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9-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珠崖郡主持建筑佛殿讲堂砖塔,又造释迦木像。登坛授戒,讲律度人。然后 

从澄迈县登舟,过琼州湾到海康郡 (雷州)。《东征传》载,再历罗州(招 

义郡)、辩州(陵水郡)、象州(象郡)、白州(南昌郡)、傭州、藤州(感 

义郡)、梧州 (苍梧郡)、桂州(始安郡)。鉴真一路都受到礼拜供养,为 

各郡人授菩萨戒。在始安郡留居一年,五府经略采访大使南海郡太守卢奂派 

人来迎鉴真。鉴真一行从始安郡乘船沿桂江东行,七日抵达苍梧郡,再到高 

要郡 (端州)。荣 在高要龙兴寺逝世。鉴真哀恸悲切,送丧已毕才上路。 

到南海郡后住在大云寺,登坛受戒。住了一春,向始兴郡进发,此时,已是 

天宝九年 (750年),普照从始兴辞别鉴真,向东北径赴余姚。鉴真和普照 

握别时悲泣说:“为传戒律发愿过海,遂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于是分手, 

感念无喻!”鉴真在南方频经炎热,眼瞎得病。经胡人治疗不愈,双目因而 

失明。 

     鉴真过了大庾岭,沿赣水到南康郡。到庐陵郡时,第一个支持追随他东 


… Page 31…

渡的祥彦不幸病死。后鉴真一行又入浔阳郡,受到信徒的热烈欢迎。3天后 

又沿江东下江宁县,住龙兴寺。这样,从海南岛北归,经历10余郡。 

     天宝十二年 (753年),遣唐使藤原清河等请玄宗派鉴真和弟子5人到 

日本传戒。可是,玄宗想把道教传日本,要使臣同时邀道士东渡。藤原青河 

等因日本统治者不奉道教,而不愿邀请道士,因此,便建议留下春桃原等4 

人在唐学“道士法”,这样也就不便再奏请鉴真等渡海。然而他们向鉴真表 

示:“愿和尚自作方便!弟子等自有载信物船四舶,行装具足,去亦无难!” 

尽管广陵道俗都想挽留鉴真,不愿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冒风涛之险,龙兴寺 

也“防护甚固”,可是鉴真决心东渡传戒,一切阻挠困难他都在所不计,最 

后终于在这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和法照等乘副使大伴古麻吕的第二舶东渡, 

廿一日东南漂到阿儿奈波岛 (冲绳)。十二月六日启碇,七日到益救岛(屋 

久岛)。十八日离益救,十九日“风雨大发,不知四方”。廿日抵九州南部 

的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日本朝廷遣使迎接慰劳。次年即孝谦天皇天平胜 

宝六年 (754年)二月,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平城京 (奈良),住在东大寺, 

受到僧俗各阶层的热烈欢迎。宰相右大臣大纳言以下官吏百余人来礼拜慰 

问。孝谦天皇宜诏说:“大德和尚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 

喻!” 

     这样,鉴真可谓历尽千辛万苦,经受百般磨难,历时10年以上,6次努 

力才最终实现东渡日本传道的宏愿,在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留下了 

感人的一页。这时的鉴真已经是67岁的人了。 

     鉴真对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 

推动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时日本佛教没有建立授戒的办法,很多僧人风纪败坏,不能清修律己。 

鉴真在奈良东大寺立坛授戒。天皇诏书里说:“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 

尚!”天平宝字三年(759年),鉴真又以朝廷所施备前国水田一百町的收 

入和给他的园地,在奈良建立唐招提寺,作为传戒的中心。鉴真所学以律宗 

为主,日本的律宗从此建立。他的弟子如宝等以后都成为有名的“律师”。 

鉴真东渡时也带来一些天台宗的著作,他自己和他的弟子也讲授过天台宗经 

典。 

     同鉴真一起东渡的有扬州(广陵郡)的法进、台州(临海郡)的思托、 

衢州 (信安郡)的法载、泉州(清源郡)的昙静、窦州(怀德郡)的法成等 

僧人,有藤州 (感义郡)的尼智首等3人,还有扬州潘仙童、“胡国人”安 

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瞻波国人”善听等,一共24人。鉴真和他的 

弟子们不仅在日本传授戒律,而且介绍了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唐招提寺 

的殿堂是在他们亲自设计和指挥之下建成的。其中的佛像有的是鉴真从中国 

带去,有的是到日本后雕造。殿堂和佛像还有安如宝和军法力参加修造,因 

而西域和南海的佛教艺术风格也被介绍到了日本。 

     鉴真对于日本人大藏经的校正和药材的辨别,也作出了贡献。菅野真道 

等所编《续日本纪》卷二十四云:“于是有敕校正一切经论,往往误字诸本 

皆同,莫之能正。和尚谙诵,多下雌黄。又以诸药物令名真伪。和尚一一以 

鼻别之,一无错失。”。鉴真不仅精于药物学,而且也通晓医道。他曾替皇 

太后 (圣武天皇的光明皇后)治病,取得良好效果。《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中有《鉴上人秘方》一卷,是鉴真对于日本医学的贡献。 

