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修筑长城实际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继续,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防御
匈奴。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侵霸了友邻部落,并趁秦陷于内战,重占了
河南地,势力渐大,冒顿多次南侵。面对这种威胁,汉统治者在抗击的同时,
着手修缮秦长城。到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兵,开始新筑长城。
汉武帝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修筑了两千多里长的河西
长城。为了抗击匈奴的掠扰,发展西域诸属国的生产,保护通往西方的交通
干道,汉武帝又在敦煌、楼兰修筑了列城、烽燧。
从此以后,汉统治者也修筑了一些长城,但远不及汉武帝时规模大。
在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除唐、宋、辽之外,几乎都修过长城,但规模
都不大,唯有到了明朝,才又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在明朝二百多年中,差
… Page 7…
不多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明朝长城工程之
大,自秦皇、汉武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程技术也有了
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更大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万
里长城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经秦始皇连成一气的伟大工程,到明
朝才完成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明朝将长城沿线划分
成为九个防守区——镇,形成了一道保卫中原地区的非常有力的屏障。但是
由于明朝末年吴三桂“引狼入室”,长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被攻破。到
了清康熙的时候,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改变,
才决定不再修长城,明朝成了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长城除个别地点之
外,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
万里长城的修筑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坛,有褒
有贬,各抒己见。汉朝的贤良唐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
震等人都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加以贬斥。他们斥责秦始皇为政暴虐,滥用
民力,修筑长城,劳民伤财,贻害百姓。唐朝的贯休还作了一首《杞梁妻》
诗斥责秦始皇,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扭
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鸣。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
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也写了
一首诗,批评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可是仍然没有保
住天下。诗中写道: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确实,秦始皇暴虐无道,滥用民力,结果导致了农民起义,秦王朝也因
此宣告覆灭。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决不能因
此而否定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否则就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自战国
以后,长城的修筑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实际上长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首要作用是防
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的需要,长城对于我
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保障中西交通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历
史作用。在历史上褒扬秦始皇的也不乏其人,如汉文帝、桑弘羊、唐太宗、
杜甫等,他们认为要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必须备战设防,修筑万
里长城是非常必要的。桑弘羊说:“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
无城堡而御强暴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蒙公筑长城之固,所
以备冠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秦始皇修筑万里长
城是根据巩固
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是非常必
要的。
秦始皇的确滥用民力,全国劳力不到1000万,丁男劳力仅500万左右,
而他一年就役使了300万人,故而激起了民变。但修筑万里长城并不是秦朝
灭亡的主要因素,也不能因此而抹煞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在古代凡
… Page 8…
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障
碍,对于骑兵部队则更是麻烦,到此不得不驻马不前。再加上军队的把守,
那就更难逾越了。纵有兵力实施强攻,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
这时,防守的一方就可以在敌人进攻的时候,争取时间,调集兵力,予以抗
御。总之,长城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阶
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收成。而当时的匈奴、
东胡还处于奴隶制的早期阶段,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对
于这些飘忽无定的游骑,如果派许多大部队追击,他们就远走。一旦大军后
撤以后,他们又聚成一团,返回来搔扰北方边郡,从而对当地的社会、生产
造成严重的破坏。假如没有城墙的阻挡,匈奴铁骑就可以任意出入,因此必
须修筑长城,方能有效地遏止胡骑的袭扰,保护农牧业生产。即使秦始皇不
修筑万里长城,他以后的统治者也不得不修筑。汉朝的晁错对此说的很清楚。
他说;“胡人……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
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
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在胡骑乘虚而入之时,如果朝廷不发兵救援,
那么边地老百姓就会对朝廷产生绝望之情,而生归附胡狄之心。如果派兵去
救援,军队少了就显得不够用,如果多了,好不容易赶到,胡骑却已撤走。
大军驻扎在边境,费用十分大,如果撤回内地,那么胡骑又重新进行骚扰。
“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因而他提出最好的办法还是高城深堑,
发卒以治塞,修长城,立关险,设城邑,才能解决胡人的袭扰。
以后历朝历代,除唐之外,遇北方游牧民族袭扰时,都采用了修长城的
办法。直至明朝仍有人提议修筑长城,理由是:“胡人以游牧为生,骑射为
业,侵暴边境,出没无常,大举深入,动至数万,历代以来,屯兵成守,寡
则艰于应敌,多则因于运输。是故虏众易合,而势常强,我兵难聚,而势常
弱。”
由此可见,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形势所迫,不能以此作为攻击秦始皇的
理由。秦始皇固然暴虐,可是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严刑酷法是无法在九年之
内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的。在汉武帝时,修长城耗尽了数十年积累的财富,
但没有人指责汉武帝修长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秦始皇给他打下基础的缘
故。我们不能认为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错误决策,就像隋炀帝挖大运河一样。
秦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当时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的,特别是农民
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秦始皇统治的晚期已经变得相当尖锐。
农民阶级是秦朝担负社会生产的主要阶级,秦朝的大地主基本上是战国
时期秦国的贵族地主、国君和皇室,他们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享有特权。
此外,有些大官僚、大将军因战功或其他功劳,按军功爵授予土地,也成为
大地主,他们共同操纵着秦朝的政治大权。秦王朝的统治,就是建立在地主
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基础之上的。农民阶级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稳定
与否,是秦朝统治能否巩固的关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由于大量而频繁的
劳役与兵役,大量劳力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民大批破产,
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之路。因此虽然修建长城并不是秦灭亡
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但是它对农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确实也起着消极的影
响。所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修筑长城势所必然,但其选择的时机与修筑
的规模却是不太适当的。
… Page 9…
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据文献记载,最初在商朝时期,楚国就已经建立了。楚国文明历史悠久,
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政权之一。
春秋初期,楚国开始强大之后,长期进行对外征服扩张,接连不断地对
四周的邻国用武,吞并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还兼并了许多诸侯国的
附庸国和少数民族政权。春秋时期,楚国大约灭掉了40多个小国。到了战国
时期,又灭掉了8国,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领土。楚国疆域最大时,占有
今天的湖北全省,还包括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
江、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那时,楚国是东周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实际上占有当时天下的一半。楚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这是春秋
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争雄的基本条件,也是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产生的物质基
础。
原来,南方地广人稀,士壤肥沃,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然条件
十分优越。楚族从北方向南方迁移时,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又继承了江
汉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的生产经验。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耒
。耒 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上面有长柄的叫耒,下面有铲的叫 ,用来
翻土耕地。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掌握
了冶铁技术,成为比较早地使用铁农具的国家。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
经相当普遍地用于农业生产。楚国是东周时期冶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著
名的冶铁中心是宛城。
有了铁器之后,楚国逐渐使用和推广了用牛耕田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效率。由于水稻种植的需要,楚国十分重视修建水利设施。孙叔敖主持
修建了期思陂。战国时期,楚国又在淮南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可灌溉
上万顷农田。楚国的提水工具也大有改进。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到过楚国。
他离开楚国到晋国去,路过汉水以南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农在菜园里劳动,
抱着一个瓦瓮从隧道中提水浇地,很费气力。子贡建议他架设桔■ (古代的
一种提水工具,也叫吊杆。用一根横木支系在木柱上,一端用绳吊一水桶,
另一端系一块大石头或者其他的重东西,使两端上下,来提取井水)。老农
说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那样做。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春秋晚期,
楚国已经比较早地使用这种用力小而功效大的工具了。
楚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