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大大加强了的博尔金的第50集团军也在中部发起了猛攻。在南部,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的翼侧对德军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的压力也增加了。
元首一听说德军在罗斯托夫遭到失败就大发雷霆。他接受了伦斯德特的辞呈,任命赖歇瑙接替伦斯德特的职务。他与他的副官施蒙特一起飞到马里乌波尔去见他党内的老朋友党卫军近卫师师长泽普·迪特里希,想听一听他所希望听的所谓真实情况。结果他大失所望,因为党卫军也认为若是他们留在前方阵地,也难以生还。希特勒就这样怀着失望的心情回来了。为此他没有生泽普·迪特里希的气,却怨恨他以前的朋友和支持者赖歇瑙。出人意外的是,赖歇瑙因为批评了勃劳希契和伦斯德特而使希特勒感到不快。下一个受害者将是总司令勃劳希契。据凯特尔说,尽管希特勒竭力不让手下的人看出来,但事实上很久以来他已认识到在军事上德国不久将要遭到重大失败,现正在寻找替罪羊。但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希特勒相信他的高级指挥官缺乏克服各种困难的热忱、意志、甚至才智。有些人的过错就更严重:他们开始怀疑元首的直觉和天才。这些人已被列入黑名单,准备干掉。从12月初开始,勃劳希契的处境越来越困难,由于形势的压力和希特勒的暴戾,他病倒了。12月15日,他视察中央集团军群回来,情绪很沮丧,因为他看不出有什么办法能使部队摆脱所处的困境。一个时期以来,元首对陆军总部总是抱着一种轻蔑的态度。在撤销伦斯德特的职务和任命新司令官的问题上,希特勒甚至连总司令的意见都没有征询。12月16日,他派他的副官施蒙特到中央集团军群了解情况。包克对施蒙特说,元首必须从两者择其一:他可以重新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这样做就得冒使自己的部队彻底崩溃的风险;他也可以继续进行防御。如果他选择防御,应当记住,不论是在现在的阵地上还是在后方,都还没有构筑任何防御工事。不论有无防御工事,德国部队能否守住是令人怀疑的。包克举第267师为例,他说,这个师就在被迫撤退那一天,抛弃了所有的火炮。同往常一样,目光敏锐的包克既能看清形势,也能向别人讲清形势,但他对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却并不下明确的结论。12月20日下达的那道停止后撤的狂热命令,就是出自包克的观点。
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日记中提到当时苏军进攻的气势还算不上强。作战日记还指出德军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德军任务太重,在体力上和精神上都难以负担;其次是士兵害怕被俄国人俘虏;第三是部队减员;第四是缺少燃料和补给品;第五是良种马匹奇缺。包克在12月7日的日记中把问题讲得更简洁。他认为失败有三个主要原因:道路泥泞,铁路运输中断和对敌人估计不足。
在最后一次会见时,勃劳希契被希特勒嘲讽了一番,之后,于12月19日即被解职退休,于是,希特勒当了陆军总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包克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患胃病,由于紧张和忧虑,他的病情渐渐加重了,在勃劳希契被解职的前一天他请了病假,他的职务由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接替。
12月19日希特勒召见哈尔德,把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人事变动告诉了他。希特勒对哈尔德说,指挥作战这点小事谁都可以干,真正需要的是政治觉悟和决心。他还说他已定下了不撤退的方针,不管这对翼侧会有什么威胁。哈尔德还得耐着性子听那些批评陆军的老话,说什么陆军不如空军。希特勒说德国防军没有对天气的变化作好充分准备;参谋总长不要再谈撤退了,退也无阵地可守;鉴于天气酷寒,也根本不可能构筑任何后方阵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哈尔德如果决定辞职而不是留任,那将更明智些。也许他感到自己同希特勒和勃劳希契一样对东线的德军陷于这样的困境负有责任。据说是勃劳希契曾恳求哈尔德留任,因为只有他能使部队摆脱那种危险处境。
自对苏发动战争以来,德国陆军总司令的作战指挥权仅限于东线,还不包括芬兰在内。所有其他战线都属于最高统帅部,就是由希特勒通过约德尔和最高统帅部进行指挥。但是希特勒只对最高统帅部所属各战区的德国陆军进行直接指挥,而空军和海军的所有部队,不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都归各自的总司令直接指挥。因此陆军总部与空军总部、海军总部不同,它的指挥权已经遭到严重削弱。希特勒在说出他打算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的时候,他是想在战役指挥上,甚至在战斗指挥上直接控制东线各集团军群司令官。对勃劳希契的其他重要职责希特勒不感兴趣,他把这些职责交给最高统帅部首脑凯特尔去执行。此后,哈尔德以及后来的几位参谋总长对参谋总部以外的部门就很少负责,甚至不负什么责任。对武器装备、行政管理和后备军的实际控制权落到凯特尔手中。这样参谋总长与陆军总部的其他部门就失去了联系,而凯特尔除了最高统帅部首脑这个头衔以外,还代希特勒管理德国陆军的一般事务。结果哈尔德成了希特勒东线事务的助手。以后几任参谋总长甚至在东线的作战指挥问题上有时也受到凯特尔和约德尔的干扰。希特勒听任凯特尔和约德尔的这种干扰,他利用他们反对参谋总长提出的他所不欢迎的建议。
陆军人事局原来是由小凯特尔(博德温·凯特尔)领导的,有关陆军的一切晋升和任命他都是向勃劳希契负责。勃劳希契被解职以后元首自己直接控制这个局。到了秋天,元首又把这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交给他的副官施蒙特负责。
