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弓鞍椎髻缀天魔,胡女宫装新样多,醉捧官家还笑问,燕支山色近如何?(注解:椎,,古代指高等动物背部中央的脊椎骨,髻,,梳在头顶或者脑后的发结;缀,,装饰;燕支山,古代匈奴族人的地盘,其地大致在今天甘肃省河西走廊北部的山脉,盛产化妆品,后来被汉朝统一,匈奴族人从此就没有了化妆品的产地,就没有办法化妆了。)
第五首:
朝罢瞿昙次第迎,内庭深处说无生,不知鹦鹉能胡语,偷向金笼诵佛名。(注解:瞿,昙)
第六首:
十部梨园进上方,穹庐天子亦登场,缠头岂惜千金赏?学得吴歈进一觞。(注解:歈,,歌;觞,古代喝酒的一种器物。)
第九首:
六曹章奏委如云,特敕写书翻译闻,笑杀钟王多妙楷,而今鸟迹是同文。(注解:六曹,六部。)
第十首:
玉几凭来顾命新,负扆闻道有家臣,从今赌却钻刀咒,不信华人信满人。(注解:扆,,古代指屏风。)
第七首:
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注解:卺,,卺是瓢)。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四(2)
这第七首说的是什么意思,“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里面有几个词,一个是合卺尊的“卺”,“卺”,水瓢,葫芦,劈成两半就叫瓢,瓢,古代它是用作一种酒器,结婚的时候,你不能拿小碗喝酒,拿大碗喝酒还是小,所以就拿瓢来喝酒。合卺,这是古代结婚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咱们现在也有,不过简化了,我这手一摆,你那手一摆,喝交杯酒。合卺,结婚。怎么合卺呢,你拿着大瓢盛一瓢酒,我拿瓢盛一瓢酒,两人那样对喝,是这么个意思,叫“合卺尊”。第一句话,“上寿”,这个上不是皇上,是皇太后,她的生日干嘛喝交杯酒?那么谁说是皇太后了?第二句说了,慈宁宫。慈宁宫只有太后才住。您想想那阵小皇上刚几岁,你以为一宫廷的宫女都是给小皇上预备的?他懂什么呢?几岁一小孩,所以这个慈宁宫就指向非常明确,指的是孝庄皇太后。这叫“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典,各个方面的很多人,乱哄哄,接下来第四句,“大礼恭逢太后婚”。说得特别明确,太后结婚了。太后结婚了,嫁谁了呢?人们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太后下嫁的写真图。
持太后下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张煌言与孝庄皇太后是同一时期的人,他进行抗清斗争,他肯定在清朝的统治者身边有间谍。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可能吧,你想想那阵儿,明朝的官民望风投降,你还去考证,凡是投降的,你原来当什么官,你现在还当什么官。
现在我在张煌言这儿,在鲁王这儿,我当的是尚书,我当的是什么,现在还当这个官啊。他为了拉拢汉族地主,只要投降我就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一个满洲人打天下,他在这方面应该是不会太过于的甄别。
所以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张煌言在皇太后身边,在清朝的高级官吏,汉族官吏里面,一定有间谍,他对于清朝政府的一举一动,应该有很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如果您连个间谍都不派去,您怎么样知己知彼啊,您怎么样与人家作战。当然,这个间谍了解太后结婚这肯定是副业,这不应该是他该干的事,他应该干的还是刺探军事情报,但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张煌言肯定就会改了,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大肆宣传一番。所以人们认为,这第七首诗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八首:
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阏氏,少数民族,蒙古高原上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人,其首领叫单于,匈奴族人首领的妻子叫阏氏。这一首诗他说掖庭又说册阏氏,这个少数民族头儿又结婚了,又册了一个妻子。正宫才叫阏氏,比如说我们讲那个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嫁以后也叫阏氏。这里面说又结婚了,这册的阏氏是谁呢?孀闺,孀,寡妇,这个册立的正宫娘娘结过婚,是寡妇,册立一个寡妇,当自己的正宫,这指向多明显啊?第三句咱不解释了。第四句,错将虾子作龙儿。虾,满语侍卫叫虾,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当时的官叫领侍卫内大臣。这不这个官职正好用虾子,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啊,他只有一个闺女啊,那谁来继承他这个家产呢?多尔衮那个时候把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过来,将来我的家产,我的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的爵位,身份都由你来继承。这个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他已经过继给了多尔衮了。如果我们说,多尔衮与皇太后结婚了,那你还要人家的儿子干嘛,这皇上不就是你的儿子了吗?弄错了,你赶紧把他轰回去,现在有人管你叫爹了,你没必要过继你弟弟的了,你妻子的亲儿子,管你叫爹是正常的,你何必要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呢?所以人们认为啊,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个事实,又一个论据。
那么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持太后下嫁说的人认为,在1660年,顺治皇帝有一次颁布了一道谕旨,里面露出了蛛丝马迹。这道谕旨的背景是,1660年12月24日,按公历说,已经1661年了。在这一年的旧历腊月,他的乳母李氏病故,他写了一个谕旨,这个谕旨里面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里面,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么几句话,一个是“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另外一句是“皇太后萦怀弥切”。这道谕旨真太奇怪了。五岁的一个小孩,当了皇上,这皇上他怎么会不跟他妈妈在一起呢?小孩肯定住在宫廷大内里面,偌大的一个紫禁城,里面就一个男的,就这么点一个小孩住这么大一个房子,他妈哪儿去了呢?他妈为什么和他每经累月才能见一面呢?而且后面的话说,这个皇太后萦怀弥切,那么你为什么不看你儿子去呢?他不就一个小孩吗?他能跟那儿办什么正事?你为什么不看他去?
