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不能走呵!陛下不能走呵!”
哭嚎了一阵,始皇仍坚定地躺在那里,无声无息。两人无奈,只得慢慢起身,相对无言,一时都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斯毕竟经过一些大事,很快就从最初的悲恸中缓了过来,立即下令封锁消息,密不发丧,并急命大队人马,星夜兼程,赶回咸阳。始皇的灵棺仍密置于温(车京)车内,三餐进食依旧,大便小便如常,表示始皇龙体仍然康健,尚未成仙,以免诸公子闻丧而蠢动,使天下生变。
赵高没有留在行宫内料理后事,而是急急跑去见随始皇一路巡幸的公子胡亥。他一路上心乱如麻。始皇从未立过太子,临终时独赐长子扶苏书,显然有交班之意;一直在边塞之地上郡辅助扶苏的是大将军蒙恬,而蒙恬的弟弟就是害自己入狱的仇人蒙毅。这些事情纠缠在一起,比始皇的死更加让他揪心。
到了胡亥的驻地,赵高才发现自己手里一直紧紧攥着始皇临终前写给长子扶苏的那份遗调。
胡亥正在和几位宫女玩五行棋,比大比小,赢得兴高彩烈,猛地听到父皇崩了,又悲又惧,大哭出声:
“孩儿再也不能和父皇一起到各地巡幸了!”
赵高心里着急,但懒得劝慰,只好等他哭了一阵,才说:
“公子节哀,现在还不是哭的时候。陛下当年无诏封王诸子,如今独赐长子扶苏遗书。扶苏一旦到了咸阳,立为皇帝,公子就将无尺寸之地而沦为赤贫了。公子该早作打算呀!”
“真的吗?”胡亥两眼茫然起来,出了一会儿神,说:“可是,那书上讲,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没有分封诸子,有什么可讲的呢?”
“不对,事在人为,功在权谋。”赵高目光直视胡亥,“公子想不想当皇帝啊?”
“能当皇帝当然好了。”胡亥小声说,低下头,挺不好意思似的,“只是这样不太好吧?废兄立弟,不义;不奉父沼,不孝;薄才强功,不能;三者逆德,天下不服,恐怕将来要倒霉的。”
“公子多虑了。这些都是乡曲小民的道理,宗室大人有自己的原则。”赵高说,“大行不拘小节,盛德不让他人。今后,公子不是臣人,就是臣于人;不是制人,就是制于人。两者岂可同日而语!公子不可顾小忘大,狐疑犹豫。”
胡亥点了点头,好像完全听进去了。
“不过,”赵高又说,“此事还须与丞相好好商量。”
胡亥叹了口气:“大行未发,丧礼未办,怎么好跟丞相嘀咕这些事呢?”
赵高笑了,说:“公子真是忠厚纯孝之人。不闻民谣乎?‘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惟恐后时!’此事绝对耽误不得。如今,知上崩者,惟有公子、高和丞相,且陛下与扶苏遗书,尚在高某手中,无人知晓。故天下之尊卑存亡,可定于公子、高和丞相三人之手。”
“要是这样的话,那敢情好了。”胡亥喃喃地说。
当天深夜,赵高又去拜见丞相。已是二更多了,李斯仍在秉烛赶批公文,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庭堂里灯火一片通明,信差使者进进出出,都悄然无声。李斯因一时无法分身,便让人将赵高先领到旁边书房里稍候。
赵高等着无聊,不禁想起上次去相府拜见李斯时的情景。那是几年前,他刚从蒙毅的牢狱中被捞出来,上门去谢李斯援手之思。不想,到了相府大门,便被门役喝住,李斯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候在门外相迎。通报进去,好一会儿,才让进了大门。赵高倒也不在意,以为不过是下人传达有误,而门房的势利,他知道得最清楚。想不到的是,到了大堂,李斯见了他,居然高高地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只是微微欠了欠身,算是有礼了。这时,他才猛然意识到,李斯此时已贵为丞相,而自己不过是待罪之人,早非旧日可以呼朋唤友的光景了。尽管心中不快,却不敢发作,只得行礼如仪,说了些丞相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之类的感谢话;李斯也谦逊了几句,讲了些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重新作人之类的勉励语。
正在胡思乱想之时,李斯走了进来,拱手道:
“抱歉,抱歉,让中车府令大人久等了。”
赵高赶紧站起,回礼道:
“丞相大人,日夜辛劳,忧君忧国,令人感动。万望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李斯坐下,神情严肃地说:
“上崩大丧之时,社稷无君,斯为丞相,岂敢懈怠?!只怕完不成皇上嘱托,有负圣恩。”
赵高连连点头,见话有些投机,便说:
“天下之安,在于君王之立;而君王之立,如今就掌握在丞相与高之手。”
李斯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僵硬,干咳了一下,说:
“中车府令之言,李斯有些不解了。”
赵高向前坐了坐,探着身子,靠近李斯,极其诚恳地说:
“上崩在外,国已无君;秦无太子,其嗣未定。皇上是有遗书赐扶苏、嘱其返咸阳主丧,扶苏为长子,到了咸阳,定会被拥立为太子。不过,那遗书尚在高之手,而知晓此事,惟丞相与高而已,故天下之事,可定于你我之间……”
赵高的话还未说完,只听“啪”的一声,接着是“当啷”一声,然后是“哎哟”一声。原来是李斯拍案而起,碰到了茶杯,滚烫的茶水又烫了他的脚,忍不住叫唤了一下。
李斯起身,振衣跺脚,怒容满面,大声说道:
“府令大人,安出亡国之言?!”
