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贵妃待人仁厚,宫中侍从对她有深厚的感情,遇到这样的事,设法救援,应是情理之常。再者,往返途中的寿王李瑁,为至爱杨玉环的,他妻子被父皇所夺,遇此,岂有不稍加援手之理?高力士与贵妃的关系,自更不必说。因此,杨贵妃倘若未死,代为掩饰及协助她另路脱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极可靠的。
这是杨贵妃可能不死而逃向别处的一些情理上的推测。
其次,是杨贵妃赴日本的问题了。
当时,在长安有不少外国使臣,日本国遣唐使唐玄宗朝为最盛,人数多,除外交官外,学生、僧侣、商人更众(见日本人本宫泰彦着《中日交通史》)。李隆基逃亡出都之后,那些外国使臣也随之西奔,走在前面的,如吐蕃使。日本遣唐使等,当亦在西奔之路,但可能和李隆基不同路,又或在后面得知前途兵变而取间道行。这有左证可资参考。
从长安逃出来时,皇帝一行怕道路阻塞,先秘密走,但皇帝逃出延秋门后,在外面的皇族及百官立刻晓得了,其中,有若干特权人物,应该早就有知,或早已准备,因此,在当天黎明之后,大约较皇帝出奔迟半个至一二个时辰间,其余的显达,也次第逃亡了。
西奔的大路是在渭水之北,自宫城北禁苑西门出,通过渭水上的便桥至咸阳,沿大路向兴平、武功、扶风而进。至兴平马嵬驿时兵变,道路自然受阻,在后面的人,不少另行觅路奔亡,其中一支人再渡渭水,沿渭水南岸小路而进,如杨国忠妻子裴柔和她的儿子(或二)及虢国夫人与子裴徽,皆走别道,逃至陈仓始被杀害。
据当时的各种史料综合报导马嵬事变时,除循渭北路走的人之外,其渡渭而南行者,可以分为:渡水至终南,再分路,向西行赴盩厔,向郿、斜谷关——这是继续西行的。次为至终南后,入秦岭山区,转向南行折东而出武关,那是赴湖北的路。
杨贵妃走哪一条路呢?可能渡渭,至盩厔,再折南入山——她先到盩厔,预备入蜀,大约发现入蜀危险(李隆基已丧失权力,因而无目的地折向南行),走湖北,也是可能的。她在道路中当然会得到一些消息,她可能选择的亡匿之地应为两湖与江淮地区。
自同一方向而南行东行的逃难者群,在路上相遇的可能不会太少——杨国忠的妻子与虢国夫人母子,在陈仓被杀,官史对杨国忠的本系子孙的记载,在理论上都有交代,但是,在实际上却太欠详细了。
杨国忠有四个儿子,依长幼为:杨暄、杨昢、杨晓、杨晞。官文书记录:杨暄与父同死于马嵬;杨昢陷贼被杀,杨晓逃至汉中被杀,杨晞随母死难于陈仓。
//
…
《杨贵妃》附录二(5)
…
其中,杨暄、杨晞二人之死,殆无疑问,杨昢婚皇室妻为万春公主,位鸿胪卿(等于外交部长),陷贼而死之说,颇难成立,杨氏一系对皇室西奔的消息,得知自然最早,且其余三子及多数外国使臣均为首及次批逃出者,何以杨昢会不及逃出而为安禄山所俘?此可疑之一。其次,谓杨晓为汉中王李瑀所杀。考李隆基于马嵬事变后,奔亡至散关,改组随行的军队,分四军为六军(注:人数极有限,据“邺侯家专”云:“玄宗幸蜀,六军扈从者千人而已。”此千人之数,当为被太子夺兵之后所余人数),其作用大抵为扩充扈从队伍,纳入诸王家甲等,以抑陈玄礼龙武军之势,六军分由寿王李瑁等统率。分六军事在六月二十日,地为散关。同时,再命颖王李璬先行入蜀部署。
李隆基于六月二十四(丙午)由散关抵达河池(注:河池郡在散关西南,即今陕西凤县,此邑在唐代数易名,或河池,或凤州,为自散关入蜀孔道之一。由道路里程计算,李隆基在散关应休息了三天,盖自散关至河池,一日可达。)
在河池,蜀郡长史崔圆奉表来迎,李隆基即任命崔圆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由于崔圆之来,报告蜀中丰饶及甲兵全盛(可能崔圆也带了一队兵来迎驾),如此,情势转佳,李隆基乃任命侄子陇西公李瑀(让皇李宪〔成器〕之子,汝阳王李琎之弟。文人,品学兼优)爵汉中王、梁州都督、山南西道采访防御使。
李瑀赴任,自河池至汉中(即今陕西南邻),其间册命受爵等,虽在非常时期,估计亦要两天吧?赴任途中,计情应先到褒城(属汉中治,汉中隶于梁州,唐时,梁州曾一度易名褒州,州治在褒城,旋又以汉中为首邑)视察一日,再到汉中,则其到达时,当在六月底或七月初。杨晓如由褒城斜路奔往汉中,应早七八日或竟早十日到,汉中为重镇,要非亡命者可避匿之所,除非有特别的背景,杨晓似不会愚蠢到留在汉中不走而待李瑀来打杀的;何况,李瑀进爵得官,为李隆基所授予,李隆基自散关入蜀,一路任命,都是为重建本身权力谋,李瑀希承叔父皇帝之旨,亦当不致任意处死杨晓。
因此,杨昢、杨晓二人之死,应该存疑。
又:杨昢之妻万春公主,后来再婚,嫁杨锜(杨昢从叔),大历年间始卒。而杨锜前妻则为玄宗太华公主,天宝年间死。万春公主传中未提及杨昢之下落。
又次:杨国忠四子,最幼者杨晞,据宰相世系表,官太子中允。据旧新唐书百官志:“太子中允二人,正五品下……”在唐代,京官能至正五品下,是要经过相当年月的。杨国忠虽当权,但依法不可能超擢自己的儿子,何况,太子中允是掌实务的中上级官员,要做驳正启奏、总司经典等职,没有相当才学,是不能做的,从出仕至官太子中允,应磨历十年左右,杨家虽特出,六七年时间总要的。无论如何,杨晞死时,年纪总有三十。据此,杨氏四子,均已婚,且都可能有子女,然而史书俱不载国忠的直系孙辈男女。
杨氏为举世著名大族,天宝一代,宠显之盛,无以复加,杨国忠的从弟,事变后皆获保全,其后且仍能通婚皇室。由此推论,杨国忠的孙辈男女,逃脱马嵬之难的应不在少。
如果杨国忠的儿子或孙儿女有人逃出,以杨氏之权势,在混乱中,找庇护者要非大难,应知杨国忠虽为史家列入奸邪大恶,但其人有才,能任事,门下士几遍天下,史书不免于受成王败寇观念支配,和当时实情,必多出入。因此,杨国忠后裔逃出者之一二支或一二人,在道路上与杨贵妃相合,再由某种机缘而合于日本遣唐使,因而东渡,在情理上,也不相悖。再者,杨国忠为相日,其子杨昢为鸿胪寺卿,对诸蕃外使及日本遣唐使等待遇殊优,日本使者在长安者,与杨氏亦必有相当情谊,危难之间救助浮海,要为人情之常。
综合上述,杨氏在日本留有一支,或亦有此可能。但是,至今在日自称杨贵妃后裔之人,应为杨国忠的后裔。
//