德国的陆军与空军和海军不一样,它实际上没有总司令。14第十四章 愚蠢和错误的记录第十四章 愚蠢和错误的记录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12月8日,事情是那样出乎元首意料,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直辖殖民地香港。本来德国不想把美国卷入战争,但在11月29日,日本驻柏林大使小岛将军电告东京称:德国对美国的态度已变得相当强硬。在这一年的春天,希特勒曾向日本外相松冈保证说,一旦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将立即参战。11月底,里宾特洛甫又向小岛重申了这一诺言。在此之前的六个月内,东京一直坚决拒绝参加德国的对苏战争,但在12月8日,星期一,小岛已开始催促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履行其口头许诺,参加对美作战。除了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所作的口头保证之外,德国和意大利都没有任何义务要援助日本,因为三国条约的条款并没有要求其余两国支持日本进犯美国,而且日本在其袭击珍珠港之前并没有同其他两国协商。也许有人认为,只有日本同意加入对苏战争,希特勒才会对美国宣战。然而,令人十分吃惊的是,这位独裁者对援助日本似乎毫无保留,也没有提出任何条件。
东京走向战争,是因为日本在印度支那和中国的扩张遭到了美国的抵制;还因为美国、英国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对日本实行了经济制裁。东京要石油,要实现其在东南亚的政治和领土野心,加以东条内阁又作了一个灾难性的情报判断: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大低估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日本的战略目标仅仅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和缅甸的石油,并确保它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征服的地盘,别无他意。日本没有入侵印度或澳大利亚的打算,也没有征服美国或英国的计划。日本的战略是短期的、适可而止的,依据的是对德国力量的错误信念。当日本的航空母舰从日本领海启航的时候,莫斯科似乎已危在旦夕。
元首对美政策的内在逻辑是分析不清的。希特勒是欧洲人,他在1941年前是否仔细考虑过美洲问题是值得怀疑的。他肯定看不起美国和平时期的军事力量。然而在1940年和1941年期间,他对一个迅速向好战方向发展的美国一直保持了很大的克制,他曾坚决反对雷德尔要更加放手地对付美国海军和商船队的主张,惟恐恶化德美关系。
希特勒低估了美国的潜在力量,这就犯了一个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错误。他把日本看作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他听从了雷德尔的建议,要日本介入太平洋地区反对英国,从而把美国的注意力和力量牵制在那个遥远的战区。然而,雷德尔建议的目的并非将美国拖入战争。事实上,希特勒不难料想,美国对德国的敌视是难以调和的。美国是为德国的敌人提供武器、装备和原料的主要国家,它派出军舰为英国船只横渡大西洋护航,还派遣部队驻守冰岛。美国迟早是要参战的。但是,从元首方面来说,使美国提前参战是荒唐的。德国的海军,除了潜艇之外,只要一出波罗的海就是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已经没有余力,而美国远在德国空军的航程之外。因此,德国没有能力对美国发动任何战争。可能希特勒预料到美国会对德国宣战,虽然他的这种看法似乎并无任何依据,但为了自己的声誉,他决心先下手。和其他许多德国人一样,希特勒对日本在战争头几天的胜利得意洋洋。希特勒蛮不讲理,他在12月11日对德意志帝国国会的演讲中对美国宣了战。
由于这一宣战,德国最后无可挽回地丧失了一切赢得对苏战争的希望。
在1941年的最后七个月中,这场斗争逐渐从欧洲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在5月,德国还是欧洲无可置疑的主宰,苏联也得按德国的旨意行事,不敢怠慢。英国有丰富的资源,它的空军和海军正在迅速扩大,还有美国许诺给予物质援助,这些条件使英国有可能无限期地坚持打下去,但它要成为陆上强国的努力却不可信,因为它似乎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建立大量的陆军野战部队。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都不能使德国屈服,如不在欧洲大陆上消灭德国陆军,第三帝国显然就永远不会灭亡。
希特勒进攻苏联,这就违背了他早先对德国武装部队和德国人民许下的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诺言。希特勒对英国的军事力量存有极大戒心,他也非常担心任何挫折,那怕是局部性的挫折,会影响到他的声望,因此,他留下了五十四个师守卫西欧和巴尔干。此外,还把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德军第一线作战飞机留在西方保卫第三帝国及其在欧洲的占领地预防英国空军的袭击。元首高估了当时英国的潜力,却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潜力。他认为进攻苏联只是将英联邦和英帝国赶出战争这一更为艰巨的任务的一个小小的前奏,而他的这一估计看来得到了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的默认或支持。希特勒非常轻松地踏进的领土使他的装甲部队陷入了泥潭,撤满了德国步兵的鲜血,本以为可以轻易取胜的夏季战役先是变成了一场大战,接着便是一场苦斗,一场耗尽人力物力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远征,而且越打越凶狂,使希特勒对其他任何考虑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拼命的做法使他丧失了任何理智,以致他模仿拿破仑他很喜欢别人把他比做拿破仑放着德国元首不当,偏偏去充当军事领袖和战地司令官的角色。
战争爆发时,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虽然对苏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