赵高不惊不慌。他重新坐直了身子,端起茶杯,呷了一口。
作为多年的知交,他太了解李斯了,每临大事,不先正经几回,他是不会和你讨论正题的。
二十五
李斯万万没想到赵高会说出如此大逆之言,出于激愤和恐惧,禁不住义正辞严起来。
皇帝驾崩,储君未立,国事微妙,政务千头万绪,搅得他心烦意乱。最让他头疼的是,刚才下面密报,说因天气炎热,始皇的龙体已经开始变臭,恐怕到不了咸阳,就会龙气熏天。到了那时,上崩之事,即使不被人猜破,也会被人嗅出。情急之中,他只好命手下赶快去买一车鲍鱼,随那温(车京)车一起行进。众人若不辨其臭,或许可以遮掩过去。对外只说皇上脾胃大开,突然想吃海鲜了。
正在处理这项急务,赵高却来添乱。不过,他慷慨激昂了一下,转面一想,现在得罪赵高无益,于是又婉转了语气:
“立君之事,恐怕不是你我人臣应该私下商议的吧。”
赵高宽厚地一笑,一副心无芥蒂的样子,只是问:
“丞相自忖:与蒙恬相比如何?”
李斯被猛一问,有些莫名其妙:
“此话怎讲?”
“论文才武略,是否胜过蒙恬?诊功业政绩,是否盖过蒙恬?论远谋近算,是否高过蒙恬?论民间形象,是否好过蒙恬?论与皇于扶苏的关系,是否深过蒙恬?”赵高不紧不慢地问道,句句紧逼,一气不喘。
李斯想了想,说:
“不如。那又如何?”
赵高向前倾了倾身子,放低了声音,再次恳切地说:“说一句贴心的话,希望丞相不要见怪。”
“府令尽管直言,千万不要见外。”李斯也显得真诚起来。
“高本是宫中一个跑腿打杂的顾役,不足道也。只因精于御术,得以伺候皇帝;又固粗通刑律,会写一些刀笔之文,得以掌管文秘符印之事。到如今,于宫中管事已经二十多年了。这其间,看过多少腾达衰败,耀升黜降!”赵高叹了口气,看着李斯,继续说,“只有一事从未见过,那就是被罢免的丞相有封及二世者。历朝相国,下场好的不多,被诛杀的也不是没有!这一点丞相不会不知吧!”
李斯心里一个寒噤,想起当年的吕不韦,表面上仍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
赵高又说道:
“皇帝今有二十余子,量多质高,其中,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待人诚恳而有信。扶苏一旦回到咸阳,必被拥立为帝;而扶苏一旦即位,必用蒙括为相。那时,丞相大人是不是能够安稳地带着那块通侯之印荣归故里,就说不好了。”
李斯听了,心想赵高说得不错,嘴上却不愿附和。他站起身来,在房里蹬了几步,然后淡淡地说:
“府令还是回去吧!李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一心一意而已,用不着为我多虑!”
赵高坐正身子,冷冷笑道: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我这不光是在为丞相设想,也是在为社稷考虑呢!”
李斯默然,许久,向天一揖,然后转向赵高:
“我李斯本是上蔡布衣,闾巷黔首,皇上一路提拔,破格重用,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多有尊位,亲戚皆有重禄,书生一生,已经无求了。今皇上将天下存亡安危嘱托于臣,重担在肩,岂可辜负?自古以来,忠臣没有为保全自己而贪生怕死的,当官为吏也该尽责尽职。赵兄不要多言了,不然,会让我李斯犯下大错的。”
李斯说完,感到胸腔腹内,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心中赤热,五内充实,自我感觉甚好,一时大义凛然得竞有些坐不下来了。
赵高见话不投机,越扯越远,怕一旦谈崩,坏了立嗣夺权的大事,于是赶紧也站起来,满脸堆笑,抱拳执礼,柔声细气地说:
“丞相言重了!大人忠君爱国,正直无私,天下尽知,高与丞相相交数十年,难道对此还有怀疑!?但是,圣人知微见著,见未知本,应能顺乎朝代,抓住机会,走在时代之前列。世无常法,政策多变,圣人创制,小人循之。如今,天下命运就在丞相之手。郡县异动,便是反叛;朝官谋事,就是逆篡。但愿相受托于上,可以代表朝廷;位居中枢,可以称得上中央。为国选立明君,名正言顺,成就的是千秋之业,万世之功。丞相万万不可推辞。”
李斯听了这话,心舒气顺,人也松弛了下来。他慢慢坐下,喝了口茶,沉吟了片刻,然后,语重心长地说:
“当年,晋国度易太子,三世不安;齐国兄弟争位,相互杀戮;商纣杀叔拒谎,国为丘墟。三者逆天,国破身亡,可见伤天害理之事不可为也。我一生为人,堂堂正正,谨谨慎慎,就是害怕上天的报应呵!”
赵高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
“想不到丞相居然还如此迷信!皇天在上,只佑成功之士;地府在下,专收倒霉之人。你我上下一心,里外配合,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哪里会有什么报应?只是多积些功德罢了。丞相此次若能听高之言,必终身为相,永远不退,既有仙人之寿,又有圣贤之名,将来载人青史,万世景仰;若不能听高之言;丞相身危不说,还将祸及子孙,一世英名,毁于花甲之年。高为丞相想想,不能不觉得寒心。祸福当前,何去何从,全在丞相的一念之间了。”
李斯无语,沉默良久,突然问:
“诸皇子中,谁能为嗣?”
赵高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赶紧说:
“当然是公子胡亥。胡亥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虽不能举一反三,但举三反一不成问题。经高教习多年,反复灌输,如今他量刑论法,都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