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战库尔斯克 多姆宁·普里列扎耶夫-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召见参与“堡垒”作战的各个高级将领,讨论“堡垒”作战计划。出席会议的有克卢格、曼施坦因、蔡茨勒和古德里安。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个德国高级将领出人意料地表达了对这次作战的不同意见,他就是担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攻任务的第9 集团军司令瓦尔特? 莫德尔上将。  莫德尔行伍出身,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既不像古德里安那样在军事学术上有着重大的成就,也不像曼施坦因那样才华横溢,更不像隆美尔那样有突出的个性,但他倔强、顽强,作战经验丰富,在顺利时,他从不会放弃机会,在碰到困难甚至绝境时,他所表现的顽强和犹如斗牛一样的执拗,使他成为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苏联的朱可夫元帅一生所打过的大仗,恶仗无数,而他所吃的惟一一次败仗,就是栽在莫德尔和他的第9 集团军手下。  顺便提一下,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莫德尔接替了曼施坦因指挥苏德战场南部的德军,并升任德军元帅。莫德尔的声望在1944年8 月于华沙城下挡住苏军的进攻而达到顶点,接着他被调往西线,9 月,蒙哥马利元帅的“市场花园”计划就是被他挫败的,在德军即将战败的时刻,莫德尔元帅担任了德军西线总司令,他的军队被英美联军包围在鲁尔地区,而希特勒命令他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作为一个军人,他应该服从命令,同样作为一个军人,他也深知投降的耻辱,但他也明白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军人们再怎样付出牺牲的代价,都已经毫无意义了,于是他作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他下令他的部队就地解散,官兵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继续战斗,进行突围或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承当。他的这个命令也许使数以万计的德国官兵们免于在战争最后几天中丧生。当部下问到他本人的打算时,莫德尔只是平静的说:“一个德国元帅是不应该做俘虏的。”在交代完后事后,莫德尔一个人走进了一座森林,在那里他把一发手枪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头部。  可以说,莫德尔是少数得到希特勒完全信任的德国将军,同时他也是少数几个敢于在希特勒面前直言不讳的将军。  这次,莫德尔绕过了他的顶头上司克卢格元帅,直接向希特勒进言(克卢格对此十分地恼火),他把一叠航空照片摊在希特勒面前,这些照片清晰地显示了苏军在德军计划中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一面指着照片上的苏军防御工事,一面坚定地说:“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准备迎接德军进攻的苏军已经从战败中恢复了元气,这将使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所以‘堡垒’攻势应该被放弃。”  古德里安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是“没便宜可占的”,坦克将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因此破产。古德里安这位坦克专家早就对希特勒对于“豹”式坦克寄予过高的期望非常反感,而蔡茨勒也是对“豹”式坦克评价很高者之一。想到这些,古德里安看了一眼在一边的德军总参谋长蔡茨勒,旁敲侧击地警告说:  “参谋部长所器重的这种坦克,也像一切其他新式装备一样,将会遇到初用期出现的缺陷。”但蔡茨勒根本就没把古德里安的话当回事,他依然对这种“豹”式坦克莫名其妙地充满信心,正如他毫无来由地对即将开始的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深信不疑一样。于是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以莫德尔、古德里安为一方,以克卢格和蔡茨勒为另一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分歧难以弥合。  总的说来,克卢格和曼施坦因同意“堡垒”作战计划,但是却不同意拖延,而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却预计进攻将受到严重损失,竭力反对实施“堡垒”作战计划。而双方的争论最后演变成了私人恩怨,一向视古德里安为宿敌的克卢格明显被激怒了。会议之后的几天,克卢格竟然要求与古德里安决斗,并邀请希特勒当他的见证人。  面对手下这些高级将领们的争论与分歧,希特勒显得心神不宁。会议最终在没有得出任何结论的情况下结束了,希特勒也不得不宣布推迟“堡垒”作战的进攻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了这次会议的曼施坦因的态度,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声称他当时认为“堡垒”计划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因而倾向于取消这个攻势。可惜由于他的这个说法无法从参加这次会议的其他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也和他在“堡垒”作战发动后所一贯持的乐观态度不符,所以他的这一段话似乎并不可信。  失败在什么时候都是“孤儿”,人们总是互相推脱。因此,“堡垒”计划失败的责任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确定的。事后,曼施坦因把“堡垒”作战延期以至失败归咎于希特勒的独断专行,是希特勒的犹豫不决导致的。  其实,曼施坦因的结论是十分不恰当的。首先,德军预计在4 月最迟在5 月初发起进攻的前提是:苏军在战败后尚来不及恢复元气和其增援部队尚来不及赶到。其次,由于泥泞季节结束较晚,德军不可能在5 月中旬前发动进攻,而到那时苏军的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等待着德国人的将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最后,更重要的是,德军当时的实力已经无法再支撑如此规模之大的进攻战役了。  确实,从1942年5 月起,德军已经连续不断地战斗了10个月之久,部队的损耗已达到了极点。