     鉴真到日本后过了10年,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七年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 Page 32…

年)五月圆寂,年76岁。 


… Page 33…

                                王安石变法 



     北宋仁宗的时候,皇帝为改变国家贫弱的状况,任用范仲淹为宰相,实 

行新政。范仲淹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文学家,曾写过《岳阳楼记》等传世佳作; 

但由于当时的条件不成熟,他的新政没有取得成功。 

     宋仁宗做了40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 

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 

     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剥削越来越严重,农业萧条,田赋收入没 

有保证,可是政府的开销却成倍地增长,再加上每年还要付给辽国和西夏大 

量的银绢,这就造成了财政上的困难,宋朝统治面临危机。 

     宋仁宗死后第四年,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20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不景气 

的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宋神宗想, 

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 

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 

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 

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公元1021年出生在 

一个地方官吏家庭。青年时代曾经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民间的情况比 

较了解。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22岁中进士,一生仕官生活中,南北奔走,任职地方, 

俸禄不丰,子女8口,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他常以古今治乱之道教育儿女, 

从小激发孩子忧国之心。王安石任官后,所以能做到关心民瘼(疾苦)国事, 

并敢于以治天下为己任,不能不说这是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的。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记性特别好。他17岁那年初夏,跟随父亲到了金 

陵,思想开始趋于成熟。在如何对待人生、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 

题上,他的认识有了重大发展。后来,他的《忆昨诗示诸外弟诗》这样写的: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志将安归? 

         才疏命践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唏。 

          (稷和契都是上古时候著名的政治家) 



     17岁的王安石在那士子热衷于科举功名的潮流中,希慕远古先人契和 

稷,不务虚名,立下了学以致用、干一番经世治国大事业的远大志向,由此 

奠定了他日后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奋战一生的思想基础。安石读书有了新的 

境界,视野开阔了,不耻下问,接近民众,对社会问题有了较深切的体会和 

认识,对下层人民疾苦有了真切的感受。王安石日后当政,之所以能提出一 

些切中时弊的符合下层人民利益的政策,原因在此。 

     宋仁宗宝元二年,王安石19岁的时候,父亲王益因病去世,王家一下子 

衰落下来。王安石首先必须挣钱养家糊口,孝敬老母亲。他明白自己只有去 

参加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才能首先养家活命,然后再治理国家,为民 

造福。抱着这个念头,准备了三年之后,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一举中 

第,名列进士第四,真可谓是少年春风得意,一朝金榜题名。 


… Page 34…

     不久,王安石被派到扬州做官,然后又被调到鄞县去任知县。 (鄞县在 

今浙江宁波市一带)。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的时候,一面利用一县之长的权力,为民兴办了一 

些兴利除弊的事;一面深入考察,解剖通过鄞县这一地方反映出来的实际问 

题、社会问题,思考解决社会弊病的方案。他亲自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和农田水利设施。听老农讲,由于这儿长期未修缮河道,许多年来泥沙将河 

道淤塞满了,河水经常泛滥,灾情时常发生。于是,他立即派人勘查清楚河 

渠情况,制订出详细而合理的工程计划,然后组织当地农民利用农闲疏通河 

道、兴修水利。当时农民的生活很苦,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总要忍饥挨饿。 

王安石下令在这时候把县仓的存粮借给生活困难的农民,等秋收以后,再按 

照所借的数量,加入少量利息偿还给官府。这既可救济贫困的农民,又使农 

民免受了地主豪绅的重利盘剥,而且还使官府里储存的陈粮经常换成新粮, 

一举三得,既利国又利民。这一英明的措施,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杰出的政治 

才能,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王安石身在下层,问题看得真切。他看到造成北宋“积贫”的重要原因 

不只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理财无术”。他把开源,即发展生产 

作为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的根本。这个见解为王安石以后变法、制订理财方针 

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当了将近20年的地方官,做了许许多多对农民有利的事。在地方 

当官期间,他的变法思想也逐渐形成了。 

     嘉祐三年十月,王安石38岁,被朝廷任命为中央三司度专判官(中央最 

高财政机构官员)。那时,改革呼声并没有完全沉寂下去,在社会需要面前, 

王安石又站了出来,向神宗提出了改革的“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万言书的主要内容是: 

     一、在“法先王”的旗号下,改革制度。 

     王安石指出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对外,不能不怕“夷狄”;对内,统 

治宝座不稳,天下财力日益困穷,风俗衰坏。他认为问题的根子在于现行的 

法度不适用,必须改革。打出效法先王的旗号,目的在于改革法度时,不至 

于使天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