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1-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侵略者赶出去。于是,在涿鹿之南,两军相遇,一时间烟尘滚滚,打得地 

动山摇。 

     为了打败蚩尤,黄帝派人制做了一面巨大的战鼓,又让人训练了一批凶 

猛的野兽。在决战中,黄帝擂起战鼓,雷鸣般的鼓声,在战场上空轰响,黄 

帝的军队士气大振,士兵们赶着野兽,高声呐喊着冲向敌人。蚩尤的军队被 

这震耳的“雷声”和雄壮的队伍吓呆了,一下子乱了阵脚,四处奔逃。混乱 

中,蚩尤做了俘虏,后来被黄帝杀了。九黎部族也全都并入了炎黄部落。从 

此,黄帝的威望更高了,成为了中原地区 (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各部落共同 

拥护的首领。 

     黄帝、炎帝、蚩尤的战争与融合,反映着黄河中下游大氏族部落集团间 

长期交往、互相影响,最终通过兼并与征服结成稳定的部落联盟的历史过程。 

     黄帝以后,以禅让方式推举、确立大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此后,随着 

夏启对禅让制的破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体的雏型已经形 

成。经过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时,华夏民族共同体以黄河中下 

游东西两大集团交融汇聚形成为核心,由四方各族分化出一部分在河、淮、 

江、汉地区融合而成的了。所以,华夏是由多源汇聚复合成的民族共同体, 

它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也就是说,中国是蛮夷戎狄共同缔造 

的。自秦汉以后长达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到元 

明清时,当代中国各民族均已形成。2000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 

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首先得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我国古代的家族是以父系 

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尔雅·释亲》 

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来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宗族和家族密不可分。所以, 

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 


… Page 6…

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 

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 

的绝对权威——支配家族成员,甚至是生杀予夺,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 

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 

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 

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确定继承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 

和义务,二者相辅相成,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正如《礼记·礼运》所说, 

 “大人世及以为礼”(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夏朝王位世袭成为 

制度,而夏王以下,各级奴隶主贵族也都是“世及以为礼”。而夏王的宗族 

被封为诸侯,既分享部分统治权,又承担为夏王效力的义务。 

     与此相适应,为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 

从文字学上看,“宗”是个会意字。《说文·宀部》:“宗,祖庙也。”宗 

的本义就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祖庙、宗庙。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 

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 

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到了商代,有了嫡庶之制,也就是在多妻的情况下,区分作为法定配偶 

的正妻和众妾身份上的尊卑,并从而规定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这是宗法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启, 

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由此可见,法定配偶与其 

他配偶之间有嫡庶之分,尊卑之别。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更是日趋完善,这一阶段的宗法制度最为 

典型、严密。这一时期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 

子的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 

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礼记·大传》中有一段话,说的是诸侯宗族旁系的情况: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 

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 

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所谓别子,是与嫡长子相对而言的。别子不能把诸侯当作祖先,只能分 

出去另立一系,其后世奉之为始祖。这个分出去的别子又会有嫡子、庶子, 

同样世代以嫡长子为继承人,形成直系大宗。别子的其余诸子,应尊奉继别 

者为宗,相对成为小宗。他们也是以嫡长子为嗣,这个嫡长子无权继别,但 

可继祢,称继祢小宗。祢,是已故父亲在宗庙中的神主。庶子除了宗奉直系 

大宗外,还得宗奉这个继祢小宗。以此类推,根据五世亲尽的原则:规定连 

同本身,只向上推到第五世高祖,也就是一个人只要宗奉继祢、继祖、继曾 

祖等小宗。即“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然而只讲五世而迁,一个宗 

族又会分裂为无数小的宗族或家族而漫无统系,因此又要强调“宗其继别子 

者,百世不迁”,也就是大宗要永远受到宗奉。 

     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还有丧服制度。丧服指居丧期间的衣服制度,分斩衰、 

齐衰、大功、小功、绸麻五等,称为五服。丧服不同,居丧期限也不同。丧 

服的等级是根据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血缘越近,丧服越重, 

居丧时间越长,而且嫡庶有别,男女有别,这也是宗法思想的体现。 


… Page 7…

     秦汉以后,宗族与各级政权逐渐分离,严整的宗法体系不复存在。因而 

后世人说:“自世爵世禄之制废,而宗法始坏矣。”但是,作为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在各家族内部体现尊卑有序,维护尊长特权,约束族人思想行为, 

