所以礼部为其拟定谥号为“文肃”,报皇上审批。
泉州倭寇之乱平定后,皇上就雷厉风行的处置了以泉州知府和泉州卫所都指挥使为首的地方官员,首恶被判斩立决,只等秋决。下剩官员,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所有官员的家产皆抄没入官,家眷女子十四岁以上的被充为官妓,男子十六岁以上的入矿场做工,不足岁的跟着被流放。
对于皇上对具有守土之责,却弃城而逃的泉州地方官的处置,纵使那些向来爱和他唱反调的权贵世家都不曾出声反对,也没有人肯为他们说情。不仅仅是因为泉州这几名犯事官员罪责明确,更是因为此事上报之后,上皇和皇帝都犯了雷霆之怒,两人意见一致,都是要严加处置。
在两名巨头意见相同的情况下,他们若是出头,被皇帝的怒火牵连,发到他们身上,就是到上皇那里哭诉也讨不到好去。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不是说笑的,纵使钱财再动人心,也得有命花,有机会享受才成。朝廷对于泉州失职的官员处理迅速而又干净利落,但是对林海这个大功臣的表彰却迟迟没有下来。起初,大家还伸着脖子,探着头等着,但是迟迟不见朝廷的封赏下来,大家也就不耐烦了,左右都不管自己的事,所以就撂开了手。
是朝廷忘了林海吗?不是。是朝廷不想给林海封赏吗?也不是。起初,皇上在知道林海中毒危及生命的时候,最开始的想法是先给他解了毒,救活再说。不然,人死了,这边给林海升多大的官,赏多少银钱,也没用不是。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林海的资历身份,和他这次立下的功劳,他是必须要回京的,哪怕暂时不入阁,官职也不是随意就能委派的。要知道林海不仅仅是正二品巡盐御史,还是兼任兰台寺大夫。
但是目前朝堂上三分天下。上皇、皇帝和心有不甘,犹对大位有心的以三王爷为首,连同陈古不化的世家权贵三家势力。其中上皇势力最大,内阁六人,占了一半,而且内阁首辅和吏部都被上皇握在手中。内阁中剩下的三人,站在皇帝这边只有一个,还有一个世家权贵出身,偏向三王爷。下剩的那个是个老狐狸,整日里想做好好先生,保持中立。平日里根本不说话,不发表意见,难得说一次话也是谁都不得罪。若是就朝政问他意见,哼哈之后就如同踢皮球一般被他踢到首辅和次辅身上。皇上早就想换下没有丝毫作为的他,但是皇上手上并没有够资历的人充任此任,为了保证内阁中这一席位不落入其他派系之手,皇上只能继续留着他在内阁里充数,他虽然不会帮皇上,但是至少不会给皇上找麻烦。
内阁中是这般局面,六部中亦是如此。六部按紧要顺序排序,依次是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按照林海的资历,他回来最适合进的部门应该是户部,可是目前户部尚书陈大人从潜邸就跟着皇上,而且和皇上又半师之谊,自皇上登基之后,更是屡屡献策,为皇上稳定朝局,皇上重用还不及,自然不可能让陈大人给林海让路。可是若是将陈大人升职,目前陈大人官职为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现任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都是上皇的人,在上皇还在的情况下,纵使皇上有心给陈大人升官,也是升无可升。
不进户部,那么去哪里?兵部?那是不可能的,就冲林海是上皇的人这一点,皇上也不会将他放在兵部。虽然皇上想将林海拉拢过来,但是不是还没成功呢吗!在不能保证林海是他的人之前,他怎么可能会让林海知兵。但是这样一来,林海就无处安置了。因为剩下的几个部门,更不行。
刑部?林海在调任盐政之前,虽然外放做过几任地方官,但是对诉讼刑名这方面并不精通,这样的一个人放在刑部做主官,上皇那边根本通不过。至于礼部和工部,本就是相对比较清闲的部门,况且因为国库没钱,礼部和工部除了一些例行的差事,其他的能免的全都免了。林海到这两个部门做主官的话,等同于“荣养”。所以不要说上皇那边说不过去,就是皇上对天下臣民都不好交代。
人家立了那样的大功,你将人家调回京师,不曾重赏不说,反而闲置于一旁,有功不赏,岂不让朝臣寒心,这样的话谁还会忠心于他!而且林海回京,不管如何安置他,都是对朝中局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管是好是坏,皇上都不喜欢。因为现在的局势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而调任林海回京,跟着引发的一系列变动,可能会引发局势脱离他的掌控,就算不会,他想要重新掌握所有,也是需要花时间和心力的。
因此皇上对于林海的安置是左右为难。等知道林海身上的毒无法解除,皇上其实是松了一口气的,因为林海的死给他解决了一个难题,至少他不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安排林海才妥当了。只是皇上这边松快了,但是上皇那边不痛快了。上皇登基之初的老臣已经凋零殆尽,就是中期启用的那些臣子,也到了致仕隐退的年纪。让上皇觉得他越发的往孤家寡人上靠拢,所以上皇越发的念旧,对待老臣越发的优容。
林海是上皇的心腹重臣,是上皇一手提拔起来的,而林海也不负他望,当得起干练有才之誉。在皇上不待见老臣,觉得他们都是“尸位素餐”之流之际,林海可谓是其中奇葩,不说林海以前在任上干的有声有色,单这次他守城卫国之举,就给上皇大涨了脸面,看谁还说他看重的老臣不堪?当不得重用?
所以上皇的意思就是要将林海调任回京,并好好表彰一番。皇上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却久久不见动静,所以上皇在皇上向他请安之时,又话里话外的点了皇上几句,但是等了几日,依然不见皇上有所表现。上皇心中恼怒,觉得这个做皇帝的儿子眼里没他,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进而又由此多想了些,所以就把皇上叫来,直接开口询问他如何安排林海,却被告知林海中毒无救,已经逝去了。
上皇听到林海死去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皇上弄死了林海。在久久不见皇上对林海封赏,上皇少不得要琢磨一下原因。他也是作了多年帝王的人,稍微想想朝中的局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