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妻,有她管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再有,宝钗虽然年轻漂亮,很得陈展鹏的喜欢,可陈展鹏是一个标准的封建男子,后宅中的美妾俏婢并不少,其中有几个得宠的,还生下了儿子,宝钗虽然是嫡妻,却也给他们几分面子。
最重要的是,宝钗还没有生出儿子来。
可以预见,宝钗这一辈子,绝不会平淡,只是不知,陈府后院中的宅斗最终将如何收场,宝姐姐的结局会是怎样吗?
是青云直上,亦或者是……惨淡收场?
☆、第124章 开始
在这个礼教森严的时代;官宦人家的女子——无论是姑娘,还是媳妇——习武健身是一件很……惊世骇俗的事情;甚至会给自己,以及家族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关一年前那场政变的情况;逐渐为世人所知;其中一点,便是林家的嫡出小姐,赵国公府人林黛玉在政变之中,大展神威;一把大刀上下翻飞;砍翻了无数叛军;护卫太子妃和太孙平安——也就是现在的皇后和太子——脱离险境。
说来真是奇怪;这年头不兴女子习武,就算是武勋世家,家中男丁全都习武,女子却不仅不能习武,甚至也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黛玉习武这件事若是在平日里被抖出来,绝对会给黛玉带来负面影响,就算是那些和黛玉交好的贵妇,也都会远着黛玉,生怕黛玉教坏了自家女孩子。
可是如今,被黛玉救下的两个人,一个和正泰帝感情很好的元后,一个是刚刚被册立为太子的正泰帝嫡长子,先帝的嫡长孙,乃是正子嫡孙!
若非黛玉身负武功,又恰好在政变当日进宫,皇后和太子怕是……难逃劫难了!
因为如此,识趣地王公大臣,以及内外命妇,都当做不知道这件事一般,依然和黛玉十分亲近——当然,这和林黛玉有一个位极人臣,为百官之首的父亲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有识趣的人,自然就有不识趣的人。
待政变的阴影消散之后,就有那种“跳梁小丑”站了出来,上蹿下跳,说黛玉“不守妇道”,“伤风败俗”,反正就是不懈余力地往黛玉身上泼脏水。
虽然有人给黛玉辩护,但黛玉的名声还是坏了不少,然后,长乐大长公主站出来了。
长乐大长公主虽然是女子,却是皇室公主,辈分还出奇的高,长乐大长公主是承瑞帝的姑祖母,正泰帝的曾姑祖母,这等辈分,和“活化石”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长乐大长公主虽然只是一个“公主”,但架不住人家辈分太高了,就算是太上皇在长乐大长公主面前,也要十分恭敬,更何况正泰帝这个小皇帝呢。
本朝开国时,因为兴祖皇帝是一个“女性解放运动先驱”,妇女的地位在本朝开国时,和前朝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
长乐大长公主是兴祖皇帝的幼女,兴祖皇帝爱女如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像唐朝公主那样恣意享乐,所以仿照汉唐,建立了本朝的公主制度。
在兴祖皇帝,以及兴祖皇帝之母,康慈皇太后两人的纵容下,长乐公主虽然性情温和,气质娴雅,但绝对是一个凶残的女人!
长乐公主精通骑射,虽然没有上阵砍过人,但也是骑得了马;弯得开弓,打得一手好马球的“正常公主”。
不过,相较于运动,长乐公主更喜欢读书。
三岁识字,五岁能文,七岁成诗,十岁出口成章,十四岁女扮男装考中了举人,二十岁着书,三十岁收徒,四十岁开宗立派,建立了逍遥学派,五十岁成为一代文宗……
长乐大长公主年近百岁,她一站出来,所有的“跳梁小丑”全都哑火了。
不是因为长乐大长公主地位尊崇,而是因为,黛玉做过的事情,长乐大长公主年轻时全都做过,并且比黛玉还要过分百倍!