以巩固统治秩序的规范和办法的宗法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顽固地存 

在着,起着巨大作用。 

     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一些 

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强大的宗族,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控制一方。到魏晋南 

北朝时形成了士族制度:高门望族成为族,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 

称为“庶族”。士庶有严格的区分。官吏的选拔全看家世、出身。士族子弟, 

即便无才无德,也可官居高位,而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总是被列为 

下品,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宋明以来,家族制度以宗谱、宗祠、族田、族长、 

族规为表现特征。 

     家谱的普及达到“家之有庙,族之有谱”的地步。在聚族而居的农村社 

会,几乎没有无谱之族和不入谱之人。正如清代学者程瑶田所说:“族谱之 

作,与宗法相为表里者也。”修家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头面人物 

主持,其目的是“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 

视为宗族的象征。祭祀时繁缛隆重的仪式充分体现了封建伦理,展示了礼教 

规范,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此外,宗祠也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 

教育本族子弟的场所。 

     族田是全族公有的财产,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由于族田可以缓解 

贫民的反抗斗争,有利于封建统治,所以封建朝廷把购置族田当作“义举” 

而大力提倡,对捐资较多的人予以旌表。族田的收入除祭祖、办学、办理一 

些公益事业外,主要用于赡族。族田的赡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宗族内 

部的阶级对立,加强了族人对宗族的依赖性,从而诱使他们依附于宗族中的 

权贵人物。 

     族长是管理全族事务的一族最高首领,一般由年辈较高的人担任。但他 

们往往是族中最有财富和权势的,一般都是豪绅地主。族长的权力很大,主 

要有主持祭祀典礼之权、主管族产之权、对族人的教化和惩罚之权,以及处 

理族中各种纠纷、调停争端之权。 

     族长是根据族规行使权力的。族规是宗族的法律,起着维护封建秩序的 

作用,对族众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不同宗族的族规虽有种种差异,但它们 

却都以三纲五常为基础,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宋明理学的色彩这些共性。 

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尊崇君权,履行对封建国家的义务; 

规定祭祀祖先的礼仪,宗族首领的推举办法和享有的特权,宗祠、族产、宗 

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族产收入的分配办法等;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规定不同宗 

族成员不同的等级名分和行为准则;宣扬同族一气,不论贫富应各守本分而 

又互助互爱,规定了敦本睦族的一些措施;规定对族人立身、持家等方面的 

要求和禁约;规定立后承继的原则和办法;规定对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 

名教、损害封建国家和宗族利益的族人的处罚办法。族规虽是民间规约,却 

具有合法地位,在封建国家的允许之下发挥效力,补充国家法律的不足,对 

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宗法等级制度。人的社会地位与尊卑贵贱都有严 


… Page 8…

格地区别。但是在尊师问题上,这种无所不在的等级观念却被打破了。师的 

位置提到了与君并提的高度。《尚书》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而在民间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也反映出君师并提,老师也成为顶 

礼膜拜的对象。因此有所谓“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是父”之说。 

可见尊敬师长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道德风尚。 

     古人讲尊师,不仅要求态度恭敬,而且要诚心诚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对师长绝不失礼。大家熟知的“张良桥头纳履拜师”的传说,体现的就是这 

样一种美好品德。 

      “一日为师终身不忘”。古人对老师的教诲之恩总是深深感激,他们称 

自己的老师为“恩师”。正如荀子在《致仕》篇中所写:“水深而回,树落 

则本,弟子通利则思师”。反映的就是弟子对老师的那种流水对源、落叶对 

根的深情。 

     前面说过,中华民族有尊师的美德。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