话又说回来了,皇太后想你,你这个小孩,你怎么不去看看你妈呢?一个月见不着一面?这中间肯定有问题,是什么夹在了太后和顺治皇帝的中间了呢?谁能挡得住这个去路?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多尔衮,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恰恰就认为,一个月方见一面,那肯定是太后不在宫里,她住哪儿呢?她住多尔衮他们家了,所以自然一个月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所以,这是第五个论据。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四(3)
第六个论据,是风水墙的诉说。我们知道,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陵墓,像明陵,在十三陵。清陵呢?前后一共有三个清陵对不对?沈阳有一个,河北有两个,每个陵都得有一个陵圈子。这个陵圈子都得有一道墙,把所有的陵包围起来。你会发现,把这三个陵圈子都包围起来以后,外面还有一个人的陵—昭西陵。孝庄皇太后的坟,不在这三个陵中的任何一个陵墓里面,她在外面,就她一个人孤孤单单,如同孤魂野鬼一般飘荡在这三个陵圈子外面。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只要是皇上的妃子,除非你犯了谋刺皇上的罪过,不管你是死在皇上前面,还是死在皇上后面,你的陵墓都必须得搁在那个皇帝旁边,按照你生前和他关系的亲疏薄厚,亲,就搁在旁边合棺,不亲就摆在外围,但是你总得在一个棺椁里面,你总不能飘着。但是,清朝,就她一个人飘着。
孝庄皇太后的灵位为什么会飘着呢?曾经有过这么一种说法,七十四周岁的孝庄皇太后按照祖制要运到关外的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当孝庄皇太后的遗体的棺椁走到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之间沉重异常,一百二十八名杠夫被压得抬不起来。晚上,康熙帝做梦,说这个孝庄皇太后跟他说:“我绝不与太宗合葬,如今,子棺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当然这是野史。
但是正史中是怎么说的呢?正史中还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查阅《清史稿》第二百一十四卷,这卷讲的都是后妃,《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后妃列传孝庄文皇后传》记载,她在死前给他的孙子康熙的遗言是这样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错,我心始无憾。”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汉语,就是说,她说,太宗文皇帝已经死那么多年了,他那棺材已经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要为我轻易地就把他打开,没有必要。而且,我心里头天天就惦记着你爸爸和你,我儿子和我孙子,你就把我埋在你爹那个坟旁边,随便找一块地儿就得了。哎,问题在于什么,这个康熙还挺听话,孝庄皇太后死了三十五年之后,直到康熙死之时,他都没把他的奶奶安葬。那棺材就一直搁在地面上,就没有入土为安,三十五年啊。我们人尽皆知,稍微看一看,看一点《清史稿》的人,我们都知道,康熙对他的奶奶那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远比顺治跟他妈孝庄深厚。那么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够不把自己的奶奶入土为安呢?他这中间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下决心,你不管她埋哪儿,先把她埋了啊?三十五年,直到他死三年以后,他的儿子雍正帝继位三年以后,才把她安葬在孝陵外面,清东陵的外面。而怪怪的是把这个陵起名叫昭西陵。昭陵就是皇太极的陵,那在沈阳了,这昭西陵在清东陵的外面,算怎么档子回事呢?真像她说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举妄动?”真的是那样吗?
就在此前一年,皇太极的另一位皇后就是孝庄的姑姑去世,就把皇太极的棺椁给撬起来,入土为安了,把皇后搁在那里头了,这是前面。后面我们再说一个,那比这个,这才三十几年啊?我们还有一个更长的例子。您想,1861年,咸丰帝病死,1908年,咸丰帝的妻子慈禧太后病死,四十七年都撬开,入土为安了,她与前面不对,与后面也不对,前面也有过死过许多年埋一块儿,后面有死过比她长过许多年埋一块儿?为什么她这个陵,就不埋在一块儿,而且她这个孙子就不敢给她埋呢?而且最后她这个重孙子给她埋,还单单给她建一块儿,把陵圈子给她围起来让她放在外面?这肯定不对。
而且满大清朝所有的妃子都在陵圈子里面,只有她这么一位号称皇太后,辅佐三帝,皇太极、顺治、康熙,她自己却如孤魂野鬼一般,飘在风水墙外。您拿什么来解释这件事?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随着满洲人汉化程度的加深,随着她对汉民族文化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她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看顺治皇帝的本记,看看康熙的本记,这两个人汉化程度是非常深的,他们对汉文化的接受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盘接受。
还有一段时间,孝庄皇太后说,我心恋汝父子。不对的,顺治皇帝死去十年,在这十年间,孝庄皇太后没到他的儿子陵前看过一眼。拒绝看,为什么?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