如今,这些“卫道士”如果想要指责黛玉的话,就必须捎上长乐大长公主,但是,长乐大长公主历经五朝,都快活成“人瑞”了,却还活得好好的。
这百年间,大明共有五位皇帝,兴祖皇帝、景宗皇帝(太上皇之父)、景宪皇帝、承瑞皇帝、正泰皇帝,长乐大长公主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滋润,和这五位皇帝的纵容,是分不开的。
如果指责长乐大长公主,就不得不捎上这五位皇帝……然后,这些“卫道士”就都熄火了,毕竟,他们虽然看不惯黛玉不守妇道的行为,却并不像当“烈士”。
长乐大长公主近些年来,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很多年轻人,乃至中年人,都不清楚长乐大长公主的事迹。
如今,因为黛玉“救驾”这件事,长乐大长公主站了出来,长乐大长公主的事迹,重新为世人所知,给世人带来了超强的震撼力,尤其是女子。
这个时代的女子,从小就被灌输“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让女子自觉地将自己拜在了比男人低的位置,自觉地遵守各种“妇德”,否则就不会有好下场的。
现在,长乐大长公主站出来了,一个“不守妇德”的女子,却获得非常的滋润,非常的精彩……
长乐大长公主从回到祖国的那一日开始,就想要做些什么,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
可是,从长乐大长公主归国至今,太上皇和承瑞帝等人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顿过,让整个大明都被牵连了,长乐大长公主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太上皇废了,承瑞帝死了,正泰帝这个年轻,并且辈分极低的皇帝,登上了皇位,并且,这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皇帝。
更重要的是,若非是长乐大长公主的鼎力支持,正泰帝的继位之路便会多了很多波折,而且,长乐大长公主的关门弟子黛玉,是正泰帝的皇后和太子的救命恩人。
长乐大长公主筹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觉得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
正泰二年,长乐大长公主这个九十余岁的老人,十分高调地向神京中的诸世家宣布了一个消息,长乐大长公主想要建立一个女子学堂,同普通的学堂类似,却是专门教导女子的书院。
长乐大长公主早在一年前便和正泰帝通过起了,正泰帝将长乐大长公主的恩德铭记在心,在得知长乐大长公主只是想恢复古制,建一所女学,教授各种女子应该学习的东西,正泰帝只当是一件小事,便点头同意了。
如今,长乐大长公主正式宣布了这件事之后,正泰帝和皇后,以及太皇太后,都表示支持。
接下来,长乐大长公主的合作者,内阁首辅林如海也表示支持,并高调地宣布,愿意将家中适龄的孙女全都送到这所女学中学习。
紧接着,前任内阁首辅萧乾表示,愿意让自家的两个曾孙女,到长乐大长公主建立的女学中去学习。
“萧林联盟”中的两位大佬,萧乾和林如海,都表态了,萧党和林党的成员纷纷表示,愿意将自家女孩子送到这所女学中学习。
林党和萧党组成的“萧林联盟”虽然势大,却并不是只手遮天,这朝中还是有旁的势力的,但是,这些势力中的成员,却也想将自家女孩子送到这所女学。
其实,这些人家本都是在犹豫,可是,等长乐大长公主公布了教师名单之后,这些人中就有好些人家坐不住了。
这所女学的名字很普通,唤作“明德女子学院”,简称“明德女学”。
不过,名字虽然普通,师资力量却高端得令人心惊!
长乐大长公主,正泰帝的曾姑祖母,宗室中辈分最高的人,整个皇室的老祖宗!
除了长乐大长公主之外,还有亲王妃两人,郡王妃四人,国公夫人五人,一品诰命夫人三人,二品诰命夫人十二人……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明德女学的教师身上全都有品级,全都是极为高端的诰命夫人。
毫不夸张地说,明德女学的老师们加在一起,就等于整个神京半数之上的高端贵妇。
这些贵妇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共同担当一所女学的老师,原因很简单,这些贵妇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逍遥学派的弟子!
这些人中,上了年纪的老夫人,是长乐大长公主的嫡传弟子,剩下的人则大都是长乐大长公主的徒孙。
长乐大长公主是一个很龟毛的人,能够被大长公主看上并收为弟子的女人,全都不是好惹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长乐大长公主的弟子,只要尚在人间的,绝大部分都是高品级的诰命夫人,并且,是那种能替夫君拿一部分主意的彪悍女人!
和长乐大长公主饱受争议不同,长乐大长公主的弟子,都是神京中颇有贤名的夫人,女孩子被她们教养过,身价倍增。
如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执掌教鞭……一时间,神京中刮起了不亚于十二级飓风的风潮,那就是,将自家的女孩子送到明德女学去学习。
既然明德女学是一所学院,那自然需要一个山长,最合理的人选,便是长乐大长公主。
不过,长乐大长公主毕竟年纪太大了,长乐大长公主的弟子们的年纪也都不小了,精力不足,都不能担负起明德女学的日常工作。
最终,经过讨论,明德女学的第一任山长,依然由长乐大长公主来担任,不过日常工作,却是由赵国公夫人林黛玉这个精力旺盛的长乐大长公主的关门弟子来负责。
另外,明德女学就坐落于长乐公主府中,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就这样,在正泰帝、内阁首辅、以及许多权贵高官的支持之下,明德女学建立了。
在正泰帝等男人的眼中,明德女学不过是一所教授女子“德言工容”的地方,最多不过是教一些知识文化,包括林如海在内的男人在内,他们之所以让自家女孩子去明德女学学习,不过是为了让家中女孩子多认识一些同龄女孩子,认识一些贵妇圈子中的重要人物,而已。
就算是林如海这个长乐大长公主的合作者,也不会想到,长乐大长公主竟是想将明德女学创办成……
作者有话要说:本文写到这里,差不多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应该就是收尾了。
强国、妇女解放运动如果想要成功的话,需要的是数以百年计的时间,可能贾玥、黛玉看不到那一日,但强国和妇女解放的火种却是她们播下的。
☆、第125章 巧姐
正泰初年;神京中热度最高的事情,便是明德女学的创立;因为明德女学走得是精英路线,招收的学员数量很少,一时间;竟在神京中引起了竞争;各世家皆以将家中女孩子送入明德女学为荣。
诚然,明德女学是“明德大学”的前身;而明德大学是红楼大学联盟中的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大学,享誉世界,是全世界莘莘学子心中的圣地。
然而;就在明德女学创立的同一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可以说,这件事的重要程度还要在明德女学之上。
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这件事的话,那么明德女学就算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成为一所着名的贵族女子大学而已。
而正是由于这件事的出现,给明德女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令明德女学最终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源地”,“世界女性政治家的摇篮”……
这件事,便是新式纺纱机的诞生,这种纺织机,大大提高了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是由长乐大长公主府中一位精通“奇技淫巧”的门客,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