从1942年7 月1 日到1943年6 月30日,德军在东部战场上阵亡、受伤和失踪人数高达198。5 万人。德军的前线师通常只有团甚至营的规模,而作为进攻利器的装甲部队的损失更是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要打赢一场进攻,德国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后方工业要生产出足够的武器;二是这些武器要运送到前线,这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因为苏联境内的道路情况很差,而且苏联游击队正在后方不断发动“铁路之战”对德军的补给线进行破坏;三是在武器运到前线后,部队需要时间来掌握;四是前线那些精疲力竭的部队需要时间休整,对缺额要补充,新兵要有时间训练;五是要在前线聚集足够发动一场攻势的弹药和粮草。  而所有这些事项要在短短的1 个多月内来完成,是非常不现实的。即便是7 月初德军发动攻势时,其装甲师平均拥有的坦克数量也只有100 辆而已。一次准备完善的德军攻势失败于一个完善的苏军防御体系之下,那么一次准备不充分的德军攻势就必然能击破一个不完善的苏军防御体系吗?作为一个卓越的统帅,曼施坦因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事实上他和希特勒就推迟“堡垒”作战的分歧主要发生在6 月,他在回忆录中的辩解表明,他只不过是不想和这次战役的失败拉上关系。特别是当曼施坦因写回忆录时,战争魔鬼希特勒早已经在黄泉之下了,把责任推到他的头上正可谓一了百了。可以想像,如果希特勒下令在5 月初发动进攻,如果一旦失利,也会有人说希特勒一意孤行,不肯等待聚集足够的兵力和物资,而提前发动攻势,从而招致了失败。  尽管有反对的意见,尽管曾有过犹豫,希特勒最终决定“堡垒”作战仍将进行。德国人的这个决定是源于他们对于“闪电战”的自信,自开战以来,德军的“闪电战”尚没有在战役范围内失败过,不管敌人的防御设施是多么完善,德军最终总能完成突破,而德军几次失败的战役都发生在德军已前进了数百公里以后。所以虽然德军对苏军的防御的坚强表示担心,但他们所担心的是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突破,能消灭多少苏军,一旦取胜后,尚有无余力发动进一步攻击。而并没预料到会遭到失败。如果说反对意见也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使“堡垒”作战进一步被推迟了,希特勒认识到“堡垒”作战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败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既然现在突袭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于是他便干脆决定把发起进攻的时间推迟到准备充分为止。  于是,“堡垒”作战被推迟到了6 月,尽管由于曼施坦因和克卢格一再催促发动进攻,但希特勒显然认为还应该等聚集了更多的物资,准备得更充分才能发动攻势。于是在一再延期下,“堡垒”作战最后被延期到7 月5 日。

  希特勒手中的王牌
  库尔斯克会战对于希特勒来说无疑是关乎命运的一场大决战。由于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和轴心集团内部日益明显的分裂倾向,希特勒把打赢库尔斯克战役作为扭转战局、重新聚合轴心势力的战略举措。因此,这个纳粹头子在库尔斯克大费苦心,再次准备以大规模的坦克集群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对苏联发动一场凶猛的“闪电战”。而对此次库尔斯克大会战的胜利与否,希特勒把宝押在了他的两张“王牌”坦克——“虎”与“豹”式坦克和“王牌”战车——“斐迪南”式战车身上。  坦克,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突破堑壕纵横、铁丝密    布、碉堡林立、机枪大量使用的敌方防线而诞生的集机动、进攻和防御为一身的武器,一向是希特勒“闪电战”的撒手锏。  也许是因为吃过坦克的亏,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坦克应用方面比德国觉醒得更早了。1916年9 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了他们发明的坦克。当时英军共出动了49辆简易坦克,由于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开到阵地的只有32辆,真正参加战斗的只有18辆。虽然参战的坦克数量很少,但当这种隆隆而过的钢铁怪物步步逼近时,位于第一线的德军步兵手中的武器已经变得毫无用处,德军士兵惊惶失措,纷纷临阵脱逃。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德军长达500 公里的阵地就插遍了英国的军旗。失利之后的德国立刻认识到坦克对于陆地进攻的重要性,开始了坦克的研制与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许多国家仍把坦克作为协同步兵进攻工具的时候,研究和学习坦克战术已经在德国军官中蔚然成风。 1939 年9 月1 日,希特勒实施的“白色计划”,就是以2;800辆坦克、6;000 门火炮和1;929 架飞机对波兰发动了“闪电”式进攻。1940年5 月10日,德军实施的“曼施坦因计划”,也是动用了庞大的装甲集群突破比利时南部的防御线,对西欧发动了大举进攻。而1941年6 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更是动用了近5;000 架飞机、4;300 辆坦克和7;400 门大炮。  因此,在希特勒眼中,坦克是他手中最有力的筹码!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中,坦克也自然将发挥其继往开来的作用。不过,这一次,希特勒的底牌是新式的“虎”和“豹”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坦克的性能偏重于机动性,而装甲防护比较薄弱,火炮威力不大,坦克质量也比较小。这些坦克在1941年与苏联T -34坦克交战时,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导致德国“闪电战”战略破产。  很显然,希特勒研制新型坦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苏联的T -34中型坦克。人们在设计坦克之时,总是希望自己的坦克在综合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比对方强。T-34型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当时,苏联已经觉察到法西斯德国大量坦克的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